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啊,去牢里传朕的口谕,让那李醒芳回家吧!”朱元璋朗声叫道。
“多谢皇上,皇上宅心仁厚,实在是万民之福!”王璨这才站了起来。朱元璋一听这民间的女子称赞自己宅心仁厚是万民之福,跟平素里那些官员的马屁截然不同,心中更是欢喜,忍不住又喝了一杯酒,说道:“对了,之前燕王说是一个叫沈……”
朱棣接口道:“沈子成……”
朱元璋说道:“恩,那个沈子成举荐有功,朕也要好好的赏赐于他。他人在哪里?”
朱棣指了指站在门口的寒风中一动不动的沈子成,对朱元璋说道:“皇上,那位帮着王姑娘一起服侍太子殿下的便是沈子成了。”
朱元璋眉头一皱:“怎能让他站在门口挨冻,快快让他进来。”
一旁有太监又添了桌椅,送上饭菜,另一名太监领着沈子成走了进来。沈子成在外边冻得都快要僵硬了,真不知道那些整天拿着长枪的士兵一站就是半天是怎么熬下来的。听到朱元璋叫他进去,沈子成急忙走了进去,跪地叩头,山呼万岁!
“沈子成,你举荐有功,朕要好好赏赐你!”朱元璋微笑着看着沈子成。
“谢主隆恩,不过皇上,草民不想要什么赏赐,只想求皇上一件事。”沈子成看了看朱元璋,伏在地上说道。
朱元璋笑道:“想要什么就说罢,朕无有不从!”
沈子成心一横,富贵险中求,脱口而出道:“皇上,在下苏州沈子成,乃是苏州商人沈万三的小儿子。草民想求皇上收回成命,赦免沈家一家老小的罪过!”说罢,沈子成重重的磕了三个头。
朱元璋脸色一变,似乎想起来什么事似的,冷笑道:“朕想起来了,当日朕命人详查你们沈家。知道沈万三有你这么一个儿子,听说你在苏州城里横行霸道,鱼肉乡里,是个十足的恶棍。朕有意抄没你沈家的家产,却不抓你,便是要你尝尝人情冷暖,让你知道欺行霸市的恶果。没想到你居然跑到应天府来了!哼,你的胆子可真不小,居然敢要朕赦免了沈家的罪过,你可知道当日就连皇后娘娘三公九卿一起求情,才保住了沈万三的性命。你一句话就想让朕赦免沈家上下。未免太天真了吧?”
沈子成昂然抬头:“皇上,沈家有罪,但是沈家也可以将功赎罪。要是皇上愿意让沈子成戴罪立功的话。沈子成必然不负皇上所托。”
“你能为朕立什么功?举荐神医为太子治病,就算抵消你两个兄长的罪过了,来日朕就命人将你的两个兄长从牢里放出来。沈万三已经配了云南,你倒是说说你能做到什么,而让朕放了沈万三?”朱元璋压根就没打算放沈万三,这个沈万三让朱元璋丢了面子,这种事情是朱元璋最恨的。
沈子成朗声说道:“皇上,草民的确有些话要向皇上禀告。只不过却不能在这里说。”
朱元璋冷笑道:“你的胆子可真不小,你可知道上次用这种口气跟朕说话的人,朕压根就没听他一句话,就将他赶出皇宫,乱棍打死。”
沈子成凛然不惧,左右看了两眼,高声叫道:“皇上,草民要说的是官廉吏治,才能真正兴利除弊之事。”
朱元璋脸色变幻不定,一拂袖子站起身来:“把沈子成带到御书房。”
朱元璋大步走了出去,马皇后哀怨的看了沈子成一眼,叹了口气也跟了出去。沈子成只觉得背脊都被汗水湿透,侧头看了看朱棣,只见朱棣正对着自己微笑。沈子成心中叫苦,燕王啊,为了你的大业,我容易嘛我?这次可是在赌自己的小命啊!还好太子没事,朱元璋的心情颇为美丽,没有一怒之下就砍了自己的脑袋,饶是如此也是凶险万分。还好沈子成和朱棣当初谋定的就是朱元璋最欣赏的反腐。要不是挑动了朱元璋的痒处,现在的沈子成只怕已经是尸两段了。
王璨走过来将沈子成扶了起来,低声斥道:“你……你不要命了?”说着,眼圈忍不住就红了,鼻子微微抽*动,轻声吩咐道:“待会见了皇上,你要好好请罪。就算不念着我,你也念着二夫人还在家里盼着你回去呢……”
沈子成心中一软,低声说道:“我知道,放心吧,我自有分寸!”
王璨松开了手,看着沈子成,只听朱标说道:“沈公子也莫要惊惶,若是父皇真要对沈公子着恼,方才就已经将公子推出去斩了。这次去御书房,沈公子好生说话,莫要惹父皇生气,我和四弟再为你求情,想必是应该没事的。”
沈子成拱手道:“多谢太子殿下,多谢燕王!”
朱棣若有深意的看了看沈子成,走到朱标的身边,这次朱棣的血救了朱标,兄弟俩的感情自然更加深厚。要是朱标知道那滴血根本就没用,却也不知要作何感想!一个宽厚的太子和一个枭雄弟弟……沈子成背后被人推了一下:“走吧!”
两名太监一左一右领着沈子成朝御:“皇上,沈子成带到。”
只听里边传出朱元璋的声音:“让他进来!”
第七十九章 语不惊人……死不休
沈子成小心翼翼的走进御书房,只见朱元璋站在书案后边,冷冷的看着自己。
沈子成跪下山呼万岁,这次朱元璋可没叫他起来,只听朱元璋缓缓的说道:“官廉吏治,才能真正兴利除弊。这句话说的不错,可是你知道要做起来有多难吗?”
“草民知道。”沈子成明白已经已经打动了这位历史上绝对排名第一的铁血反**皇帝。沈子成接着说道:“皇上当初曾经说过——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唯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损国而厚己。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政之也,尔等当深戒之。由此可见,皇上痛恨官吏**,鱼肉百姓。可是,皇上,为何贪官总是杀之不尽呢?”
朱元璋眼中难得流露出一丝赞许,这番话就算是叫官员来背,也未必能背得出来,但是沈子成就牢记在心中,况且沈子成说的都是对的,贪官污吏还真的是杀之不尽。朱元璋建国以后大力整肃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这位乞丐出身,当过游僧的开国皇帝,深谙作为“防民之具,辅治之术”的法律的极端重要性,建国伊始,就在《大明律令》的基础上制订颁行《大明律》,紧接着又亲自编定《明大诰》。朱元璋立法一为治民,二为治吏,尤其是《明大诰》则着重于惩治贪官。要说朱元璋的决心不可算是不大,朱元璋的魄力也不可谓不大,但是明朝建国以来,贪官就没有断过。
“你倒是说说为何贪官不绝?”朱元璋缓缓的说道。
沈子成松了口气,朗声说道:“皇上,一个读书人辛辛苦苦,寒窗十年考中进士,也无非是外放做个七品官罢了,他们年俸只有九十石大米……”
朱元璋厉声斥道:“怎么?难道九十石大米还不够一个县令一家人一年的过活?莫非是嫌朕给的少?”
沈子成摇头道:“皇上,问题就在这里,一位县令去地方上任,一应关系都要打点,县令身兼行政、刑罚、赋税数职于一身,他需要人来做事,就不能不给办事的人好处。这是人之常情,县令还得聘请跟班、聘请师爷,这些人的酬劳也是要从县令的酬劳里边来扣除。若是有上司查访,招待的钱要县令出,逢年过节的人情送礼,也都是从俸禄里出。县令要奉养双亲,要照顾妻子,万一有个头疼脑热,要请大夫。可这一共只有九十石,绝对是不够的,皇上,朝廷的都是实物俸禄,官员领回家的不是大米,就是布匹,甚至还有胡椒,偶尔才银子。官员们的俸禄多少,是用大米来衡量的,所以这所有的东西,都要折算成大米。而大米和其他物事的比价却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就说布匹好了,一匹好的丝绸,可以换三十石大米,一个县令一年就是三匹丝绸。可是县令不能拿着丝绸去当街叫卖,只能放在布庄里寄卖,能不能卖到三十石且不说,就算卖到三十石了,难道不给布庄一些钱财?这样里外里亏的都是官员。他们不贪才是奇怪了!”
朱元璋冷声说道:“你好大的胆子,竟然说朕刻薄官员。”
“草民万万不敢。”沈子成听朱元璋的语气,就知道自己说到了点子上去,接着说道:“皇上,如今官员的俸禄少,是因为国库空虚,国库空虚是因为赋税太低。皇上何不抬高赋税呢?”
朱元璋笑道:“百无一用是民间疾苦,百姓赋税若是重了,生活艰难,对朝廷不满。你居然说要加税!”
沈子成硬着头皮道:“皇上,如今大明立国之后分封开国功臣,皇上的龙子也都分封到了外地。在现在,大明的许多农户都有自己的土地,他们交少许的赋税就可以安居乐业,自然是好事。但是皇上,您要想想,你有二十多个儿子,就说秦王好了,秦王分封出去之后,他的儿子会有多少个?他的儿子也要封地,他的孙子呢?还是要封地。一代代传下去,皇族子弟和大地主的地只会越来越多,而大明的版图只有这么多,老百姓也是要生儿育女的,蒙元杀了这许多汉人,现在人自然是少,一百年后呢?现在人十五六岁就成婚了,一百年足足可以生下来六七代人,老百姓人是越来越多,地却越来越少。而不用缴纳赋税的贵族他们手中的土地却逐渐增多,那皇上明鉴,朝廷的赋税是不是会越来越少呢?”
相似小说推荐
-
血衣卫 (任语丁) 纵横VIP2016-9-23穿越明朝成为锦衣卫十组千户血刀林风,一场莫名海难,从此开始征战之途,杀凶狼,血溅三江县,重整十...
-
替明 (叫天) 起点VIP2016-08-30 两宋元明明末是个比谁更烂的时代,唯有苦了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苦了中华民族,失去了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