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南宋不咳嗽 (第十个名字)



“不知为何是东游记,高丽日本琉球一带为兄也去过,可是往东还有国家!”不光是脑子活泛,罗有德的见识也比大多数宋人多的多,一说往东走,他立马就知道东边有什么国家,不拿出点干货,根本蒙不了他。

“罗兄啊,我说了你可能都不信。在东边几万里之外,还有一大片土地,上面的人非常非常少,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那片土地比大宋、西夏、蒙古国加在一起还大,不光是幅员辽阔,且山川秀美、物产丰富。那里有一种叫做玉米的粮食,山地一亩也能产四五石,要是好地,说不定七八石也可以。这种玉米人吃、喂牲畜、酿酒都是好东西,如果我们把玉米弄回来,大宋还会缺粮食吗?还用得着这么多人去种粮食吗?省下来的人可以去干别的,比如可以去参军打蒙古人!”洪涛现在是着了魔了,考虑任何一件事儿,都离不开蒙古人,比南宋朝廷还着急,这也是先知先觉的副作用。

“啊!四五石!七八石!我朝最好的田亩,年景最好的时候,也不过二石多点!(据明人顾清《傍秋亭杂记》记载,宋绍熙时华亭县,亩产稻谷二至三石,是当时全国粮食亩产量最高的地区。)”罗有德听了洪涛的话,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他虽然不是粮商,但粮食这个东西在古代就是金融杠杆,每年的收成如何,直接影响到各行各业,只要是买卖家,就没有一个不清楚粮食收成和价格的。

“我从来不骗人,而且这种叫做玉米的农作物伺候起来非常简单,既不像稻谷那样需要大量的水,也不用像麦子那样怕风怕雨,不管南北,大多数地方都能种。其实还有两种东西,叫做土豆和地瓜!它们对土地的要求比玉米还小,产量更大,我听说过一亩地产二十石以上的!”洪涛其实早就想到了玉米、土豆、地瓜这些原产南美的农作物了,如果能把它们搞过来放到南宋种植,对南宋的国力是个根本性的提升。

在一个农业社会里,粮食产量一旦达到了一定数量,自然而然的就会发生社会变革。因为大家都吃饱了,总不能整天闲着上网玩吧,于是就会出来更多的要求,商业、手工业甚至工业基础立马就会成形。可惜自己一直都没时间去南美洲转一转,不是硬件条件不具备,目前像海波号这种帆船,已经足够做跨洋航行的了,再有自己的导航器材、导航经验帮助,加上对世界地图的认识,比起哥伦布、麦哲伦那个时代的条件好得太多太多了,危险性很小。

第七十二章花黎(2240月票加更)

但是金河湾这边离不开他啊,去南美就算最快最快,一个来回也得小两万公里的海路,就算每天分秒不歇的赶路,连无风带都忽略了,以海波号的平均最快航速九节算,也只能跑400公里,光跑路就得跑小三个月。这还是理论上的,实际上这个时间可能要翻倍,也就是说光路程就得半年左右。

土豆也好,地瓜也好,还有什么玉米、橡胶、烟草、辣椒、奎宁,总不能都长在海边等着自己去摘取吧,那就得上岸寻找。这一上岸可就麻烦喽,一艘船几十个人去肯定不够用,按照洪涛这个性格,怎么也得三艘船才敢出行,这一下就把金河湾能用的老水手抽调空了一大半儿,来来回回一年多,等回来的时候,还有没有金河湾都是个问题。所以洪涛把这个南美之行的计划押后了,什么时候自己把金河湾还有印度洋航线全整合利落,海峡公司真的在这条航线上站住脚,再去不迟。

“洪兄,那还等什么?只要把这些东西找回来,你就是我大宋的功臣,是可以被写进史书的!不如我们先去吧,回来再弄学校和马场不迟,我相信朝廷也会理解的!”罗有德没有怀疑洪涛是在骗他,每次洪涛说的东西他都记着呢,一般都能实现,就算不能实现,也会把详细理由讲出来。能有亩产几十石的粮食,还养什么马啊,还办什么学校啊,这不是舍本逐末嘛!

“朝廷理解不理解,关我屁事!我现在还走不开,而且准备不充足,罗兄也不想我们到了那里被当地食人族吃了吧?等我准备好的时候,自然会通知罗兄的,到时候咱们带着文郎中一起动身,去那极东之地好好领略一番!在这之前,不管是我还是罗兄,先得把手中的事情办好。这样我们走的时候也不会牵肠挂肚了,是不是这个道理?”洪涛只是画了一张大饼,引诱罗有德玩命干活儿,并不是真要去南美。他连计划都没有呢。但一定要说得分分钟都要启程似的,这样效果才更好。

“洪兄所言极是,是为兄心急了,家里也不能耽误,这是基业啊!冒失了、冒失了。洪兄莫怪!”罗有德让洪涛这么一说,也觉得自己是太着急了,这么大人了,一说出去玩连家都不要啦,很容易被人轻看几分的。

“那咱们俩就一起努力,把这份基业干好,争取早一天能扬帆远航,去找我们的玉米、土豆和地瓜?”洪涛觉得这个忽悠的火候已经差不多了,有必要再立个誓约啥的,只要俩人一拍手。自己的大后方基本就算拿下了!

“土豆、地瓜……它们到底长什么样儿呢?”罗有德毫不迟疑,伸手和洪涛拍了一下,脑子里还在念念不忘那些亩产几石、十几石的粮食。

绍定五年的冬天很快过去了,当绍定六年的春天来临时,西瑁洲上已经看不到熬炼鲸油的浓烟了,也没有了一股子一股子的臭味儿,换来的是一阵一阵的读书声。原来那座简陋的小院现在被扩建成了三个并排的大院子,三百多个孩子分成了三个年级六个班,就在这些院子里上课。这里面有三分之一是来自金河湾的后代,剩下三分之二里面还有三分之一是黎人小孩。其余的全是罗有德和那些海商们送来的自家后辈和亲戚家子弟。

别看这个学校建在边远的西瑁洲岛上,海商们却连一丝怨言都没有,还称赞洪董事长老谋深算。他们觉得这种教授绝技的学校,就不该设立在大庭广众之下。甚至有的海商觉得把学校放在西瑁洲上都不太安稳,不如直接弄到大船上去,那样才踏实。路途的远近对于他们来说算个屁!成千上万的海路他们都跑过,几百里路还算远?如何确保学校的安全和机密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既然是绝技嘛,知道的人越少就越值钱,以后这些自家子弟学成了。个个都是他们的摇钱树。想跑远航挣大钱,没有这些孩子就玩不转新海船,玩不转新海船就跟不上洪董事长的船队,跟不上船队就挣不了钱啊!这是非常要命的事情,必须机密!

西瑁洲上的疍家人基本都被洪涛撤回了金河湾,鲸油、肥皂、蜡烛的生产作坊也跟着一起撤走了,那边有的是地方安放。现在金河湾有足够的运输能力了,没必要再在西瑁洲这个小岛上占着一个坑。最主要的是南宁军的马场正式成立了,洪涛有了一块更合法、更大、更有发展潜力的基地,不再需要西瑁洲这块踏脚石。另外,自己的老丈人泊福、妻兄泊小二也该回金河湾享享福了,他们已经在西瑁洲上守了好几年。老泊福每次过年回金河湾,都整天抱着洪鲵不撒手,老头儿嘴上说没事,心里却分分钟都乐意回家和大家伙一起住,享受享受天伦之乐。

和西瑁洲上这几家留守疍家人一起回金河湾的,还有三家黎人,泊福管他们叫花黎,不是花梨木的花梨,而是脸上带着刺青的海南黎人。自打马场的事情一定下来,荣老头就再度出山,连同泊福老人一起由洪涛和几个疍家小伙子陪着,驾着小帆船沿昌河进了山。他们去找相熟的黎人头领交涉去了,商谈的事情只有两个,一个就是请黎人帮助疍家人开采石碌铁矿,一个就是邀请黎人去金河湾与疍家人一起分享那片富饶的土地。

别看疍家人不太乐意和宋人一起扎堆生活,他们对黎人却比较亲近。这也算是同病相怜吧,两个族群都是被时代抛弃的,全都受歧视,一个在山区苦熬、一个在海上飘荡,大家不联手合作,生活将更苦难。在洪涛来之前,黎人的大部分食盐都是和疍家人换的私盐,而疍家人生活需要的布匹、医药、牲畜,基本都是从黎人那里换来的,算是一对儿经济互补型的难兄难弟。

洪涛给黎人开出来的条件很优厚,金河湾为他们提供开采铁器,然后用粮食和他们换铁矿石,有多少换多少。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捕鲸者号上还带了一吨大米,不管买卖谈得成谈不成,这些大米就当做黎疍两家世代交好的礼物了。这是洪涛头一次进入黎人的寨子,看着那些穿着蓝黑两色黎布,赤着脚排着队载歌载舞欢迎自己的黎家年轻人,心头只有两个字儿,真穷!

黎人家庭的所有家当,全都体现在家里女人的头面上,各种银首饰、挂件,谁的多谁就是寨子里的富人。但也仅限于此,他们大多数家庭连瓷碗都用不上,只能用木头挖成一个碗,家里的火塘上吊着一口铁锅,谁家的新、大,谁家日子就过得好一点。至于食物嘛,那是有啥吃啥,黎人不善于耕种,他们生活的环境也没法大面积耕种。土地是有,但是树林里野兽虫子太多,种下去的种子还没等发芽呢,一多半就被野兽和虫子吃掉了,剩下一半刚发芽,也就被啃光了。所以他们还过着狩猎、采集、以物易物的原始生活。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