高宗自然知道他们是为了什么事,可是一上来却并不给他们机会,拉着两个儿子和四个宰相东家长李家短的说了起来,就想着过上一段时间推托自己累了,然后就让他们离开。
可是却没想到他刚刚闲聊了几句,就见太子李贤突然开口打断道:“父皇,其实儿臣与四位宰相及七弟来此,是为了一件要事,还请父皇恩准。”
李贤一边说,一边竟然大礼参拜起来。
而伴随着李贤,四位宰相和李显也都紧随其后,对着高宗行起了大礼。
“你们,你们这是在做甚?怎么突然间行起了这样大礼?”高宗见状不由得有些慌乱,连连说道。
却听得李贤立刻说道:“父皇,儿臣等此次向父皇所求者,乃是李相前去抵抗吐蕃一事,父皇有所不知,李相不通军事,若是由他率兵前往,耽误了自身倒也没什么,但那十八万将士何其无辜?这可是十八万忠勇的大唐热血男儿,他们平时为国家缴纳租调,战时为了天下安危而奋勇作战,舍生忘死,如若赶上一位通晓军事、百战百胜之名将军神的话,还能为国立功,即便是牺牲性命也算是值了,但若遇到像李相那般不通军事之将,所面对的不仅是败局,便是性命亦难保障,父皇乃圣明天子,心中有四海之仁,儿臣相信定然不忍那十八万将士因为将领不明而无辜丧命,因此恳请父皇收回成命,免去李相洮河道行军大总管等军职,另选名将前往,如此则那十八万将士幸甚,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说完之后,李贤再次对高宗顿首行礼,砰砰砰的叩头不止。
看着李贤这么一番表演,李显不由得暗暗冷笑,李贤这厮之所以如此自告奋勇,自然是为了能够获得一个好名声,同时也是为了得到父皇的称赞,不过这些对于李显真的不重要,在李显的心中,只要能够保全这十八万将士,李贤愿意怎么嘚瑟就怎么嘚瑟吧,更何况,这么表演也是有危险的,因为首当其冲的也肯定会招致敌对方最多的恨意。
高宗闻言则是点了点头,随之轻轻叹息了一声,暗暗苦笑道:“李敬玄不通军事,此事朕又何尝不知?可是媚娘说得好啊,李敬玄这厮久掌诠选,有多少官员出自其门下?他还与赵郡李氏联宗,除此之外更三次与山东士族联姻,这样庞大的势力如何令人放心?贤儿你休看这厮现在就像是丧家之犬一般,可是一旦给他机会了,定将威胁皇权,为父现在已经垂垂老矣,能有几年活头?可是一旦你做了皇帝,这厮绝对是一个权臣,为父想尽办法,好不容易抓住一个机会对付这李敬玄,可是你却不懂为父用心,为那厮求情,唉,为父真不知道你到底是聪明还是糊涂?可是不管如何,今日你都提出那十八万将士了,如若为父熟视无睹,那可就会被认为是暴君了,这个罪名为父委实的不敢承担,嘿嘿,你这可是把为父逼到了死胡同。”
略略想了想,高宗便看到了一旁默不作声的李显,又问道:“显儿是如何看的?”
只听得李显躬身说道:“启禀父皇,儿臣认为太子如此仁义,实乃社稷之幸,如若十八万将士因为太子这一番话而活命,太子仁德之名定当传遍朝野,这可是比一切都更有价值的财富啊。”
李显的意思其实很明显,李贤这么做的话,一定会获得巨大声望,而相对于这些名望,李敬玄的威胁又算得了什么?甚至十八万将士的性命都算不了什么。
高宗自然听得出李显的话中之意,他联想起近来武后越来越强势,太子根本不能相制,朝堂几乎陷入一面倒的局势,这让他越来越有一种无力感,如今李显这么一说,自觉是太子崛起的一个契机,不过他再一想,这其中还有一个难题需要解决,便决定将这个难题交给太子,考验一下其能力,所以,高宗的眼前顿时一亮,对李贤赞叹道:“吾儿能够心怀仁德,为那十八万将士请命,的确是难能可贵,然而朕之旨意已然下达,想要收回成命实在是有违礼制,为之奈何?吾儿可否为朕定计?”
就在这时,却听得一道冷哼声音传来:“说甚心怀仁德?分明是假仁假义,企图为自己赚取名声,却丝毫不顾及你父皇的声誉,哼,旨意一下,如同泼出去之水,如何能够收回?你这分明是居心叵测,以损害你父皇之声誉为自己赚取声望,更有甚者,也是为了留住李敬玄,为你结党谋利吧?”
那道声音冰冷高亢,在场之人一听,就知道是武后来了,尽皆心中一惊,有的甚至哀叹,看来这一次是没有希望了。
高宗在听了武后之言,面色也是一遍,竟然蓦然阴沉了起来。
“这,这,我这可恨的母后,你为何恰恰在这时来了?”李贤见武后到来,并且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自己的目的,不由得心中有些慌乱,顿时抱怨了起来。
而一旁的李显看到李贤这幅神情,心中却是有些鄙夷,这厮有心没胆,见到武后就像是老鼠见了猫一般,实在有些指望不上,如果再等一下的话,估计这十八万将士的性命便再也挽不回来了,看来在关键时期,还必须由自己出手。
想到这里,李显立刻挺身而出,朗声说道:“父皇、母后,儿臣对此不敢苟同,太子兄长一心为了国家社稷,心怀仁德,为那十八万将士请命,并非是损害父皇声望,而提升自己声望,而实在是义之所在,不得不尔,更何况,太子这样做,才真正是为了维护父皇声誉,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就算是能够取胜,尚有无数将士死伤,更何况是打败之后?李相不懂军事,与一代名将噶尔钦陵作战,儿敢料定必败无疑,而这必败之仗,十八万将士十能存一否?十八万将士死伤溃散,不仅父皇识人之明受到质疑,更会激发噶尔钦陵之野心,同时边疆战事糜烂,又需要填进去多少人命方能弥补?因此,儿臣愿追随太子,向父皇母后谏阻,希望父皇母后收回成命,免去李相军职,另行任命有统兵经验之名将前去作战,如此一来,真的是那十八万将士之幸,社稷之幸,更是天下之幸!”
李显说完之后,郝处俊也点了点头说道:“陛下,天后,微臣也认为周王所言没错,太子殿下为十八万将士请命,乃是内心仁德的真正表现,乃是为了我大唐千秋大业,更是为了维护陛下之英明,李敬玄不谙军事,如何有资格领兵?微臣以领兵出征高句丽之经验判断,这一次若是让李敬玄领兵,我军必败无疑,周王方才那句话说的很好,一将功成万骨枯,胜仗亦会有不少伤亡,更何况是必败之仗?十八万将士之性命,万万不能儿戏,还请陛下准臣等所请,剥夺敬玄之军职。”
郝处俊说完之后,李贤、戴至德、张文瓘等人也都立刻上前,对着高宗拱手说道:“臣等(儿臣)附议,还请陛下(父皇)、天后(母后)三思!”
“嗯?怎么着?尔等莫非是要逼宫不成?尔等好大的胆子!”武后见状不由得柳眉倒竖,盯着众人,厉声斥道。
李贤在众人的支持下,也开始变的强硬了起来,大声说道:“儿臣不敢,儿臣实是为了正义、为了国运而斗胆向父皇、母后请命,还请父皇、母后允准,如此则不仅十八万将士,便是天下黎庶,亦会感念父皇、母后之英明!”
“你,你,你好啊,你可真好啊……”武后面色铁青,指着李贤、李显等人,大声说道。
便在此时,忽然听得上官婉儿入内禀报道:“启禀陛下、天后,中书令李敬玄有本上奏,昨日李相突然中风,无法出战吐蕃,心中有愧,请陛下、天后见谅。”
第211章必须要出手了!
“你说甚?”武后闻言不由一怔,从上官婉儿接过奏章,看了一眼,却见奏章是李敬玄之子李思冲代写,说是他父亲昨天晚上突然中风,手脚不能动、口眼歪斜、四肢麻痹,情况很是严重,无法再领兵作战,希望天皇、天后谅解云云。
武后览阅奏章顿时大怒,冷冷说道:“既然李敬玄中风,自然也无法处理政事了,着令免去其中书令职务,由中书侍郎薛元超代理中书省事务。”
岂料武后这一道命令刚刚发出,便遭到了四位宰相的一致反对,郝处俊、戴至德和张文瓘等人纷纷以薛元超资历不足而强烈反对,政事堂诸宰相除了李敬玄和这四人之外,尚有薛仁贵、刘仁轨和薛元超,如今李敬玄和薛元超作为当事人,无法参与讨论,这就剩下六人了,而在六人之中,已经有三个人进行坚决反对,而除了这三个人之外,薛仁贵和刘仁轨也是皇帝的亲信,想必也一定会坚决反对薛元超代理中书省之事,如此一来就占了五人,武后自忖这一回无论如何都讨不了好去,无奈之下只好放弃方才的打算,建议由郝处俊担任中书令,至于李敬玄,等其病好之后再另有安排,至于出兵之事,并日早朝再议。
说完之后,武后拂袖而去。
李贤完全没有想到众人这么一番强势反对,武后竟然真的妥协了,顿时大喜过望,对着高宗躬身行礼,恭维了一番圣明云云,然后就一道离开。
却说武后在返回宫中之后,怒气更加难以遏制,气愤的想道:“真没想到,贤儿这厮手下竟然纠集了这么恐怖的力量,四位宰相全都站在了他那边。还有显儿,竟然也站在了他那边,若是李敬玄那厮的病情再好了,贤儿这厮门下岂不是有五个宰相?这样一来,朝中大事岂不是都决于他的手中?如若真是这样,我这么多年的筹谋岂不是要化为流水?不行,我必须想办法解决此事,若是把我逼急了,哼,当年弘儿之事便是他的榜样。”
相似小说推荐
-
狼牙特战队 (钟表) 17KVIP2016年12月21日 历史军事狼牙刀锋,丛林战神,铁血柔情,谁与争锋。败,也要对手肢残体裂。胜,就要傲气冲天!看...
-
狼啸战国 (逆天邪) 起点VIP2016-12-22 外国历史时为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夏。织田信长刚刚奇袭桶狭间,太原雪斋却在骏府馆重整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