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奏议是许多大臣联名上奏的,其中有几位重量级的大臣:中书令郝处俊、中书侍郎李义琰等,还有多位品级为四五品的大臣。政事堂中的两位宰相与其他大臣一道联名上表,以皇帝久病不能理事为由,要求朝廷立太子李显为帝,改拥李治为太上皇,这不亚于逼宫。
武则天差点被气晕了。她马上知道事情很不寻常。因为这段时间,皇帝李治的病情再次恶化,宫中太医都有点束手无策,据太医的实情相告,皇帝差不多病入膏肓,时日无多了。李显和拥护他的大臣们。在这个节点提出这样的提议,非常耐人寻味。
按理来说,皇帝未驾崩,大臣们是不可能提出让太子即位,这有点类似谋逆的性质。唯一的解释就是,李显耐不住性子,怕太子之位不保,所以采取行动了,让那些支持他的大臣联名上奏逼宫。
李显本人在这些大臣们联名上奏后。长跪在殿上谢罪,表示不敢接受,并斥责大臣们这是置他于不义,表示无论如何都不会在父皇还在位的时候,接掌皇位,并要朝廷治这些联名上奏大臣的罪。
不过知道内幕的李晨,知道这是李显在演戏,与拥护他的大臣们演双簧。好让大臣们知道,这并不是他李显的意思。而是大臣们自己的主意。万一事情不成,他也有台阶下,如果反对的人不多,那他就可以用一种被迫的姿态登上皇位,任谁都没办法说他。
郝处俊等人提出此议后,当然遭到了一些朝臣们的反对。反对与拥护此议的人在朝堂上大吵,但没有争出结果,最终主持朝议的武则天在朝臣们的争论中怒气冲冲地离去。
李晨第一时间就被武则天召进宫去。
他刚刚走进仙居殿,就被武则天臭骂了通。
“李晨,你不是负责内卫吗?朝廷给了内卫这么大的权力。本宫也给予了支持,没想到内卫竟然连这点事都打探不到,你说,本宫要你们有何用?”武则天愤怒了,怒骂的过程中喷了李晨一脸的唾沫星子。仙居殿内的宫人,早就被吓的躲了起来,只有一个武团儿躲在外殿,不敢离远。
李晨已经料到会挨武则天的骂,也赶紧解释:“娘娘,这段时间臣在休婚假,也没过问内卫的事。内卫的情报人员是有打探到一些大臣们频繁联络,但并没具体打探到情况。依臣所想,这样的大事他们必定做的非常严密,很难打探到,而且娘娘也吩咐过,内卫调查在职的大臣时候,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一定要小心,决不能出差错。不过无论怎么样,此事是臣的失职,臣手下的人员能力也是差了一点,回去后臣一定会严加责问手下,让他们不能再有任何的懈怠,严防此类事情发生了!”
武则天到底没失去理智,骂李晨只不过是因为她极端愤怒之故,听了李晨这说后,也稍稍止了怒。她召李晨来,当然不只是为了骂了顿,而是想问询李晨的主意。冲着李晨发了一通火后,武则天顾自在案边坐下,猛喝了几杯茶,再没好气地说道:“今日发生了这样的事,你也要给本宫个意见,要如何处断!”
进宫的路上,李晨已经想到了主意,当下也马上说道:“娘娘,今天这些大臣只是以陛下身体欠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无法处事朝事为由,要太子接管朝事,以免朝纲混乱。他们如此做的唯一理由就是陛下已经不能理事,要是陛下可以起来处理事务,那他们现在所提的理由就不成立。”
武则天听了,微微地皱起了眉头。
她明白李晨的意思,如今李治身体欠佳,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躲着,根本没办法处理朝事,也没兴致过问朝事。这是武则天希望的,但这不是大臣们愿意看到的。武则天清楚,如今大多的朝臣还是不希望看到她这个女人代皇帝执掌朝事,皇帝不能理政,大多的大臣都希望太子能出来执掌朝政。真心支持她这个女人执掌大唐的大臣并不多,很多人只是不反对而已。
武则天也清楚,今天发生这样的事,那些人肯定是有预谋的,李显也一定是主谋,武则天太清楚自己这个儿子的心性了。一想到李显主谋对付她这个母亲,武则天就恨不得马上就废了李显的太子位。她也清楚,李显之所以这样,很可能是因为这段时间她压迫的紧,进一步表现出对李旦的认可有关。
李晨所讲,武则天认可,但她并不认为这是最好的解决手段。
这时候,李晨又小声地说了一句:“娘娘,这事处理好了,对你会有大好处,甚至你可以趁机将太子重重打击,或者另立太子。如果能做成这样,那朝堂上再没有人敢反对娘娘执掌朝政,以后一切都是娘娘说了算。”
李晨的话,如一记暮鼓晨钟一样,重重地敲在了武则天的心里,她脸都变色了。(未完待续。。)
第四章密议
最终,武则天还是没有和李晨就改立太子这事密谈什么,她以累了为由,打发李晨出宫了。
李晨出了宫后,并没马上回府,而是去找裴行俭了。
这段时间,裴行俭身体不太好,他也以此为理由,不太过问朝事,将政事堂的事务交给其他人,安心在府中养病。不过李晨知道,他这位恩师,是不可能谈同朝堂,朝堂上的任何一举一动都会注意到。今天裴行俭也参加了朝会,目睹了闹剧的整个过程,只不过没有任何发言。李晨知道,在这件事上,裴行俭肯定有自己的意见,而且肯定想和他交流。
在武则天那里挨了骂,知道了武则天的心思后,他无论如何都要和裴行俭交流一番。
知道李晨今天是为什么事来的裴行俭没有客套,直接把他请到了书房中说话。
“晓阳,你今天是为了朝堂上发生的事而来吧,”进了书房后,裴行俭也没有任何的客套,直接切入了正题:“你不来,我还想过去找你说说这事。”
“多位大臣联名上书,要求立太子李显为帝,尊陛下为太上皇,我们不可能独然于这件事外,恩师今天没在朝堂上发言,但不等于对这件事没有看法,所以徒儿就过来问询你的主意了,”李晨看着裴行俭笑道:“也下满恩师,刚才皇后娘娘召我进宫,把我臭骂了一顿,责怪内卫没将这件事打探到。”
“为师知道,你事前是知道这事,只不过没有声张而已,”裴行俭抚着胡须,笑呵呵地说道。
“不错,手下的人确实打探到了一些情况。只不过不是非常详细,徒儿也没想到,这些人马上就逼宫了,逼迫皇后娘娘交权,将权力交给太子,让太子继位。”李晨收起了笑容,很严肃地问裴行俭,“只是不知道恩师对这件事是什么看法,徒儿不是代皇后娘娘问询,是自己想知道。”
“静观其变,不表态,不支持谁,”裴行俭言简意骇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李晨认真琢磨了一下裴行俭的话,随后笑了笑。
裴行俭在这件事抱这样的态度。并没让李晨意外。
经历了大风大浪,又曾因为私议武则天的事而被贬安西十几年,裴行俭肯定变得小心谨慎,在遇到一件很可能决定自己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前,是不可能轻易做出决定,表明立场的。李晨相信今天之前裴行俭肯定是知道这件事,甚至可能有人来游说过裴行俭,让裴行俭表态支持。但被裴行俭拒绝了。
不表态不支持谁,可能是目前朝中大臣们最明智的选择。至少在李晨看来是这样。毕竟李晨知道,李显的前程不是很妙,有武则天在,这个当儿子的没少受苦。李晨相信,裴行俭也是看出了李显当皇帝不会是一帆风顺,甚至有可能与帝位失之交臂。特别是今天这次事件后。
今天李显虽然当众表态,拒绝接受大臣们的请命,但明眼人都看的出来,李显与这次事件绝对不会没有关系,说不定这场戏就是李显导演的。如果武则天也这样认为。那李显的前程就是凶多吉少,说不定哪天连太子位也不保,步几个哥哥一样的命运。
在沉默了一小会后,李晨大胆问出了一句话:“恩师,如果陛下真的驾崩了,你是否会支持太子登基?如果皇后娘娘想改立太子,拥立相王李旦为帝,你是否会支持?”
“难道皇后娘娘有改立太子的意思?”裴行俭忍不住露出了惊愕。
“明确的表示没有,”李晨摇摇头,“但她对太子李显肯定不是很满意,有改立之心也是正常。”
“还真是这样,”裴行俭感叹了一句后,也没马上再表示其他。
作为朝中重臣,裴行俭虽然觉得如今让太子即位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李显明显不是一位明君的料,被立为太子毕竟时间太短。要是让李显即位,武则天撒手不管事,依李显那比李治还要柔弱的性子,谁也不知道朝堂会变成什么模样,安定富强的天下会不会变成一窝粥。
这些年大唐日益强大,威服四夷,百姓富足基本是武则天的功绩,这一点裴行俭是承认的。
作为东宫属宫之一,裴行俭与李显接触过多次,知道这位太子哥在各方面与他的几位哥哥相去甚远,年纪又太轻,更没监国理事的经验,要是现在就拥他即位,朝事大事一定会由一些顾命大臣掌领。而他明显看的出来,主领这次事件的几个人就是冲着顾命大臣的位置去的。
相似小说推荐
-
重生之第二帝国 (幽泠秋月) 起点VIP2015-08-13 外国历史 一场奇诡的境遇,让天朝青年清英逆流光阴,于1893年在德皇次子身上夺舍苏醒,历史的...
-
超级系统在初唐 (练习打字) 起点VIP2015-09-22 架空历史天下刚平,外贼未清!外有,吐蕃、高句丽等国虎视眈眈;在内,以李氏皇族为首的关陇贵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