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和青小艺带着张爱玲在酒吧中,各自点了一杯饮料,坐在长长的吧台上,三个人便说起《上海滩》的剧本来。他们的周围,并没有中国人,只有几个簇拥在一起,带着帽子,看装扮很像是水手的老外。所以,他们的交谈并不怕人偷听。
按照张爱玲的意见,这部《上海滩》既然有冯程程和方艳芸两个女性形象,并且如此完美突出,那么这部电影就应该改成言情电影才是。毕竟,从许文强和冯程程相遇开始,一切便都符合一部言情催泪大片的所有特质。
并且,按照张爱玲给出的意见,故事线和人物都应该有大幅度的删减。金大中、九叔之类的人物能删的就删,如果实在删不掉,就尽量减少戏份。着重的故事线在冯程程被绑架后,许文强尽力解救,英雄救美时产生的情意。
至于方艳芸和冯程程的矛盾,则着实不需要如原剧一般,几次强调。只强调一次就够。女人对情敌的敌意都是天生而持久的。要不然,后世的后宫剧中,那些撕来撕去的女人,也不会没完没了,不死不休。张爱玲对这一点洞若观火。
而方艳芸是与冯程程截然不同的女子,有容貌,有阅历,也有更多的束缚与不得已。所以,方艳芸会主动的找冯程程和解。这一段可以留下。
至于结局,在张爱玲看来,并不是男人关于立场的争执。而是关于情感上的。而许文强中枪身死,在张爱玲看来,也太过牵强。她认为结局必须要做大的修改。
改为——许文强怒闯教堂,刺杀冯敬尧成功。但是,丁力由于想起他和许文强往日的情谊,所以,虽然开枪但是准头极差。被许文强带着方艳芸安然逃走。而冯程程由于父亲冯敬尧被许文强所杀,所以对许文强的情意便成了她的罪孽。因此,她只能选择遵从父亲冯敬尧的嘱托,和丁力一起过下去。从此,海阔山遥,一对有情人两不相见。
这一番修改,让余生满头黑线,浑身大汗。他开始充分怀疑自己请一位言情宗师来修改一部有关于上海滩男人们斗争的电影是不是一个错误。毕竟,这部《上海滩》里,不但有帮会之争,还有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家国之争。不但有男女情意,还有兄弟之间的血性和仇恨。
可是按照张爱玲的改法,无论男人们怎么争斗,随便选择一场作为过渡和骨架即可,中心还是许文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实在是脂粉味儿太浓。
而就在余生考虑怎么开口的时候,他身旁的那个老外开口了:“NO!NO!NO!这个、不对!”
余生和青小艺、张爱玲三个人一齐回头。看向老外帽子下面露出来的那张满是胡子的脸。余生忽然觉得有些熟悉,仔细回想,突然用英语低声惊呼道:“你是海明威!”
*********
走过路过的收藏一下吧!收藏一下又不要钱~~~推荐什么的也很好嘛~
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明威(一)(第一更)
被余生叫出名字来的这个海明威,就是那个被人认为是硬汉代表的海明威,就是那个全名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的海明威,就是那个数次上过战场并且负伤无数的海明威,就是那个获得了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并写出《老人与海》的海明威!
余生在后世,看过海明威所写的《太阳照常升起》、《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的雪》等作品。每一本书上都会有海明威留着大胡子的照片。虽然未必是一张,但是凭借这个印象,认出海明威还是轻而易举的。
只是,余生在后世看过的海明威的文字,翻译并不上佳。顶多是能把意思翻译完整而已。其中的意韵和冰山的艺术效果,并没有太多体现。但即便如此,海明威的故事也是硬朗而出众的。无与伦比。
不过,余生做梦也没想过海明威会在香港的酒吧和他相遇,而海明威也没有想到,在一个以东方人为主要人口的城市中,有人会认出他来。海明威并不会说汉语,只是会说几个单词而已。而这几个单词也是刚学会的。
在余生和张爱玲开始讨论剧情的时候,并没有在意。只不过是身旁的翻译听懂了,对海明威说起,才引起海明威的兴趣来。海明威便让翻译悄悄的将余生和张爱玲所讨论的内容翻译给他听。
一开始,海明威以为这不过是两个年轻人的幼稚之作而已。然而,随着翻译的转述,海明威发现,这两个年轻人在戏剧和小说上的功力居然都深厚无比!虽然各执一词,但是每一种被假设的剧情,都有特别的意韵!
只是,以海明威一辈子结过四次婚的德行,以他硬汉的脾气,实在是不能接受张爱玲设计的结局。在海明威看来,“爱情是一场游戏,就像打桥牌一样。不过这不是玩牌,而是叫牌。就像桥牌一样,你得假装作你是在赌钱,或是为了什么别的东西而打赌。没有人提起下的赌注是什么。”没有了爱情,游戏结束,老死不相往来是什么鬼?
所以,忍不住用出声,表达一下意见。毕竟在他想来,即便他对这部电影有所评论,这两个年轻的东方男女也认不出他的身份。却不料,余生一口叫出他的名字,并用一副追星的口气继续道:“海明威先生,我看过你写的《太阳照常升起》《午后之死》、《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知道冰山原则,知道——越少,就越多!真的没想到会在香港遇到你!”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在一九三二年的时候基本成熟。他借用美国建筑大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提出写作上的“冰山原则”,让其作品更加韵味十足。
海明威大笑,对身旁的一个女子说道:“你看,在中国也有看过我写的书的年轻人!”
转而对余生说:“我刚去过中国,明天就要回美国。在中国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并不多见!”
海明威身旁的女子,白了他一眼没有吭声。余生见海明威和这个女子的神态,这才想起他在后世看过的资料。
一九四零年,海明威与费芙的婚姻结束,并发表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小说《丧钟为谁而鸣》。而在海明威奔波与西班牙内战前线时,与女战地记者葛尔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葛尔虹的母亲和罗斯福的夫人是大学闺蜜,所以,葛尔虹也算得上背景深厚。由于其深厚的关系,所以,葛尔虹在美国的《柯里尔》杂志任职,经常会被《柯里尔》杂志派遣到世界各地,进行相关的采访和报道。
一九四一年二月,刚刚和海明威结婚的葛尔虹,再次受到《柯里尔》杂志的派遣,前往远东,即中国,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访问。爱好冒险与旅行的海明威欣然同往。
二战到了此刻,已经进入到僵持阶段。德国人基本上已经占据欧洲大部分地方,并与苏联人比邻对峙。日军在中国的战局久无进展。士气衰落,已经不复当年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锐气。所以,世界上所有和二战有利益牵扯的国家,都在思考打破僵局的方法。而海明威和葛尔虹的远东调查和采访,做的就是决策前,基本的信息采集。
一九四一年二月,海明威和葛尔虹乘坐玛特桑尼号,途径夏威夷,前往东南亚。然后乘飞机到达香港。在香港逗留一个月,了解了中国基本的风土人情后,便乘坐飞机,飞越日本人占领区,到达韶关。
而老蒋由于宋家的关系,自一开始,便是亲美一派。宋美龄也曾多次到美国寻求援助。所以,对于美国知名的记者略带政治色彩的一番采访,自然是重视至极。
所以,此时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曾致电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副委员长李济深。电报中称,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来华,已经到达韶关,将很快到达战区进行前线考察,其此行的目的是了解中国的抗战情况,因此要求工作人员谨慎准备下列问题:(一)中国抗战能否坚持到底;(二)假使美国供给飞机,中国驾驶人员是否会用;(三)国内关系问题。并特别强调,在接受采访时,要注意谈话分寸。
然而,海明威和葛尔虹,并没有机会在前线呆太长时间。老蒋这一帮人还指望海明威和葛尔虹在报道里面多说他们几句好话,从美国人手里多要点援助呢。
所以,海明威和葛尔虹只不过在第七战区的司令部和千军万马的重重保护下呆了一个月,便被孔祥熙给请到了重庆。然后,这两个人便体会到了中国式的运营和公关。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山珍海味,层出不穷。住行出入,更是最高的接待规格。
老蒋知道葛尔虹的背景和海明威的影响力,所以,礼数周全至极。由他和宋美龄等一众高层亲自接待。
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明威(二)(第二更)
而接待中,老蒋连平常维持形象用的假牙都不戴,宴席中谈笑风生,宾至如归。旁敲侧击中,将他自己对国内政局的观点滴水不漏的传达给海明威。
老蒋却不知,但凡是能在一个行业登顶的人,哪有一个是那么容易被忽悠的。更何况,海明威不但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而且还亲历战争与生死。对人心所有的冰凉与火热,险恶与诡诈早有明悟。心性坚韧,难以动摇。更何况,老蒋东方式的交际技巧,对海明威和葛尔虹而言,完全是明珠暗投。所以,这二位,根本不吃老蒋的这一套。
相似小说推荐
-
奋斗之第三帝国 (夕阳西下的时候) 一个中国人带领德国打赢二战的故事中国留学生李德原身穿越到了苏德战场,希特勒临终前秘密委任他管理第三帝国...
-
明末称雄 (木子蓝色) 起点VIP2016-07-15 两宋元明一个穿越者的明末奋斗史,从小小武生到争雄天下! 时间从公元一六三九年开始,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