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杨潮知道他想说什么,他怕危险,怕儿子有去无回,想开口让儿子留下,但是杨潮却没法在这时候徇私,杨潮自己能不能回来都还不好说呢,他也没见过满洲兵的战斗力,只知道很强,强到什么程度却没见识过。
其实杨家何曾放心杨潮呢,他拿着调令出门前,母亲满含热泪,父亲咬紧牙关的样子历历在目,妹妹哭的已经止不住了。
舅舅最终没有说话,杨潮告别家人,回到军营中,却发现不少士兵开小差了,甚至还有一个重要的军官逃走了。
杨潮不由问道:“陈宝弟呢?”
赵康歉意道:“他生病了,腹泻不止,起不了床。他爹来把他接走了。”
杨潮心情顿时灰暗起来,手下一个旗总,竟然拒绝出征,什么生病了,这都是借口,最大的原因是自己怕死和家人阻止,但最终还是自己不愿意出征。
但是杨潮咬咬牙只说了一声好,然后命令清点人数。
知道是去打鞑子,水军卫那些军户士兵,竟然有两百多人悄悄溜了,杨潮是有办法让他们受罚的,告到兵部去,一个个都难逃逃兵的制裁,因为他们是军户,他们有家室,不怕找不到。
但是杨潮没有立刻发这个文,因为几百个人文书工作很繁复,此时已经要出征了,没有时间跟兵部这时候拉扯不清,等到自己征战回来,杨潮就要一封文书将所有逃兵绳之以法,哪怕其中有自己的亲戚也不例外。
紧要的是得重新整顿军队,许多队伍都有缺额,重新编组来不及了,暂时只能缺额训练,同时让张大桅准备船只,要先去瓜州,之后沿着运河北上,去淮安漕运总督史可法处报道。
有人怕死不来的,还有人拼命跟随的。
黄凤府中午就到了大营,异常诚挚的要跟随杨潮。
其实他已经好几次表示想回杨潮身边做幕僚了,但是杨潮不相信他,就好言安慰让他待在二立社,说他在哪里最有用处。
其实杨潮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给过黄凤府任何好处,这人却始终向自己展示忠诚,这怎么可能,哪里有无缘无故的忠诚呢。
在二立社中,黄凤府如鱼得水,四公子一场器重,已经表示,明年院试一开,就帮他运作一个秀才功名,而杨潮却办不到了,因为杨潮认识的提学御史徐之桓在庐州被张献忠干掉了,杨潮就没有了提学衙门的关系。
杨潮跟黄凤府的关系,不过是当初忽悠他帮忙做了几天事情,而且没有给他任何的好处,杨潮有心拉拢他,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拉拢,黄凤府不是一个贪财的人,而是有抱负的人,而杨潮不认为黄凤府会看得上自己,因为无论怎么看,一个读书人投靠四公子都比跟着杨潮要好很多。
可是黄凤府偏偏三番四次的表示希望帮杨潮做事,而要离开四公子身边。
如果说这是四公子的主意,要往杨潮身边安插钉子,杨潮打死是不相信的,第一四公子还没那个心眼,第二四公子看不上杨潮,往杨潮一个武官身边安插钉子干什么。
所以杨潮一直想不通,想不通也不敢相信,可是现在不由他不相信了。
因为黄凤府死活要跟杨潮出征,给杨潮处理文书。
别的书生一听上战场就双腿打颤,一听是打鞑子,那更是恐惧,可是黄凤府主动请缨。
杨潮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正好我缺个文书。”
杨潮一直坚持给最小的小兵编写档案,而公文只能是他跟胡全处理,吕末自己要带兵,而且识字水平远不如杨潮和胡全,因此吕末只能当半个读书人来用。
现在加入一个黄凤府,那就多一个人了,杨潮可以轻松很多。
又拍了拍黄凤府,然后喊来胡全,给他介绍了一番,让黄凤府跟着胡全做事去。
“难道士真能为知己者死吗?不在乎金钱,不在乎荣誉,不在乎一切,只为一个知遇之恩?”
杨潮只能理解黄凤府是出于古代士大夫的世界观才向自己献上忠诚的。
杨潮自嘲也许自己有点王八之气。
杨潮原本有八百多个兵丁,这次只剩下了六百一十二个,少了两百多个。
甚至连旗总都少了一个。
不过这个旗总也是唯一的一个军官,剩下的出身水军卫所的那些队正旗总们,一个都没跑。
水军卫所军户逃跑的,只有一些士兵而已。
这至少说明,穷困的水军军户比孝陵卫军户更看重一个小军官的地位。
杨潮故意多等了两天,结果回来了十几个士兵。
这些回来后有的说被家人喊回去的,有的说临时有事,有的说是回家辞行的,有的说是回去给家人送军饷的,各种理由都有。
总之他们回来了,杨潮没有任何责罚,欢迎他们归队。
此时实到六百三十个兵,依然少了两百多。
杨潮不等了,出发。
三艘大赶缯船足以供全部士兵登船,四艘漕粮浅船则全部拉上军粮和武器辎重,另外还有大笔银子。
王潇已经再次获得了他父亲可以调动运河沿线商铺力量的特权,而且已经提前去沿线布置去了,杨潮要求王潇给自己的士兵沿途准备饮食、营地,以及必须的物资,相信只要杨潮的船队进入运河,就能够一路得到很好的休整。
风向不算太顺,从南京出发,到了镇江对面的瓜州渡口,竟然就用了五天时间。
在瓜州饱食一顿,修养半日,同时装载满军粮,又接收了王家四艘浅船,然后再次北上出发。(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二节到达
战船其实可以更往北的,但是到了扬州,杨潮就让战船回去了。
因为北上作战,用不上战船,这种大帆船更适合在大江大河中,运河里还是漕船浅船更方便。
送走了张大桅等人,此外还有大概三队士兵,这些士兵是一次一次出航中,那些学习驾船水平最好的,专门给张大桅挑出来,由张大桅带领。
赶巧了,到了扬州的时候,正是除夕夜。
扬州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很有名,杨潮有兴趣去看看,但是到了扬州,却进不了城,哪怕杨潮有兵部的行文也进不去。
找王潇去跟官府沟通,结果官府算是卖杨潮一个面子,表示杨潮个人可以进去,但是一个兵都不能进去。
杨潮知道,这不是地方官有意刁难,而是祖制如此。
甚至不是朱元璋的祖制,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大概成型于汉唐。
这是非常明显的,对士兵的歧视和不信任态度,文官的理论是,士兵野性难驯,进城难免骚扰百姓,因此无论何种情况下,都不允许外地士兵进城。
到了大明朝这种情况变得更为极端,哪怕外地士兵是来保护城池的,他们也只能在城外跟敌军野战,不能得到城墙的保护,不能依靠城墙杀敌。
比如北京城多次被敌军围困,有土木堡之变时候的蒙古瓦剌军队,有历次入关劫掠的满清八旗军队,可是外地勤王的军队一次又一次被阻挡在北京城下,只能用训练不精,装备不齐的实力跟敌军野战。
最可恨的是,还得不到给养,地方官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
比如扬州府就以客军第二日他们此能负责补给为由不与补给。
明朝地方军本来就很穷。常常是没有隔夜粮,到了地方已经很疲累了,结果还要等到第二天。而到了第二天地方官还会推脱,三天内能拿到足够的补给就算好了。当然如果肯贿赂地方官,又肯帮着地方官做假账,比如领了他们一百担,签收一千担,那倒是会快一些。
杨潮可等不到明天又跟扬州府扯皮一天,他还要赶着去淮安呢,幸好杨潮也没指望过地方官府,所有军粮自己随船携带。唯一要担心的是,这些粮船会不会被其他军队或者溃军给惦记。
士兵不能进城休息,杨潮一个人也没兴趣进去,就在扬州城外扎营。
扎营其实就扎了半夜,杨潮的部队可没扎过野营,这方面杨潮疏忽了,老金也没有提醒过杨潮。
还是这次临时行军,杨潮又仔细将戚继光兵书看了一遍,看到相关的内容,才想到自己还要有相关的准备。实在是太业余了。
于是临行前三天,紧急演练了一下扎营的技能,这才没有抓瞎。
所有的大帐都是用木竹和布料搭建。杨潮的营帐也不例外。
他的大帐,是用长长的老竹子扎起架子,然后蒙上厚厚的土布
“大人,还没休息?”
“凤府啊,你也没休息?”
来人是黄凤府,目前的身份也是行军幕僚之一。
“小人睡不着,四处看看。”
黄凤府说道。
杨潮笑道:“如何睡不着,可是紧张了?”
黄凤府道:“小人也不知道,只是这心总是静不下来。”
杨潮拍了拍他的肩膀。一个书生,第一次行军。难免紧张。
“凤府,我军中不许自称小人。就以你我称呼吧。”
黄凤府道:“小人,我明白了,就是一时改不过口来。”
杨潮站在自己营帐门口,远远的看着运河边上的扬州城,城墙上一盏盏灯笼亮着,护城河借着灯光时而闪烁下波光。
透过城墙,仿佛能够看到城中的灯火,哪里有四十万人,而且繁华不输给南京城,可是这些扬州人……
相似小说推荐
-
超级强兵之使命之刃 (袁诺) 创世VIP完结:2015-06-15袁阳永远记得曾经有人对他说过的一句话:“这世上有两种力量能让人变得强大,一种叫...
-
烈明 (睿士) 起点VIP2015-12-11 两宋元明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大明皇室用生命践行的誓言。 即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