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传奇 (风中的失落)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风中的失落
- 入库:04.13
听完了情况,杨廷枢的脸色有些发白。
“清扬,依照你的说法,这岂不是死路一条吗,能够维持到春节之后,还有几个月怎么办,难不成伸手找朝廷要救济啊。”
“救济不可能有了,你也别抱幻想了,吴甡大人给的五万石粮食,就是全年的救济,多的根本没有。”
“那岂不是不能够维持下去了,要是真的没有办法了,那就只有清理一部分的流民了,总比让延安府彻底乱了要好啊。”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到最后一刻,万万不要实施的,办法我来想,不能够让你刚到延安府,就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我给你说这么多,只是让你知道实际的情况,办法我已经有了,就看这几个月的效果了,要是能够杀出一条血路来,那就没有任何的问题了。”
“清扬,我已经上任了,应该要履职的,不能够看着你忙碌,这样,我找到爷爷想想办法,南直隶应该是能够支持一些的,至少拿出来一些粮食问题不是很大。”
“嗯,这个想法不错,只要是粮食,能够讨到多少是多少,吴甡大人调拨的五万石粮食,我全部都留给你了,不过玉蜀黍和甘薯,我全部都要带走,府衙的粮食,我一颗都不会带走的,全部都留给你,这些粮食,维持到来年的正月,没有一点问题的,接下来的缺口,我们共同来想办法。”
杨廷枢点点头。
“清扬,你到陕西也有一年时间了,应该要将家眷接过来了,老是一个人在这边,生活无人照顾啊。”
“我也想啊,可目前不行啊,条件不成熟,你到延安府来,条件已经很不错了,去岁我来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艰苦啊,看见的百姓,脸色都是木然的,和活死人差不多,那个时候我等于是调到冰窟里面去了,现在的情况好了很多,只要坚持下去,不出两年的时间,延绥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清扬,我就知道你会照顾我的。”
“不要太乐观了,这大半年的时间,就是关键时刻,要是能够熬过来,前途一片光明,要是不能够熬过去,你我都准备灰溜溜的回到京城去。”
接下来,郑勋睿详细介绍了延安府州县的官吏,马祝葵、孙启萌、刘世杰、李攀龙都官员都是不错的,只是主动思考的能力差了一些,能力最强的是鄜州知州黄辉旭,其次就是绥德州知州罗昌洛和葭州知州李长顺了,毕竟是进士,学识还是强很多的。
至于说巡检司的情况,郑勋睿也详细介绍了,肤施县巡检司军士的素质是不错的,遇见紧急情况了,能够很好的应对,此外就是清涧县巡检司的力量很是不错,李攀龙五月被朝廷正式任命为清涧县知县以后,狠抓了巡检司的建设,让军士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
按照郑勋睿的安排,延安府重点防御的分为三块,神木和府谷为一块,保留了守备衙门,清涧为一块,负责葭州、绥德、米脂和吴堡等地的协调防御,肤施县为一块,负责协调其他的地方,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开销。
杨廷枢到来之后,这样的防御整形会做出一些调整,神木和府谷一块的防御将要撤销,榆林卫可以直接负责,而且能够涵盖葭州和米脂,如此延安府境内的防御,仅仅保留两个重点,那就是清涧县和肤施县,如此能够涵盖到所有的地方。
郑勋睿和杨廷枢足**谈了一天的时间,介绍了所有的情况,杨廷枢的能力也是很强的,而且知道朝廷之中的很多事情,从南直隶也能够得到帮助,应该说这些对郑勋睿和延安府都是很有利的。
翌日,郑勋睿离开了肤施县,前往榆林卫。
杨廷枢送出去了很远,包括马祝葵、孙启萌和刘世杰等人,至于说沿途的延川、清涧、绥德、米脂等地的官吏,都是全部出州城或者县城相送的,郑勋睿在延安府一年左右的时间,让这里的面貌彻底改变,诸多的官吏是心服口服的。
第一百五十三章榆林边镇
郑勋睿想到解决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互市,当然他的这个互市,和朝廷的理解有所不同,那就是互市由官府直接掌控,进行交易,暂时不准民间的互市,官府从中获取了收入之后,拿银子购买粮食,满足庆阳府、延安府和榆林镇所需要的粮食。
这是他认真思索之后得出的结论,这样的做法,和朝廷的规矩有些不符,毕竟朝廷之中的大人,对互市的建议,是让商贾操控,而且是建议彻底免掉商贸赋税的。
郑勋睿可不会这样干,他不是傻瓜,既然身为延绥巡抚,那么这里就是他说了算。
榆林卫驻扎的地方,和蒙古部落互市,有着天然的优势。
草原部落缺少粮食,缺少盐铁,多的就是黄金白银珠宝,此外郑勋睿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大胆的购买战马,手中有粮食,拿来交换,绝无问题,高价的粮食,得到了黄金白银,再从南方大规模的购买粮食。
玉蜀黍和甘薯,在草原上一定是宝贝,前来互市的蒙古部落会蜂拥而至。
蒙古遭遇了雪灾,正在深渊挣扎,这个时候的互市,就是敲竹杠的时候,郑勋睿不会客气,该出手的时候,就要出手。
郑勋睿来到延绥镇,驻扎在巡抚衙门。
郑锦宏早就打好了前站,一切都安排妥当了。
从米脂县进入榆林镇,郑勋睿的感觉就不一样了,仿佛又进入到了一个原始的部落,或者说是一个乞丐部落。
榆林镇的面积不大,但是位置非常重要,是朝廷的边镇,这里的所营堡,悉数有榆林卫节制,而延绥巡抚则是直接节制榆林卫,是他们的顶头上司,长期以来,榆林镇负责防御蒙古部落,和山西大同的重要性一样,都是朝廷高度重视的地方,只不过后来由于辽东的军情变化,朝廷的注意力都到辽东去了,相对忽略了榆林和大同等地方。
榆林镇的卫、所、营、堡等等,完全实行的是军户制度,这是朝廷一直坚持的,从来没有出现过改变,尽管其他很多地方都实行雇佣兵制度了,可是榆林和大同等地,依旧没有改变,这里的军户,不能够离开,必须一辈子驻守。
郑勋睿印象最深的就是,一路上他没有看见很体面的人,甚至没有看见衣服穿的很完整的人,全部都是破破烂烂的,最令他震撼的是,在归德堡的时候,看见田间里面劳作的几个人,年岁已经很大了,几乎都是直不起腰来了,询问之下,这些人居然是归德堡的军士,这样的军士能够有什么战斗力,要是蒙古部落真的杀过来了,逃跑的力气都没有。
其他看见的一些情形就不用说了,男人在田间劳作,女人在一边衣不蔽体,带着小孩,对于身体敏感部位时常显露出来,一点不在乎,好像不知道什么是羞耻。
这样的情形,是对军户制度最大的讽刺。
谁都知道军户制度难以为继了,延绥连年大旱,几乎是颗粒无收,军户承担的赋税,远远高于农户,农户无法维持,都要造反了,更不用说军户了,更为要命的是,军户拿不到俸禄,可怜的一点俸禄,还要被克扣。
按照朝廷的规矩,边军每月的军饷是一两五钱银子,其中一两银子可以折合粮食一石,余下的五钱银子,可以拿到手,按照这样的办法计算,军户还是能够养活家人的,可惜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梦想,且不说一两银子根本买不到一石粮食,就说粮食的来源,也是依靠屯军种地获取的,若是受灾了,根本不可能有粮食。
也就是说,朝廷需要负责的,就是每个军士每月五钱银子的军饷,其余需要卫所自己去挣,这样算起来,朝廷拨付的军饷,每个军士每年不过六两银子,就算是这点银子,也时常不能够拨付,往往拖欠好几个月甚至是一年半载的时间。
如此的情况之下,军士不可能有活命的机会,自己吃不饱不说,家人也跟着受牵连,如此的情况之下,不哗变怎么可能。
其实哗变的军士,也就是需要朝廷拨付军饷,这个要求不过分。
更加可恨的是各级军官克扣军饷。
好不容易拨付到的军饷,军官克扣成为了习惯,要不然这些军官也富裕不起来,此外就是吃空饷,编制是一千人,明明只剩下一百人了,上报还是一千人,疯狂的吃空饷,反正银子是朝廷拿出来,你说这些军官吃空饷也就吃了,可他们的贪恋超过了常人的想象,不仅仅吃空饷,还要克扣军饷。
崇祯元年蓟镇兵变、宁远兵变,都存在拖欠和克扣军饷的问题。
辽东都是这样,大同和榆林这些地方,那就更不用说了。
郑勋睿一路上走的很慢,仔细的观察,他的脑海里同时出现了朝廷以及其他地方发生的一些事情,包括他曾经整理的一些即将发生的事情。
已经发生的事情有三件。
六月初六,黄河决堤,孟津一地的百姓,死伤无数,大面积的灾荒瞬间形成,朝廷没有银子救济,这些灾民走投无路,居中造反,一部分进入到山西,加入到流寇的队伍之中,让流寇的力量迅速壮大。
也是在六月,叛将孔有德、耿仲明等人攻陷莱州,期间山东巡抚徐从治以身殉国,登莱完全陷入到混乱之中,而朝廷之中,居然还有人为招抚和剿灭的事情争论,糊涂的皇上,也不能够下决心。
相似小说推荐
-
南洋霸主 (且听沧海) 17KVIP2016-02-28 战争幻想从弹丸之地到泱泱上国!从大刀长矛到军舰战机!特种战士林飞,重回甲午战争!虎踞南洋,龙...
-
大唐之逍遥王 (晋城) 创世VIP2015-12-26 架空历史一位平凡的大学生重生唐朝,在混乱的时代中做出不平凡的故事,枭雄,名臣大将均是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