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一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可以度过旅途的无趣时光,让他们有种参与感和满足感。
特别是一些学者和记者,对此更为有兴趣,便请求林子轩把稿子念给他们听。
中国人写小说是较为私密的事情,但在西方社会,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文学上的交流。
作家同样希望能从听众的反应中了解自己小说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当然。在西方社会也有不少离群索居的作家,只是自己创作,不希望和人分享,甚至会把不满意的稿子烧掉。不愿意发表。
比如卡夫卡和塞林格就是如此。
林子轩对此没什么顾虑,有这么多人做见证,不存在被抄袭的情况。
而且,这些人在美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到了美国后可以帮他宣传这部小说。有免费的宣传何乐而不为呢。
只是他不想自己来念小说,作为东方人,不习惯这种交流方式。
这个任务交给了赛珍珠,她翻译完《蝇王》的稿子后就可以念给那些西方人听了。
于是,每天晚上在头等舱厅堂的一个角落,都会进行一场小型的文学交流活动。
这些人一边喝着饭后的红酒,一边听着小说的最新章节,在赛珍珠读完后,他们会根据情节议论一番,然后回房休息。
有时候。他们在白天也会进行讨论。
一群孩子在荒岛上如何生存的话题成为了邮轮上的热点。
随着情节的展开,孩子们产生了分歧,他们担心荒岛上会有野兽,以杰克为首的孩子主张去打猎,以拉尔夫为首的孩子则想等待救援。
杰克处处针对拉尔夫,挑战拉尔夫的权威,侮辱地位底下的猪崽子,展露出恶的一面。
他依靠打猎拉拢了大部分孩子,吃肉成了特权的象征,他鼓动和诱惑孩子们追随他过一种野蛮而又带血腥味的生活。
拉尔夫建立的文明秩序岌岌可危。
故事的发展出乎这群西方人的意料。这不是一本儿童故事,一群孩子互相帮助,共渡难关,歌颂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和勇气。
也不是鲁滨逊式征服自然和荒岛的个人英雄主义。
而是文明秩序的坍塌。孩子们回归原始和野蛮的状态,暴露出人性中的丑恶。
有些人认为林子轩写得太过残忍,他们不相信孩子们会做出这么邪恶的事情。
另外一些人则陷入沉思,觉得这个故事带有隐喻,整个荒岛就是一个社会,孩子们不过是重复大人们的所作所为罢了。
故事在象征着先知的西蒙死亡达到了一个小高氵朝。
孩子们把西蒙当成野兽而残忍的杀死。这是他们无意识的行为,却也表现了他们已经泯灭了人性,陷入了黑暗的深渊。
赛珍珠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整个人都不好了。
她是一个基督徒,西蒙是这部小说中唯一具有神性的人物。
他谙熟人类内心的黑暗,同时认识到同伴的恐惧实际上是对深藏在他们心中的罪恶和死亡的一种本能的抵制和反抗。
他意识到所谓的野兽不过是人自身罢了。
西蒙的死亡让赛珍珠想到了耶稣受难的过程,这部小说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只是太过黑暗和残酷了。
她有了不想翻译的念头。
作为基督徒宣扬福音,神爱世人,可她在这部小说中看到的是魔鬼的化身杰克杀死了耶稣的化身西蒙,魔鬼就要统治这座荒岛了。
她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便向林子轩提出抗议。
林子轩只好安抚她,结局肯定是光明的,这不是一部悲剧小说。
赛珍珠相信了,然后代表着文明的猪崽子也死了,魔鬼杰克彻底统治了荒岛,代表着民主的拉尔夫只能四处逃亡。
正当她觉得被骗的时候,光明的结局来了。
军舰来到了荒岛,拉尔夫获救了,杰克烧掉了荒岛,在孩子们的哭泣声中故事结束了。
这就是光明的结局?感觉上还是那么的黑暗。
对于这个故事,邮轮上的西方人有着不同的见解。
外交家看到了民主政治和独裁统治的对立,学者看到了人性在失去约束后造成的恶果,基督徒看到了魔鬼和神明的斗争,记者看到的是这部小说的前景和新闻价值。
还有人认为这是一部让人作呕的小说,他绝不会推荐给朋友阅读。
这就让人作呕了?
林子轩不以为然,在后世这类的故事并不少,比如日本电影《大逃杀》更为残酷。
还有美国小说《饥饿游戏》,同样是把一群人放到类似荒岛的环境,然后自相残杀。
相比较而言,《蝇王》的寓意更为深刻,充满哲理,反应了人类社会的普遍状况。
正如戈尔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评委认为他的小说“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以及虚构故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阐述了今日世界人类的状况”。
有意思的是,这本《蝇王》被出版社拒绝过2次才最终得以出版。
第二百七十一章给世界一个警告
故事写完,邮轮还没有靠岸。
这些西方人觉得这一趟不虚此行,他们参与了一本小说的创作。
虽然有些人不认同这部小说的情节,认为太过黑暗,但不可否认这会是一部不错的小说。
这些人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其中更有在中国从事教育工作的学者,他们对这部小说的评价颇高。
至少这部小说有着深刻的寓意,可以供人思考,不是那种消遣类的文学作品。
有些人隐约的觉得这部小说的写作手法和目前西方文学的小说不大相同。
在19世纪,西方文学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而象征主义文学和唯美主义文学开始起步。
到了二十世纪,写作技巧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现代派小说开始大行其道。
现代派小说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
这部《蝇王》看起来是现实主义小说,可其中运用了大量现代派的写作手法,比如采用了象征、荒诞、反讽和戏仿等艺术手段。
而且,它还颠覆了以往的“荒岛文学”。
作为荒岛文学的开山之作,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是人文主义的缩影。
它歌颂了人性的力量,蕴含着乌托邦式的幻想。
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表达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巴兰坦的《珊瑚岛》和史蒂文森的《金银岛》代表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极端自信和对英国青少年群体文明价值的乐观肯定。
总之,《蝇王》之前的荒岛文学是积极乐观的。
然而,这部《蝇王》和以前的主题传统逆向而行,它深刻揭示了人性之恶,彻底颠覆了传统荒岛文学的主题。
这是一种文学题材上的突破。
特别是对于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国家来说,民众们没有了以往的乐观精神,认为他们可以征服世界。
他们在精神上陷入了空虚和迷惘,对从前信奉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
他们竭力反叛以前的理想,用叛逆思想和行为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不满。
这类的文学作品被称为创伤文学。
邮轮上的乘客虽然很看好《蝇王》这部小说,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文学评论家。无法看出这本小说的独特之处。
这是一种介于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之间的小说形式,并且有着存在主义的烙印。
即便还算不上具有开创性,能够形成独立的文学流派,却也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
在邮轮中途靠岸的时候。有记者已经迫不及待的下船把这件事写成稿子用电报发给美国国内的报社了。
也就是说,这部小说还没有出版就提前出名了。
这位记者问了林子轩一个问题,假如荒岛上的孩子换成中国儿童,结果会有不同么?
林子轩沉思片刻,给出了一个答案。
“我想应该没有不同。”
《蝇王》这部小说讲的是一群英国小孩。可以说这里面存在着殖民印记,这群孩子是殖民者的后代,骨子里有着冒险和占有的因子。
所以他们在荒岛上才会争权夺利,才会企图霸占荒岛。
但若是换成中国孩子呢?
林子轩很想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有儒家文化,有基本的道德观念,讲究仁义礼智信,我们的孩子不会在荒岛上争权夺利,不会互相残杀。
可中国国内军阀混战的局势会让他的这番辩解显得愚蠢可笑。
如果把中国比作一座孤岛,把国内的军阀比作拉尔夫和杰克。也没什么不妥,那些残酷的战争,不过是两个孩子在争夺荒岛的控制权罢了。
纵观中国的历史,过不了多少年就会发生一次战争,朝代轮换,外族入侵。
说到底就是《蝇王》这部小说的翻版。
所以,林子轩不会认为中国的孩子就能在荒岛上和平相处,这是人类的普遍状况。
西方记者对这个回答颇为满意,他认为林子轩非常直率,不像他以前接触的东方人那么的虚伪。总会找诸多的借口进行掩饰。
作为记者,他敏锐的察觉到这部小说的广阔前景。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一八五三 (酥酥麻麻) 起点VIP2016-04-05 清史民国十九世纪,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堕入深渊的开端,如果有一个穿越者...
-
超级兵工帝国 (龙魂在华夏) 起点VIP2016-03-31 架空历史兵器工业专家肖卫国在一次未来主战坦克的新型动力系统测试中被炸穿越了,来到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