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杨潮的损失也很大,付出了二十多个伤亡,短短两天时间,杨潮战损三十人,触目惊心。
得知明军打退了虏兵后,李瑞很快就上了城墙,点头哈腰的找到了正在视察情况的杨潮。
此时城墙上靠着一群休息的士兵,还有民壮忙着清理现场,将乱七八糟的铁锅、柴火和盐袋收好,同时搬运虏兵的尸首。
看到这些尸首李瑞的眼睛充满了贪婪,这才是他急匆匆赶上来找杨潮的原因。
当然嘴里不能那么说:“恭喜杨大人,贺喜杨大人,这次斩杀颇多,可立了大功了!”
杨潮没心情应付李瑞,心里知道李瑞的目的,但是却感到很不舒服,恨不能立刻打发他了事。
“李千户放心,该给你的军功首级一个不少,等这些清理出来,你可以先拿走十个!”
杨潮冷冷说道。
李瑞忙道:“杨大人哪里话,下官哪里是不放心,下官只是担心大人安危,所以上来探望。”
杨潮道:“谢李千户关心。现在也看过了,就劳烦李千户带人将这些尸首待下去,人头割下来硝制起来吧。”
明军有用人头记功的传统,那就有保存人头的习惯,否则等人头送到兵部去,都臭了。
杨潮的人可做不来这些事,交给李瑞刚刚合适。
李瑞忙不迭的答应下来,带着他的人立刻就去了。
这次至少斩杀了三百多人,虽然大多数都打下城去了,但还是有部分死在了城上,差不多有近百人的样子,让给李瑞三十,杨潮还有七十。
只是自己的损失,让杨潮也感到有些难以接受,在城外损失了三十,进了海州城又损失了三十,加上被送走的几十个伤员,现在能战斗的人只有五百五十个了。
这可都是种子,一个都损失不起,但是打仗哪有不死人的,这道理杨潮也懂,可心里就是沉重,说到底战争对士兵是一种考验,对军官何尝不是一种考验呢。
杨潮知道自己必须过这一关,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性格,必须尽快适应战争。
同时杨潮打定主意,不能让虏兵在那么容易就能短兵相接了,虽然交换比自己很占优势,可是总比不上将虏兵远远的拒在河那边,远远攻击来的划算。
也就是说,杨潮依然坚持要将护城河重新掘开。
但是想要挖开运河,谈何容易,虏兵填河用了两天时间,损失了几百人,杨潮肯定不愿意付出这么大的伤亡,昨晚的试探也以失败告终,证明想要搬开沙袋,光靠人是不可能短时间能搬开的。
一旦拖延稍久,虏兵发现后,就会来阻止。
坏消息是虏兵显然经验丰富,对这个通道的保护非常上心。
好消息是虏兵也非常的大意,并没有专门留着人马保护,只是派出了骑兵在这一带巡逻,目的是为了防止明军离城逃走,同时兼顾一下通道的保护。
也就是说,杨潮可以很容易接近通道,但是不可能停留太久,必须在短时间内将通道毁掉,可是那些沙土袋异常沉重,一个人一次搬走一个就很困难了,而虏兵为了兼顾骑兵通过,通道足足有四五丈宽,显然不是轻易能够搬空的。
既要短时间内打通,又需要大量的工作量,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
天黑后,继续安排人值夜,杨潮却在几个军营中转了转。
军营全都在藏兵洞中,搭设着简单的床铺,一个洞里面,有的容纳一个旗队,有的只能容纳一个小队。
杨潮倒也不进去,只是在外面听听动静,果然士气还是出问题了。
一些士兵嘀嘀咕咕,尤其是李五六的鸟铳手们意见很大,抱怨着他们鸟铳兵天天战斗,连轮换的机会都没有,损伤也最大,这几天的伤亡,大都是鸟铳手的,三十个战损,鸟铳手就占了二十多。
李五六则是狠狠骂着士兵,告诉他们打仗哪有不死人的,要是怕死早点滚蛋,以为军饷是那么好拿的?
李五六的处理方法显然属于压迫式,这种方法不算好,但是见效快,军队吗,终归是一个暴力机器,因此官大一级压死人有时候是避免不了的。
李五六的声音很大,杨潮在大门口都听得见,也没有打算进去,弄清楚大概情况后,就离开了。
到了另一个藏兵洞门口,突然听到有士兵嘤嘤哭泣。
接着听到旗总吕末的声音。
“别哭了,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吕末依然是这样的道理,这个道理确实是一个道理。
士兵哭诉:“可是凭什么要来这里送死啊,我们好好的待在南京多好,没来由跑到海州。”
这问题顿时让杨潮心中一紧,对啊,这些都是南京的卫所兵,凭什么要来海州呢,按照他们的想法,恐怕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杨潮要带他们来杀敌立功,是想用他们的命换取头上的乌纱。
如果士兵真的这样想,杨潮还真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们解释了,虽然心里有一万种理由,但是在这些士兵身上,却有些站不住脚。
因为杨潮心里就是有立功升官的打算,但是自己升官是为了掌握更大的权力,掌握更大的权力,是为了改变所有人的命运。
虽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私心,但确实有杀敌立功的打算,而要杀敌,难免也会被敌人杀,所以事实上等于是用士兵的命来换取自己的军功。(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七节协作的城市
这一点杨潮心里也时常顾忌,所以才会对伤亡那么在意。
说到底杨潮连自己的心理关都没有过,何况这些士兵呢。
但杨潮还是要这么做,因为杨潮心里知道,自己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绝对跟其他军官不一样,自己不仅仅是为了杀敌立功,自己是为了大义,但为了大义就要牺牲这些士兵的命吗?
这是一个大我和小我的问题,为了民族未来,就要牺牲小我。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凭什么啊,这些士兵凭什么就要来送死,海州人的生死跟他们有什么关系,民族的兴衰跟他们又有什么关系。
此时突然听到吕末说道:“为什么来海州,因为鞑子杀到海州了,我们是奉命救援。我们是来杀敌报国的,我们是救一方百姓于危难。”
士兵道:“可是我们真的能救得了海州?”
杨潮此时突然释然了,原来士兵担心的不是生死的问题,士兵上了战场,心里就有战死的准备,他们关心的原来是能不能救海州,而不单单是因为害怕战死。
士兵不是怕死,起码不是单纯的怕死,而是怕没有意义,没有意义的死,他们怕自己白死!
换句话说,士兵希望看到希望,不单是活下去的希望,而是能够完成救援的希望,只要能救海州城,死也不是不能接受的,因为那时候死也是有意义的,如果最后战死了,可是海州城还是破了,那等于是白死了。
士兵需要希望!
这到让杨潮心里好受多了,自己的兵并没有责怪自己,并没有认为自己在用他们的命换军功。相反那是杨潮自己心里一直以为的,所以他一直都对伤亡极为敏感,甚至不愿意看到一个伤亡。可是灵兵器对决可能不死人吗?
天十分黑,今天一天都是阴天。
但是杨潮的心却突然霍亮了。杨潮的心理关过了。
这种心理关,很难言说,但他就是确实存在,有时候就想本能一样,你明明知道是合理的,可是就是难以接受,杨潮明明知道自己做的都是必要的,是应该的。可就是难以接受。
就像海州知州,明明知道弃城逃走死路一条,战后肯定会被砍头,可他还是逃走了,他接受不了虏兵大军压境的恐惧。
但是一旦这个关口过了,那就完全适应了新的环境,完全接受了。
杨潮就是这种情况,他理性的知道自己做的对,可感性上无法接受朝夕相处的战士死亡,说起来就是一种和平的心态对残酷战争的不适应罢了。
这也是为什么农耕民族的军队。好像没有文化比他们更贫瘠的游猎民族勇敢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农耕文明的人懦弱,也不是他们文化中没有勇武的基因。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是和平的建设的,而游猎民族的生活中就充满了战争、杀戮和死亡。
农耕文化需要在和平与战争中进行一个转换,而游猎民族自始至终都不需要。
所以,杨潮碰到的问题,他的对手满清是不会去考虑的,因为他们根本都碰不到这个问题。
杨潮突然道:“走,回去!”
赵康还奇怪的问道:“大人我们不转了?”
杨潮摇了摇头:“不需要了。”
心理关过了,杨潮感觉自己也没有必要在转悠了。
他出来之前,还告诉赵康。要时刻掌握士兵的心理动态,告诉他军队是一个复杂的团体。如果一个掌握不好,可能昨天还优势明显。今天就会崩溃。
杨潮一直将自己的所作所为对手下解释,目的是培养这些军官,提高军官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可是这次杨潮真的觉得没必要了,觉得是自己小题大做了。
士兵也是人,有血有肉,有头脑,有思想,他们自己会思考问题,自己会判断是非,远不是杨潮所想的那么盲从,之所以杨潮一直对士兵的心理这么敏感,其实是他自己太敏感了,是他想的太多。
相似小说推荐
-
超级强兵之使命之刃 (袁诺) 创世VIP完结:2015-06-15袁阳永远记得曾经有人对他说过的一句话:“这世上有两种力量能让人变得强大,一种叫...
-
烈明 (睿士) 起点VIP2015-12-11 两宋元明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大明皇室用生命践行的誓言。 即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