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4章安市城头
红日初出,彤云渐散,澄澈的碧空下终于显出了一直处于风雪朦胧中的安市城。
安市在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汉时置安市县,其后化作了高句丽的领土,也就以安市城相称。
从地理位置和城池格局上来看,安市西临浩淼渤海,东面和北面为高达雄峻的千山山脉,西面二十里之地便是盖牟城,城池城方很小,每边只有一里,方方正正四里多,正是中原常见的那种典型小城“三里之城,五里之廓”,然因地势险要扼守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高句丽为了抵御中原王朝的进攻,在安市城的营造上颇费功夫,旌旗招展的巍峨城楼,与白茫茫的千山相映而望,气势分外宏大,外城墙高十丈,墙厚三丈,内夯土而外包石条,坚固厚实如同铁壁,冬日来临之后,城守杨万春更是命令军卒运来城中积雪烧成开水,淋于城墙之上,在墙面上形成了一股厚实的坚冰,不仅难以攀爬逾越,即便是唐军犀利的飞石强弩诸般器械,砸到上边连个大坑也出不来。
就是这么一座坚固的小城,不可思议地阻挡了天可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脚步,成为天下瞩目的焦点。
城楼上的号角凄厉地响了起来,呜呜咽咽在辽阔无垠的洁白大地远远传开,身着黄色甲胄的高句丽兵卒开始换防轮岗,个个手持武器精神抖索,布满了城墙上每一个城垛。
辰时方至,一员顶盔贯甲胡须连鬓的将军从城楼中走了出来,一领火红短斗篷,一身棕色皮甲,一双高腰战靴,头顶帅矛灿灿生光,此际将军单手握住腰间战刀刀柄,赳赳大步前行视察,直如天神那般威风凛凛。
将军每经过一处,总会换来把守士卒又是敬佩又是害怕的眼神,那犀利的目光如同刀子般凌厉扫过之时,每个士卒都会不由自主地挺直腰身,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见军卒们精神抖擞的模样,杨万春满意地点了点头,巡逻城墙一圈之后刚到午时,他站在城楼上手搭凉棚遥遥观望,望着山峦之下的唐军大营,微不可觉地轻叹出声。
仲夏之时,大唐辽东军连拔高句丽数座城池,来到了安市城,将之围得水泄不通,渊盖苏文尽管与杨万春政见不合,然国难当头也丝毫不见吝啬,派遣十五万援军来援。
不料统军的高延寿、高惠真却是酒囊饭袋之徒,被李世民败于驻骅山下,高句丽军队死伤惨重,投降者多不胜数。
杨万春把守城池未能出城进攻,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遥望着远处的大战,他的手指紧紧地抓住城垛微微颤抖,用力之下几乎快要渗出血珠,那时候他多么希望指挥大战的将领是自己,即便不能取胜,也不会有如此狼狈的失败。
大获全胜之后,唐军攻击愈发猛烈,杨万春发动全城军民拼死抵抗,每日矗立城头丝毫不见离开,几个月下来,安士城头的女墙已经被一层又一层鲜血糊成了酱红色,血流像淙淙小溪般顺着城墙流淌,十丈多高的城墙在阳光下猩红发亮,累累尸体直述着大战的惨烈,即便面对唐军再是猛烈的进攻,安市城也没有沦陷,连原本秉持悲观态度的渊盖苏文也连呼不可思议。
到得冬日不能再行攻城大战,安市城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原本激烈昂然的困兽犹斗之心也渐渐归于平复,然而让杨万春为之忧虑的是,冬天唐军并没有撤离,那就意味着明年开春之后的攻势会愈加猛烈,这安市城究竟还能把守多久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杨万春手扶女墙皱眉思忖,寒风呼啸吹过带飞他身后的猩红斗篷,却带不走他心里面的忧愁。
正在此时,城头突然传来一阵凄厉的号角声,有眼尖军士高声提醒道:“唐军骑兵接近,大家注意防备。”
杨万春恍然回过神来,凝目望去,果见一直剽悍的马队踏着积雪从西面飞驰而来,马上骑士红甲红衣,腰悬横刀,真是大唐骑兵惯常的装束。
细细地打量了一番,杨万春立即看出这队骑兵并没有恶意,于是向着左右高声呼喝道:“先不要放箭。”
唐军马队在弓箭射程之外骤然勒马,飞扬而起的积雪远远可见,过得半响,一名骑士策马而出高声呼喝道:“我军有书信送给城守杨万春将军,敬请接纳。”
骑士说完之后,策马上前弯弓搭箭,一支羽箭如疾电流星般突飞而至,“嘭”的一声钉在了城楼廊柱上。
“壮士好箭法。”杨万春好不吝啬地赞美一句,转头吩咐旁边军士,“速将书信取来拿给本将。”
军士抱拳应命,疾步匆匆地前去了。
唐军骑士将书信射上城楼之后,对着城墙遥遥一拱,朗声开口道:“末将三日之后到此恭候城守回书,告辞!”说罢调转马头打马一鞭,带领着骑队风驰电骋般去了。
片刻之后书信送至,杨万春接过仔细打量了一圈,发现信封竟是用红漆封住,不用问里面的内容一定非同小可,所以唐军才如斯地谨慎。
心念闪烁一番,杨万春撕开信封抽出里面的宣纸,展开刚看得一眼,熟悉的字迹已是跃入眼帘,整个人立即呆愣住了。
信是高句丽前任国主高建武所写,内容痛斥了渊盖苏文祸国殃民的行为,劝杨万春不要助纣为虐抵抗王师,让他立即举城归降,尽管只得寥寥数百字,然而却看得杨万春心头跌宕起伏不止。
严格说来,高建武对杨万春有着知遇之恩,若非昔日高建武慧眼识珠任用贤臣,岂会有他杨万春今日?而且杨万春昔日更听到一则宫闱秘闻,说王上有意让他出任禁军统领,只因渊盖苏文坚决不同意从而作罢,如今王上言词恳切的招降书到此,杨万春竟生出了极难决断的感觉。
在他心中,渊盖苏文架空王上窃取王权,的确乃****无疑,这次渊盖苏文更擅行废立之事,拥立那什么都不懂的孩童高宝藏为王,想想便让人觉得寒心,自己为这样的君王这样的权臣把守国门,拼死抵抗,究竟值得么?
第1195章安市回信
带着这样的疑问,杨万春一双剑眉紧紧皱起,望着蔚蓝无际的天空久久地沉思着,一动不动如同石雕木俑。
三日之后,安士城依约送出了回信,快马加鞭不消半天,信件便送到了李世民的案头。
信件到来之时,李世民正在与余长宁商议平壤军事务,瞄得一眼信封,李世民淡淡吩咐道:“长宁,将信取出来给朕念念吧。”
余长宁犹豫了一下,知道这封信的内容对唐军是何等重要,点头间拿起信封拆开,望着上面力透纸背的大字,慢悠悠地读了起来:“臣乃市井孤儿卑贱布衣,朝不保夕三餐难继,承蒙王上不弃怜惜臣才,拔擢为国之将领,臣每思于此,都感王恩浩荡非马革裹尸不能报之,臣自担任安市城守后,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于民发展农牧桑蚕,于军操练军阵战略,每日不敢有所懈怠。今岁闻王上被渊盖苏文困于宫室,臣怒发冲冠恨不得立即起兵勤王,然不料唐军乘机来攻,臣只得忍辱含怒,御外敌于国门之外……”
写到这里,杨万春突然话锋一转:“臣蒙王上知遇之恩,本应涌泉相报奉命归降,然臣乃隋朝征伐高句丽死难者遗孤,实在不忍国内百姓再遭唐骑践踏,流离失所,大丈夫生于当世,当提三尺长剑保家卫国,君命有所受有所不受,王上之令请恕杨万春不能领命,此并非是臣之私心,而出于为将大义,待击退唐掳,臣当自刎以谢王上之恩。臣杨万春绝笔。”
读到后面,余长宁嗓音越读越小声,偷偷地瞄了李世民一眼,李世民那双眉头早就已经拧成了疙瘩。
及至余长宁读完,李世民闭上双目痛苦地揉了揉太阳穴,喟叹出声道:“这杨万春真是忠贞臣子,打定主意誓死不降,即便高建武劝说,也丝毫不管用啊。”
余长宁默然一阵,长吁出声道:“从目前局势看来,无法招降就只能硬攻,还望陛下早作决断。”
李世民点头道:“此话不错,这样,明日朕决定前往安市城外举行军议,商讨攻城之事,参加者除辽东军将领,便是你与高建武、金德曼两王,你前去通知他俩一声,明天一早出发。”
余长宁拱手朗声道:“臣领命。”言罢微微一躬,举步退出了正堂。
……
窗外大雪飞扬寒风刺骨,房内却燎炉如火温暖似春,当然,最让金德曼觉得温暖的却是整个心儿。
那晚余长宁醉酒,两人放浪形骸地一番纠缠,原本横亘在彼此之间的大山陡然为之轰塌,灼热深切的爱意如喷泉般汹涌而出,金德曼深深沉醉在了爱郎宽阔的怀抱中,即便外面狂风骤雨,也不愿意醒来。
揽镜梳妆,铜镜中的美人儿云鬓高盘眉似远山,玉面五官艳丽动人,绝色倾国,想及昨日躺在爱郎身下承受恩泽,金德曼不禁羞涩一笑,那慵懒含春的风情弱若至水,媚若野狐,娇若婴儿,妖若鬼魅,直看得人心驰神醉。
正在她面红耳赤地回忆当儿,侍女匆匆来报: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余长宁求见女王。
金德曼心头一热,放下铜镜不作声色地吩咐道:“请元帅进来便可。”
相似小说推荐
-
霸行三国 (不低头) 创世VIP2015-11-03 秦汉三国梦回千年,是命运的恩赐还是内心的执着。英雄齐聚,是时势的需要还是信念的召唤。三...
-
兵锋罗马 (四美男人) 起点VIP2015-10-17完结华夏特种战士陈剑穿越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共和时代的末期,那是个兵锋天下英雄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