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里面就是这么想的,请皇上责罚!”
大家都在做好准备,等待皇帝的龙颜大怒,却没想到赵祯忽然又换上了笑脸,神态之自然,完全不像刚发完脾气的样子。
“哈哈哈……你能在朕面前说实话,朕很欣慰!”赵祯狂笑道:“朕就先不追究你的问题了,赶快起来!至于你的请求,那也得等殿试完毕再说。虽然诸位的答案都很高大上,朕听这也很开心,但是不知道你们是否真的言行一致。这也不打紧,你们的理想朕今天就记下来了,朕会在以后的日子里面盯着你们,希望你们好自为之!
接下来,殿试就要正式开始了,诸位注意!
黄河,一条哺育了我华夏女儿的母亲河。曾几何时,她还不叫黄河,那是她还是那么的清澈,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时至今日,她却开始变得浑浊,甚至经常改道,伤害她哺育的儿女,每年因河水患难之灾民何其多也!
朕时常在想,这条母亲河为何会变成今天这般模样?又如何才能够让她变回原来那般恬静和清澈?
这就是朕想要考校你们的问题,请诸位举手作答。”
这些人不愧是经过残酷的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精英,很快便有人举手示意,此人便是此次会试成绩最佳者,历史上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不过现在被赵祯给搅和了)的宋庠,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公序,初名郊。
赵祯朝他点点头,他便出列作答:“启禀皇上,学生开封雍丘宋庠。对您的第一个问题,据学生久居黄河之边的经验来看,黄河之所以变成如今这般浑浊,皆因河水湍急而夹带许多泥沙所至。”
“如何解决呢?”
“回皇上,以学生所见,可以在河道中筑坝拦截泥沙……”
赵祯对宋庠之言不置可否,只是挥手示意他退回去:“诸位谁还有不同的见解么?”
第39章 殿试轶事
随后也有不少人站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多与宋庠观点一致。至于第二个问题,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管他现不现实,反正先要抓住机会表现一把。
甚至,还有些比较二的家伙,在这样的场合还引经据典,旁敲侧击,暗示这是皇帝你老人家德行有问题,只要你乖乖听我们的话,黄河根本就不是个事。
对于这些货色,赵祯当然是无视之,他又向躲在后面的贾宪问道:“贾宪,你有何看法?”
“回皇上,学生刚从南边来,仅在船上见过黄河水的样子,也未曾关注过,不知道黄河为何有如此多泥沙。但学生见过长江,相较黄河,长江似乎更大一些,可长江却是清澈的。学生虽不知其所以然,但学生相信,只要能够遍访两河,找出差异,想必结果不远矣!”贾宪一板一眼地说道。
他的说法在其他大多考生看来是不可取的,作为一个读书人,而且还是读圣贤书的人,怎么能够用这种低端的办法呢?读古籍,找真相,这才是我辈之人该做的事嘛!
总之在这一刻,因为这个低端的家伙混入自己这群高端的人,让大家感觉很不爽!
赵祯听完众人的观点,又观摩了大家的反应,未对众人的答案作出评价,只是默默地在名册上面做了些记号,这才抬头继续说道:“这个问题到此为止,朕再问你们另外一个问题。众所周知,这些年朕正在修建一条连接京城与成都府的大道,为了修建这条大道耗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因为一些大山的阻隔,不仅路途变得更远,而且道路弯道多而急。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让道路变得更加宽阔笔直,那么只有一个解决方案,那便是‘逢山钻洞,遇水搭桥’。
朕就想让你们这些饱读诗书的天之骄子,想出一个办法来,怎么才能够量出一座山的高度?或者一个峡谷的深度?如果想要钻洞,为了节省时间,可以在山两边同时开始挖洞,但如何才能够保证山两边挖的洞能够吻合?”
这个问题几乎问得大家哑口无言,不是大家读书不努力,这尼玛谁叫圣贤书上没有写呢!难道让大家拿竹竿去捅么?
哪怕因为赵祯这一搅合,历史上天圣初年好几届的状元都跑来扎堆,包括宋庠,王尧臣、王拱辰(都是开封附近的,可见在家在首都就是好处多多哇)在内的诸多大才,都对此问毫无头绪。
最后,还是那么一两个名不经传的家伙出来解答了这个问题,而这两个人之所以会,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在皇家学院读书的寒门子弟,这不过就是三角形的运用而已。由于寒门学子的底子确实比那些豪门大户的读书人要差,故而,会试前一百三十名就他们两个代表。
值得一提是,这两人在之后还一起合作发明了测距仪,更是被曾公亮给挖到了自己手下。
而此刻他两还在战战兢兢地等着皇上的脸上,看到赵祯赵祯朝他两颔首,才把那颗叮咚的心放回了肚子里。
接着,赵祯又问道:“最后一个问题,诸位都饱读诗书的菁菁学子,朕想问你们,如何解决我朝百姓的温饱问题?”
这问题还不简单,立马就有人站了出来:“启奏皇上,圣人多有言,天子圣德无亏,天下风调雨顺,自然国泰民安矣!”
这货尼玛胆子真大,当着皇帝的面还敢这么直接,赵祯立马就在他名字下打了一个大大红叉:“下一个!”
这下出来这个就眼力见强多了,起码他就不会那么直接:“启禀皇上,学生以为现在我朝还有些的地方的百姓缺衣少食,无非两大原因。一来天气不好,导致粮食减产;二来也可能是百姓们耕作不佳,亦或是百姓惫懒所至。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唯有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多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再教导百姓勤耕细作,学生以为如此便无大虑矣!”
虽然说了一堆废话,但总算是比刚才那个好听得多,赵祯勉为其难地点了点头:“说得还行,还有谁能说得更具体一点么?”
具体一点?这个问题似乎不关咱们这些天之骄子的事情吧!那不是那些泥腿子干的事么!也不知道当今圣上哪根筋搭错了,好好的一个殿试,尽问些乱七八糟问题,搞得人家一点准备都没有。
既然没有人主动回答,赵祯只好一个个点名了,按照会试成绩,赵祯第一个就点到了宋庠。
宋庠这人做学问确实很能干,或者说是他们家遗传比较,他弟弟宋祁成绩也不赖,两弟兄都在此次进士之列,但要问他农事方面的问题,他也只能够引经据典,夸夸其谈,至于具体的细节……
一路问下来,赵祯并没有听到什么实质性的答案,大多是顾左右而言他,就算有些个人干过农活,也没有总结出什么好的经验,基本上都是在人云亦云,反正皇上说了不点状元,那还费那么脑子干啥玩意。
“贾宪,你可有什么想法?”赵祯无奈,只好找这个一直在基层干活的人出来问话。
“回皇上,学生对农事方面也知之甚少,只是前些年在金陵的时候,见过皇后娘娘创建的养殖中心,到目前为,那里培养出了数千头牛,金陵周边几乎都用上了耕牛,大大提高了耕种效率。学生想,是否可以在我朝各个地方都开办一个类似的养殖场,培育更多耕牛来代替人力呢!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这个答案严格来说并不算合格,但却给赵祯提了个醒:“此话深合朕意,待皇后的养殖中心培养出足够的人,朕便下令在各路开办养殖场,大肆培育耕牛及其他家畜,一来解决耕牛稀缺的问题,二来也引导百姓更好地养殖家畜,改善生活条件。
今天的殿试也就到此为止,虽然朕不会点状元,但三甲还是要分出来的,经过朕认真考虑,一甲取士十人,赐进士及第;二甲取士三十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取士一百人,赐同进士出身。本次科举‘常科’共取士一百三十人,也就是在座的诸位,稍后还会选拔若干‘制科’进士,皆赐同进士出身。
朕看得出来,你们有的人很开心,以为朕今年取士如此之多,实乃幸事耳!可是朕要告诉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朕之所以选出这么多人,是因为朕担心过不了多久你们当中就有不少人会被革去功名,而且永不录用。怎么样,听了朕这番话,你们再也高兴不起来了吧!
朕就是要告诉你们,不要以为科举考完就万事大吉,你们读圣贤书,学做圣贤人,理当学以致用,报效朝廷,遗福万民!如果在今后,朕发现你们当中有人违背法纪不自律者,一律革去功名。在此,朕要告诫诸位,如果你们还把文人狎妓寻花问柳当作风流韵事的话,你们现在就可以站出来,朕直接给你们除名,免得到时候顶着我朝进士头衔出去丢人现眼。”
赵祯挨个看了一遍,出了好些个脸红的,就没一个站出来的,想想也是,这时候站出来,那不是傻么!
“看来你们都是还是挺在意这个进士头衔的,那就请你们以后好自为之。虽然今天朕不点状元,但是这个状元不是没有,只不过要三年之后才会评选出来,朕希望你们三年之后还能够齐聚这里。至于这个状元的评选资格,朕是这样想的,在这三年里面,朕会派你们到各个部门去当差,三年后根据你们的表现评选三甲前三名。
接下来,大家听好了,朕现在开始安排任务。一甲者中,贾宪可以回金陵协助参与我朝金融体系筹建工作,朕命你为经济使,归户部管辖,全权负责此事。其余一甲者,皆入翰林侍读,参与我朝律法编修。二甲者,先入皇家学院师范班进修半年,合格者半年后即可启程前往各路所开设的学院,负责文科教学,与诸位一同前往的还有皇家学院培养出来的理科老师,今后文科与理科并列为我大宋国学,望尔等齐心协力,开创美好纪元。三甲者,同样先入皇家学院农事班进修半年,合格者半年后分赴各路,挂职各路经略使衙门,负责各路农业技能推广。诸位都听清楚了么?”
相似小说推荐
-
唐朝大宗师 (暖阳倾城) 起点VIP2014-09-23 两晋隋唐 相传有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秦轩曾穿越唐朝,并成为一代大宗师! 据说对联的产生...
-
回到明末当军阀 (狂人阿Q) 起点VIP2015-11-30 两宋元明 学霸留学生杨潮救人溺水,睁开眼变成了一个向往秦淮风月明朝学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