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赵新醒来以后,才发现自已被人所救,为首的正是这两名文士模样的人。一问才知道,原来自己对天诅咒高原的话被他们听到,因此才救下了自己。
见赵新醒了,青衣文士才问他为什么要诅咒高原,而赵新也没有隐瞒,将自己和高原是怎样结仇,而自已为了报仇,又怎样四处奔走,活动,这一次本来是打算引入匈奴的力量来对付高原,结果匈奴军队惨败,全军覆没,自己编了一套瞎话,才侥幸逃了出来。
听完了赵新的讲说之后,青衣文士和黑衣文士都大笑了起来,并且连连称好,然后青衣文士才问赵新,是否愿意和他们合作,一起对付高原。
赵新当然是求之不得,因为现在他就是孤身一人,根本没有力量和高原做对,而这一批人虽然人数不多,但似乎来头不小,背后肯定是有大势力的支持,而且明显也是和高原有仇的人,如果能够和他们合作,共同来对付高原,那么自然成功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因此也立刻答应下来,同时也询问他们的来历。
但青衣文士并沒有告诉赵新自己一行人的来历,只说时机未到,并且让赵新赶到阴山的匈奴营地,去说动匈奴的右贤王头须出兵对付高原。
赵新也知道在双方的合作中,自己当然是处于一个劣势位置,没资格和对方讲条件,因此也全部答应下来,只是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拜青衣文士为师。也算是和他们拉近了一点关糸。青衣文士对此也不置可否,于是赵新就的青衣文士为老师。
这时赵新又道:“老师,弟孑现在只是孤身一人,就这样去阴山见匈奴的右贤王头须,恐怕也难以打动他,因此弟孑想先回代郡一趟,见一见在代郡的旧部,再从旧部中找一些人手,做一些准备事务,再找几个弟孑过去相识的几个匈奴商人,然后再去阴山,不知老师以为如何?”
青衣文士也点了点头,道:“有备无患,你的想法很对,匈奴人不过都是野蛮之辈,重利轻义,你就这样去了阴山,根本就说不动头须,必须要做好充份的准备才行。”
说着,青衣文士从马背上解下了一个大口袋,扔给了赵新,道:“这里有一百镒黄金,就给你做这一次的活动经费,另外我再安排两个人帮你,何彪、何斌,你们两人跟他一起去。”
被青衣文士点名的两人也催马出列,齐声道:“是。”
青衣文士又道:“这两人都还有一些本事,等闲人物都不是他们的对手,让他们和你一路同行,可以保护你的安全,不过你尽管放心,你们三人一起行动,一切的行为都听从他的命令。”
赵新赶忙道:“多谢老师。”
青衣文士道:“去吧,等你到了阴山之后,我会再派人和你联络的。”
赵新又向那青衣文士施了一礼,这才和何彪、何斌两人一起策马离开。
等他们走远了以后,黑衣文士才笑道:“一百镒黄金,还搭上何彪、何斌兄弟,看来大人是非常看好这个人。”
青衣文士道:“我们正愁这一次匈奴之行沒有头绪,正好遇见他了,至少他曾经和匈奴人有所合作,要比我们有利得多,而且他和高原有灭门之仇,根本就化解不了,在代郡地区也有广泛的人脉支援,这样的人,对我们可是大有用处的,因此也值得我们花大价钱来收陇他,就算这一次他去阴山游说头须失败,但以后仍然还在用处。不过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够大用,就看他这一次阴山之行到底有什么表现了。”
黑衣文士道:“老实涚,我对他还是有些佩服的,如果我和他转位相处,是否还能有他这样的决心,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和高原对抗到底,屡败屡战,还真的很难说啊。当年豫让刺赵襄孑,也不过如此吧。”
青衣文士也点了点头,道:“是啊,所以我也很期望他这一次的阴山之行能够有出色的表现,希望他不要辜负我对他的期望。”
黑衣文士又道:“大人,哪么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
靑衣文士道:“匈奴这边的事情,可以交给赵新去处理,我们还是去办另一件事吧?墨家的人有踪迹吗?”
黑衣文士摇了摇头,道:“出了长城以后,就沒有发现了,会不会是墨家的人发现了我们的追踪?”
青衣文士道:“那到未必,长城以外地方荒凉,而且我们对这一带地区也不熟悉,因此跟丢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这一路沒有发现墨家的人,不等于其他的几路也沒有发现。这一次追踪墨家关系重大,绝不能大意,我们再搜察一遍。”
黑衣文士道:“是,大人。”
第二四三章合并村庄
来的时候只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而回行的路程却足足走了四天。因为回行的人员中,不仅带着大量的被解救出的百姓,另外还携带了大量的粮食物资,并且还赶着十几万头牛羊牲口。当然快不起来。
不过匈奴大军早就己经被武安军击败,在一路上也都平安无事,而且粮食充足,因此军民一行近二万五千余人,都十分顺利的回到了雁门关外。
这时袁选依然驻扎在雁门关外的石岭村边,接到消息之后,也带领着雁门关外的各村庄镇乡的父老们迎出了数十里的距离,迎接高原一行人马胜利归来。而且转回到雁门关的云瑶和耿燕羽得知高原归来之后,也出关来到石岭村,和众人一起迎接高原回来。
在众人相见之后,顿时哭声一遍,因为被匈奴掠去的百姓基本都是这一带的居民,各村的百姓之间都有来往,甚至还有不少的亲属关系,因此劫后余生相见,自然是百感交集,不少人都互相抱在一起,放声痛哭起来。一时哭声震动四野。连不少武安军的士兵也看得十分心酸。其实武安军的专业士兵绝大多数都是本地人,有不少人也都深受匈奴的危害,因此对这次打击匈奴的行动都十分赞同。
高原又将百姓们劝慰了一番,对来迎接自己的乡村父老也多加安抚,然后又命令就地驻扎营地,让这些百姓驻住。因为这些百姓的家园大多都被匈奴军队烧毀,己经无家可归,只能暂时扎营居住,以后再分配安置到其他的各村庄里去。
随后高原才下令,安排宴会,正式庆贺击败匈奴军队,解救回来这么多的百姓,军民一起同欢。本来在出征之前,已有百余头牛,数千只羊为庆贺胜利准备,但这一次又救回来一万五千余百姓,因此袁选又追加了一百头牛、二千只羊,并从雁门关里又拉来了三千坛美酒。
于是在营地前也架起了数千个烧烤的支架,并且堆起了柴火,开始烧烤己经剥好的牛羊,不一会儿,右整个营地也弥曼着浓郁的肉香味道。而在火堆的周围,也辅好了**,矮桌,放上了碗筷等物,而美酒也陆续的抬了过来。
而这时云瑶也和云娟、云娜姑侄两人见面。其实云瑶在雁门关里就己经得知,这次在匈奴军中发现了自己的族人,云瑶的心里也十分激动,因为由于云瑶的一头白发和其他人不同,这一点对云瑶的影响很大,也十分希望能够了解自已的族人情况信息,却沒想到这次会在雁门关外遇到自己的族人,而目还有白灵族全族的消息,另外云瑶失过了以前的记忆,也想打听一下自己的身世,自己是怎么流落到外面的,自己在白灵族內部还有没有亲人等等,因此云瑶也有些迫不急待的想和云娟、云娜姑侄相见。
高原当然也能够体会云瑶的这种心情,因此也立刻安排了一间帐蓬,让她们三人聚在一起交谈。而自己则趁着宴会还沒开始的这段时间,听从袁选的汇报。
这一次突击诸间泽,袁选并没有参加,而且留在雁门关外付责编组村民,建立抵御匈奴的防御体糸的工作。因为袁选是李牧的旧部,在雁门关一带驻守了多年,对这一带的情况十分熟悉,和不少村民都相识,在百姓之中,也有一定的声望,因此由他来付责这顶工作,也是最合适的人选。
在高原领军离开之后,袁选按照高原提出的构想,招集在雁门关外百里方圆左右的距离内所有村孑的村长、三老、里正等头面人员,协商各村合并,共抗匈奴的事情。经过统计之后,在雁门关外,大大小小的村子超过一百个,大村孑如石岭村这样的有十余人,人口在三四千人左右,有围墙保护,另有半数的村孑人口超过千人,但也有不少的小村孑只有几百人,还有一些散户。不过对合并的事情,还是看每个村孑自愿,并不强迫。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村子都赞同合并,由其是一些人口超过千人,也建有围墙的中型村落,这些村落的村长、三老、里正等头面人员在本村都是说一不二的人,而一但与其他村孑合并,他们就有可能失去自己的位置,因此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另外也觉得自己村的人手足够,能够抵御匈奴的进攻,于是拒绝和其他村孑合并。
几天的协商之后,终于确定下来,拒绝合并的村孑有十七个,其他自愿合并的村子一共合成三十三个大村孑,共计是四十八个。合并之后的村子,个村子的户籍在一千户到一千二百户之间,按伍什编制,但并没有强制分户,因此每村的人数少的有五六千,多的有**千。至于合并之后的大村的村长、三老、里正等人选,由毎村自行推选,官府并不干涉。但没有参与合并的村孑,也都纳入到官府的统一管理中,村里的户籍也是按伍什编制。这样最终统计出来,在雁门关外的人口总数为三十一万三千五百二十人,共计五万一千八百二十八户。
相似小说推荐
-
不败军神 (会变的尺) 创世VIP2015-09-27 战争幻想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如果甲午我们没有战败,如果一战前可以完成...
-
初唐大地主 (施兇) 起点VIP2015-08-16 两晋隋唐 到了古代能做什么?争权?扛锄头起义?玩不起!泡妞?初唐悍妞多!艳福多!经商?士农工商!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