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也有一些不和谐的情况,一个淮安富商看重了杨潮手下身上带着虏兵人血的铁甲,悄悄攀谈打算用一千两银子买下来,他说可以辟邪,有这样的铁甲放到宅子里,那些不干不净的东西,肯定不敢靠近,比请一尊门神可要管用多了。
别说,还不止他一个人吃这套,很多富商见状,大呼他们怎么没想到,于是瞬间事态就演变成了一场争抢铁甲的争斗,尤其是海州缙绅们,更是愿意出高价,将这些沾染来犯虏兵鲜血的铁甲买回家镇宅。
这些当然都被杨潮的手下严词拒绝了,经过血战洗礼,以及后来的很多场面后,已经培养出一种荣誉感的他们,怎么可能将随身铁甲出卖,这些沾染敌血的铠甲,就是他们荣誉的象征,每个人都决心带回去给父母亲朋先看看呢。
怎么能卖给别人,再说了,这些士兵也不是以前没见过钱的穷鬼了,打完这次仗,每个人少说都积攒下了三五百两家财,回去盖房子,娶媳妇都够了,而且只要跟着杨潮,以后不愁没有挣钱的机会,哪能将自己的荣誉出卖呢。
结果还有人求道杨潮身上,希望杨潮下令,杨潮当即严词拒绝,但是对海州缙绅说的,希望得到一些铁甲,供奉在海州将来建立的祭庙里的要求,杨潮却答应了,自己可是有一百个战死的兄弟的,他们的铁甲就随同他们的名字,一起放在海州吧。
酒足饭饱,大家满意而来,满意而去,士兵们吃饱喝足回去休息了,富商缙绅们一个个相谈甚欢建立起各自想要的关系,每个人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只有杨潮,他想要的东西,还没有得到,因为他想要的东西,分量太大了。
众人一走而空,杨潮一个人空坐一桌,此时一轮明月在下过很长时间的雨后干净的天空中闪耀,杨潮的思绪不由的飘回了久别的故乡。
海州大胜的消息传到淮安,淮安富商都送来了酒肉米粮,相比消息此时也已经从淮安传回了南京了吧,父母应该知道他们的儿子打了一个大胜仗,妹妹应该知道他的哥哥打了大胜仗,他们会为自己感到骄傲的吧。(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一节震惊天下
杨潮大胜消息的第一个先传到淮安。
十几个闸兵和杨潮的士兵,炸到蔷薇河之后,并没有回头,而是直接赶往南京,他们负责向淮安求援,要求史可法尽快调拨一批粮食,否则海州就要断粮了。
这些人按照杨潮的交代,直接告诉史可法,海州城外的虏兵,已经被杨潮尽数斩杀。
史可法自然非常震惊,再三确认,杨潮这些手下的口供十分统一,就连那些民壮事前也都对上了口供,坚称海州虏兵已经被杨潮杀干净了,不过也证实了一件事,海州没有十万虏兵,只有一万多而已。
一万多被歼灭,跟十万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因为一万人意味着这还是一只劫掠部队,而十万那就毫无争议的是虏兵的主力了,要知道虏兵进关后,自己号称才十万而已。
所以史可法高兴之余,给这几个送信士兵一人发了大大的五十两赏银,又让那些闸兵高兴了一场,没白白撒这个谎,倒是杨潮的士兵颇不在乎,反而有些遗憾,没有能跟海州那些战友一起斩杀最后的一批虏兵,要知道那可是一万人的大功劳啊,最重要的是,他们认定,如果留下杀敌,最后的赏银肯定比史可法大人给的多的多。
尤其是已经带头的张二棍更是显得有些意兴阑珊,他已经是队正了,到了提升旗总的关键时候,却错过了这么一场大仗,实在是大大的不利啊,弄不好要被李二狗那个竞争对手比下去了,他们两人可是邻居,想到下次回去,自己左邻右舍的目光。他就有些郁闷。
史可法发完赏银之后,第一时间就是重新草拟奏疏,他要第一时间向天子报告这个捷报。
同时派人紧急去海州。催促杨潮将人头和俘虏立刻送回来。
只是给海州送米的事情,一时之间史可法还无法立刻调拨。只能下令下去抓紧时间筹备。
当史可法的书信快报报到北京后,皇帝又一次震惊无比。
“这这这,当真猛士!”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当时皇帝接到老奴才王承恩第一时间送来的捷报,围着御案转了三圈,挥舞着捷报慷慨悲歌。
王承恩则弯着腰躬身在一旁傻傻的笑着。
之前皇帝收到史可法送来的海州被虏兵重兵围困,那个忠勇的千总杨潮被包围后,还有些哀伤,即对海州城的百姓感到悲痛。也很痛惜这个刚刚打了一个胜仗,赏赐还没有拿到手里的千总,竟然就被虏兵给包围了。
皇帝还再三的跟通州的周延儒沟通,询问周延儒是否有能力调兵支援,周延儒信誓旦旦的表示,虏将主力依然在山东,海州肯定是偏师,因此不用救援。
结果传来后,果然如同周延儒所说,海州只是一只偏师。但也有足足上万人。
而这一万人又一次被杨潮打败了,不但又一次被打败了,还像第一次一样。又一次被全歼了,可是上次虏兵不过是三百来人,杨潮有六百多人,虏兵被全歼还能够理解,这一次虏兵足足有一万多,而杨潮反而不到六百人了,结局竟然一样,虏兵遭到全歼。
这个结果让皇帝兴奋过后,不由又有些低沉了。周延儒率领北方数十万兵马,一直坐困通州。
但是周延儒一向深的皇帝信任。多次递来捷报,皇帝赏赐了玉带、蟒袍。可跟杨潮一比,皇帝顿时就觉得周延儒这兵带的似乎有问题啊,以杨潮的标准,周延儒似乎应该将入寇的虏兵全歼,这样是多么长志气的事情,算上这次虏兵已经入寇五次了,每一次都是再打大明王朝的脸,崇祯怎么不想手下有一个猛将,能够将东虏深入大明的爪子一下子斩断,好好出这一口恶气。
但是周延儒——
最后崇祯皇帝还是选择相信周延儒,对他的行为也只是感叹:“周阁部还是太沉稳了一些!”
不能期盼一个文官立下杨潮那样让人震惊的军功来。
但是震惊之余,皇帝突然有些为难了,上次赏赐了三百两银子,这次该赏赐什么呢?
据说皇帝为此想了三天也没有想好,以六百灭一万的功绩,怎么看都有点不赏之功的味道,赏赐的太轻,会给天下子民认为皇帝刻薄寡恩,赏赐的重了,且不说皇帝弄不好得付出几十万两银子,而且皇帝隐隐担心会让武将居功自傲起来。
不等皇帝想好怎么赏赐杨潮,朝堂上为此已经吵翻了天。
此时北京的朝堂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明显的周延儒党,另一派则是明显的倒周党,而且倒周党背后隐隐有东林的影子。
周延儒一派的高官,第一时间向皇帝贺喜,同时急着拟定给杨潮的封赏。
可是倒周一派的官员,则马上就提出了质疑,质疑杨潮只有六百人怎么可能将围城的虏兵击溃,在确实战报弄清楚前,他们建议还是要看一看。
之所以出现这两派不一致的意见,绝不仅仅是单纯的为反对而反对的敌对党方针所致,而是有深层的利益纠葛在里面的。
周延儒这次出京负责督师天下兵马,意味着天下无论哪里打了一个胜仗,只要是打虏兵的,那都应该有他周延儒一份功劳,是他调度有方,所以周延儒一党肯定要咬死杨潮这份战功,这可是太及时雨了,周延儒在通州纵敌劫掠,已经惹得朝廷上下非议了。
而且周延儒汇报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捷报,可大家都知道里面没有一个是真的,这次杨潮这里出现的实打实的捷报,虽然海州距离通州远了些,可不是挨着山东吗,完全可以说是周相爷南北夹击的高招所致,甚至都能牵强的解释为,周大人在北方堵着虏兵,逼迫他们南下。然后在海州调集勇将截击才立下大功的。
至于为什么能够以六百破一万,那就只能说你周大人用人有方,指挥得力了。否则怎么能有这种奇迹出现,显然已经不能解释为将士用命了。只能说周大人出了奇谋,至于是什么奇谋,军事机密,暂时没有汇报上来也情有可原吗。
至于倒周一派,总算抓住了周延儒离京的机会,如果这次不把他搬到,那以后就没有更好的机会了,所以他们在战争期间。不断的抓住机会弹劾,天天奏报质疑周延儒的捷报,尤其是这些捷报都没有人头的情况下,更是质疑的有理有据。
但是他们一时还打不到周延儒,如果给周延儒回京后反攻倒算,到时候就不知道有多少人乌纱落地了,因此杨潮歼灭虏兵上万人的战报,他们是必须要质疑的,这是政治方向问题,跟对错无关。
两派在朝堂上吵来吵去。让皇帝一时间也拿不定注意,稳妥起见,只能下旨让史可法尽快查明具体情况。并且立刻奏疏上来。
杨潮的消息传到北京的同时也传回了南京,杨潮又打了一个胜仗,而且又一次全歼了虏兵。
这个消息立刻就让消息所过之处炸开了。
南京城简直就像放了一个天大的爆竹那样响亮。
听到消息后,杨母赵兰一下子就高兴的晕倒了,醒来后立刻就大嚷着要去寺庙里还愿,杨潮被围困的消息传出来后,赵兰临时抱佛脚,走遍了能到了任何寺庙,不管是道家的还是佛家的。只要是神仙就拜,就许愿。现在儿子没事的消息传来,他第一个就想到要去还愿。
相似小说推荐
-
超级强兵之使命之刃 (袁诺) 创世VIP完结:2015-06-15袁阳永远记得曾经有人对他说过的一句话:“这世上有两种力量能让人变得强大,一种叫...
-
烈明 (睿士) 起点VIP2015-12-11 两宋元明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大明皇室用生命践行的誓言。 即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