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手中握着文稿,经不住黯然惆怅,眼眶泛红,泪珠将落未落……
……
等李世民在洛阳显摆完,送走百济王子已经是九月多了。
不过李二陛下并没有马上要走的意思,临走之前先是在校阅了东都驻军,随后又在邙山大规模围猎。
一句话,展示一下大唐兵强马壮,皇帝英武赫赫。这是做给归途中的百济王子看的,也是再次给山东世家门阀敲警钟。
明确告诉他们,我手里不仅有亩产惊人的粮食,首屈一指的人才,还有强壮的兵马。不服,尽管来试试!
等到真正打算返回长安时,已经是十月间。必须得走了,不然等冬雪降下,归途多有不便,说不定李二陛下还得留在洛阳过新年,宫中望眼欲穿的嫔妃们肯定不答应。
皇帝回銮,并几位皇子女,一众朝廷重臣随行,少不得一支庞大的军队随行护卫。一行人浩浩荡荡从洛阳启程,向长安而去。
谢逸也在随行之列,但他不是回归,而是初赴长安,初入大唐帝国的权力中心。
因在文会上大放异彩,甚得皇帝器重之故,内侍省丝毫不敢怠慢这位谢县子,特意给谢家配备了两辆马车。
不过谢逸很客气地推辞了,声称归途人多,皆须周全,一切从简,只用一辆马车就好。
内侍省连声大赞谢县子简朴,谢逸心中却暗笑,如果有两辆马车,嫂子便有充足的理由躲着自己。此去长安,数百里的路程,怎能将这同车而行缘分拒之千里之外呢?
除此之外,程知节还派来了五名禁卫军,声称途中多经荒野,恐有意外,特来保护谢县子一家安危。其中大都是当初御苑外站岗的兵卒,还有一个熟面孔,就是首先尝试马蹄铁的那个飞骑王永安。
皇帝和卢国公一番好意,谢逸当然不会拒绝,“一家三口”共乘马车,欣然踏上西去长安路。
原本想与嫂子杜氏多些共处时间,谢逸甚至制定了一套心理攻势计划,希望能够打开杜氏的心防,帮她解开心结。
可是真正上路之后,谢逸才遗憾地发现,别说深入交谈了,就连共处的机会也不多。
一来是李世民总喜欢传召众臣议事,如此一来,少不得策马随侍龙辇之旁。时而有臣与谢县子亲切攀谈闲聊几句,自然不能不给面子。
一众臣子,无论文武,只要年岁不老,基本全都策马而行。作为一个十八岁的少年郎,天无雨雾,谢逸实在没有理由乘马车。
倒是李治和晋阳公主,觉得待在父皇身边太闷,纷纷要求与谢家同行,在杜氏的照料下与小蛮玩耍。李世民生怕儿女途中太闷,并不拒绝,欣然应允。
谢逸一番计划顿成奢望,难以实现。唯有夜晚宿营时,能够共进晚餐,众目睽睽下,同帐而眠肯定是不能。尤其是晋阳公主赖着不走,要求与小蛮同宿的情况下,谢逸只得独守空帐,甚至得小心护卫。
不过大多数时候,谢逸都是呼呼大睡。毕竟,内有王永安站岗,外围有李孝恭戒严,程知节守在御前,河间郡王府二郎君李崇晦则率禁卫巡视营地。
如此情况下,安全方面似乎没什么可担忧的……
第七十四章刺王杀驾(上)
圣驾回京,可不是闷着头一路直呼呼地返回长安。
途中少不得要有耽搁,这次不是游玩,而是视察和慰问。
除了洛阳,中原临近的州县也有水患出现。尤其是陕州,黄河甚至一度决口,幸好及时堵塞,才没有出大问题。
但洪水依旧淹没了数十里地,有不少百姓无家可归。皇帝从此经过,少不得要去探望一下,并视察黄河堤防,些许文武也少不得跟随侍君,淮阳县子谢逸不得已也在其列。
由于秋季雨水充足,尽管到了十月间,黄河水位依旧很高,河面上舟船来往,河面纤夫匆匆,颇为繁忙。
因为前段时间连绵大雨、洪水、以及决口问题,从洛阳前往长安的漕运中断了许久。致使长安物资短缺,粮价已经开始有小幅上涨。
而今航道疏通,漕船正在加班加点,赶在冬季枯水结冰之前,运送更多粮食前往长安。否则今年冬天,关中或许出现缺粮状况,且粮价飞涨会是必然的。
此时的黄河尚未如后世那般是地上悬河,但已然开始出现泥沙淤积情况。很难想象,待唐朝这两百多年过去,关陇进一步开发,生态破坏,黄河水患会何等严重。
事实上,在原本的历史上,后世的宋朝成为买单的冤大头,黄河水患严重,决口和改道几乎是家常便饭。
也许而今开始便做点什么,后世的黄河水患会减轻不少……
河堤之下,洪水虽然褪去,但还有不少地方是水泽,颇为泥泞。沿途搭建起许多竹木帐篷,失去房屋的百姓暂时栖身于此。
“崔知温,朕下旨让尽快修复的房屋怎样了?”
“陛下,臣已经组织劳役修造夯土房,以备灾民过冬。”陕州刺史崔知温赶忙回答。
“好,天气已经冷了,最迟在落雪之前,务必要让灾民搬进去。”李世民沉声道:“要是房舍不够,那你就在陕州城里借房舍,实在不行把你的刺史官署腾出来……总之,不能有灾民饿死冻死,否则唯你是问。”
“臣遵旨!”崔知温领命,不敢也没有丝毫怨言。毕竟李二把自己的行宫都拿出来收留灾民了,刺史府有什么不能的?
也许是不放心,也许是为了展现君王爱民如子,李世民这一日的行程从早忙到晚。
本来按照既定计划,傍晚时就该返回营地,与皇子女一同共进晚膳的。不想李世民临时改变计划,要与民同食,与民同乐。
军中的百饮大锅在空地上支起,篝火燃气,火头军立即开始煮粥做饭。香气飘散,加之圣驾在此,吸引了众多流民聚集而来。
也不知是灾民饿极了,还是觉得能与君王共进一次晚餐是极为荣耀的事情,行为远比后世追星族更为狂热。
谢逸感慨的同时,李世民似乎沉浸在万民敬仰的陶醉之中,而一旁的程知节神色却越发紧张起来。越来越多的百姓涌过来,万一其中混上几个刺客,后果不堪设想。
“陛下,此间人多,鱼龙混杂,您还是……”
“怎么?”李世民白了一眼,悠悠道:“臣既然来了,怎能轻易离开?好好的,有什么可怕的?”
房玄龄也劝道:“陛下,君王不立于危情险地,这会您身边的侍卫不多……要不,您暂且移驾?”
李世民自我感觉良好,断然拒绝了程知节和房玄龄的建议,甚至有上前亲自为百姓盛饭的打算。
此举确实很亲民,能够收买人心,史书上也能留下吾皇亲赐饭食的仁爱美名,只是随行人员和侍卫的压力很大。
看着程知节紧皱的眉头,谢逸很是同情。最近这段时间,他算是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见解,李世民确实称得上明君,英明神武。
但他终究是凡人,是凡人就会犯错误,会有疏忽懈怠、糊涂迷瞪、得意忘形的时候,有时还有些任性妄为。这种时候,还往往不听人劝,与朝堂上那个善于纳谏的李二陛下大相径庭。
人格分裂吗?谢逸不禁摇头,这种人,真是难伺候!
好在自己只需要和房玄龄一样,跟随李二身旁便是,真正费力费心的还是程知节。
今日李孝恭父子留守营地,他负责贴身护驾。不仅要把控现场秩序,还要时刻盯着人群提防可疑人,还不忘派出贴身御卫护在李二陛下身边,当真是不容易。
好在陕州刺史崔知温从旁协助,共同努力下,涌上来的诸多灾民总算是愿意有序排队,依次上前领取饭食。
李世民和房玄龄、谢逸和礼部侍郎李百药等人上前,组成“君臣爱民天团”亲自为灾民盛饭。
本来这又将是一个被历史铭记,需要阎立本作画留念的场面,可惜顷刻间异变陡生。
正在排队的人群中莫名起火,几个满身失火的灾民大声惨叫,如同无头苍蝇乱撞。周围的百姓见状自然害怕,下意识躲避起火之人,加上有人刻意起哄,场面顿时开始乱套。
“护驾!”火苗蹿起的第一刻,程知节便敏锐地发觉异常,呼喊侍卫护驾。
“护送陛下离开!”程知节很果断,只是四散的灾民太多,受惊后场面混乱,处处堵塞,想要离开哪那么容易?
尤其是有人在人群中挥舞刀剑之后,场面彻底失控,混乱之中,一群刺客扑了上来,朝李世民扑了过来。
刺王杀驾!
这种小说、影视剧中才会出现的桥段,真真实实出现在面前,谢逸少不得有些惊慌,毕竟自己也处在危险之中。
他下意识握紧了随身而带的电警棍,这玩意已经放了一年,或许早就没电了,但抓在手中多少有点安全感。
“护驾,保护陛下!”
程知节声嘶力竭地大喊一声,一旁的崔知温和李百药战战兢兢,早已没了世家子的风度,就连素来镇定的房玄龄也变了脸色。而李世民则是一副处变不惊的神情,也不知道真从容,还是给吓傻了。
当此之时,贴身护在君前的侍卫并不算多。但如果能形成一个密封的保卫圈,刺客很难冲杀进来。
相似小说推荐
-
唐朝小官人 (上山打老虎额) 起点VIP2016-05-30 两晋隋唐武则天初登大宝。 千年前的洛阳城里,鲜红的牡丹怒放,朝阳升起,洒落无数晨曦。繁华...
-
醉卧江山 (离人望左岸) 17KVIP2016年05月07日 历史军事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有人活在笙歌醉太平,十里红袖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