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连忙应和道:
“恭喜贺喜陛下,得如此文武全才的良才。”
……
三月十五日,殿试开始,由崇祯亲自出题考试,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制策题目,时务策一道。
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园、乌黑、体大。
从某种角度来看,书法往往比文章重要。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至阅卷日,分交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1”、“x”五种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
而后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一,称“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人,一般情况下不出没人,会试中了就基本能过殿试。
最后由填榜官填写发榜。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在保和殿再经朝考次,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
ps:下面的章节很重要,关系到本书主线,请兄弟们一定仔细看看,谢谢。
第163章最真实的崇祯(上)
会试的前二十名都在保和殿内考试,其他的只能在保和殿外面的广场上考了。
杨廷鉴就被排在第一个,按照以往的惯例,崇祯出题以后,就会去办公,由礼部一众官员监考,但是今天崇祯很特别,他亲自监考。
其他的考生可见了崇祯可是双腿打颤,手也直哆嗦,而杨廷鉴屁事没有,还对着崇祯呵呵一笑,就开始低头看自己的试卷。
(重点必看,殿试题是崇祯亲自出的,这是了解崇祯内心的最真实证据,没有之一。)
杨廷鉴看完崇祯的策论体,那是更是会心地笑了,崇祯出的策论题通篇大白话,不需要多少古文知识都能明其义,这恰恰是杨廷鉴最擅长的啊!。
这策论可不是做八股文,大白话也一样,重点是你说的道理要得到皇帝的认同,而且还不能让阅卷的考官不爽。崇祯最后看的试卷只有十分,这都是考官推荐上去的。
第一道策论:
“制曰:所与共治天下者,士大夫也。
今士习不端,欲速见小。
兹欲正士习以复道,何术而可?”
大意是与朕共同治理天下的是那些士大夫,然而今天的士大夫行为不端正(指贪腐等),做事只讲究快,见小利而大事不成,朕打算让天下士大夫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什么可行的办法?(所有翻译乃落叶原创,如有不正确之处,请书评留言。)
要做好这道策论,首相要分析崇祯的思想。从这道策论题可以看出,崇祯已经知道现在的士大夫已经堕落了,并且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崇祯打算让这些士大夫即要有清廉的品德,又要有卓越的办事能力,有什么办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也不知道那些士大夫看到崇祯知道策论题会做何感想,特别是那句“今士习不端”,这可是把所有的士大夫一棍子全部打死了。这也说明崇祯刚愎自信,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今有士习不端。”那意思就截然不同了,就变成“今天有的士大夫行为不端正”,这指的是小部分,而不是全部。
这样的君王在他死后被安上一顶刻薄寡恩和刚愎自用的帽子那是一定的,这也从侧面说明崇祯与士大夫的关系比较紧张,崇祯的政治手腕有,但还不够成熟。
杨廷鉴思索片刻,开始奋笔疾书。连草稿都没有打:
“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乃陛下谨记先贤之言也,乃圣天子所为也。
今有士习不端,欲速见小。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此乃一小撮斯文败类尔,陛下依法治国,孰能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自无士敢不端也……”(所有策论乃落叶原创也,粗鄙之处原谅则过。)
杨廷鉴很快就做完第一个问题。接着看第二道策论:
“东虏本我属夷,地窄人寡,一旦称兵犯顺丙三韩不守,其故何欤(yu)?”(顺丙,天聪元年1626年,三韩指朝鲜。它们是马韩,辰韩、弁韩,合称三韩)
这句话的意思:建奴本来是隶属于大明的蛮夷,地窄人寡。却可以用兵灭掉朝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道策论对于杨廷鉴来说一点也不难。而别的考生到现在为此,还在抓耳挠骚,找不到一点头绪,这些参考的举子,那里又知道这是国家大事,四书五经已经用掉了他们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策论题,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就算他们能做出来,也是空洞无物的。
而杨廷鉴这个穿越者,把建奴能灭掉朝鲜的前因后果知道得清清楚楚,那做起这题来就是一气呵成了。(落叶直接大白话了,兄弟们看着古文也累,落叶编着也辛苦。)
杨廷鉴提起笔就“唰唰”地写起来,大意是这样的:
“后金能灭掉朝鲜,有三个原因,第一朝鲜积弱,军不堪为战。第二,后金位于大明与朝鲜之间,让大明无法支援朝鲜。第三,袁崇焕擅自斩杀了毛文龙,让后金没有了后顾之忧,也让唯一可以支援朝鲜的明军发生了混乱和兵变。
最后一条就是杨廷鉴在肯定崇祯的做法,这袁崇焕可是崇祯亲自下旨凌迟的,杨廷鉴这句话也等于肯定崇祯杀袁崇焕没有错,也从侧面表示袁崇焕本身是有重大错误的。
最后一条无疑会获得崇祯的欣赏,其实在崇祯杀掉袁崇焕后,还是有很多人在为袁崇焕喊冤,骂崇祯是自毁长城,是昏君,而杨廷鉴这句话算是说道崇祯的心里去了。
崇祯在御座上一直在观察杨廷鉴,崇祯能留下来亲自监考,完全是想在第一时间看到杨廷鉴的策论试卷。
殿试开始不久后,崇祯就发觉杨廷鉴已经在奋笔疾书了,而其他考生却在冥思苦想,崇祯顿时好奇起来,就信步走到了杨廷鉴的身侧,静静地观看杨廷鉴的试卷。
崇祯这一看不要紧,就说前面已经做好的策论题,那简直是说道崇祯的心坎里面去了,而且还言之有物,不是空洞地说大道理,这样的策论,真是崇祯所需要的,这样的人才,也是崇祯所急需的。
崇祯本来想叫好,可现在是考试时间,他还是生生忍住了,继续站在杨廷鉴的身后,伸长了脖子看杨廷鉴继续做下面的策论题。
第三到策论题:
“目今三协以及登津等处,各有重兵防东也。
敌不灭,兵不可撤,饷不可减。
今欲灭敌恢疆,何策而效?”
大概意思是:
辽东各处,都有重兵驻防,只要敌人没有被消灭,就不能撤兵,军饷也不能减少,朕欲消灭敌人,恢复疆域,什么办法才奏效?
又一道与后金有关系的策论题,可见崇祯对后金的重视程度,从这道策论题,也可以看出,崇祯的确想找到解决后金的办法,可以说,前来参考的考生,也只有杨廷鉴能完美地答对这道策论题。
杨廷鉴放下笔开始思考这道题。此时的辽东,后金已经成了气候,他们已经征服朝鲜,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还可以从朝鲜得到粮食。而且袁崇焕还把安在猴精腹部的一把尖刀给折断了,那就是有好处擅自斩杀毛文龙,这让后金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
没有后顾之忧的后金,正是兵锋最为鼎盛的时候,就凭吴三桂和祖大寿那样的半吊子军阀,也能打败后金,还是别做梦了。
……
第164章最真实的崇祯(下)
杨廷鉴也是仔细研究过明末历史的,大明至少有十次搞死后金的大好机会,结果被大臣和皇帝的瞎指挥,把这大好的机会给葬送掉了。
最著名的就是松山之战,明军十三万对清军十万,主将洪承畴定下步步为赢的战略方针,以相持战的战法,依靠优势的火器防御层层阻击清军,几乎把清军拖垮。可惜糊涂的崇祯皇帝好大喜功瞎指挥,接连四道诏书逼洪承畴出战,洪承畴痛哭一场,明知必败依然出击。结果兵败被俘。
此战是明清之间最大规模的主力决战,自此,明朝尽失关外堡垒,山海关成为前线。清朝掌握了全线进攻明朝的战略主动权。
点评:此战是明清之间最大规模的主力决战,几乎是关系着满清的生死,明朝胜则满清衰,满清胜则明朝再无法在关外立足。十万八旗兵几乎是满清的倾国之力,明朝也精锐尽出。
应该说此战从开始阶段还是向对明朝有利的方向发展。洪承畴虽说没有气节,但军事才能还是很强的,甚至不亚于袁崇焕。更何况,他的身边是袁将军留下的宁锦防线,配备大量精良火器。
若打攻坚战,满清势必吃亏。祖大寿的临阵倒戈又为明朝增添了生力军,并撼动满清全线。从兵力上看,明朝十三万满清十万,但明军野战能力弱于满清八旗。更何况如此大规模的兵团作战,表面看打的是军力,实际上打的是钱粮,后勤乃至综合国力。
相似小说推荐
-
三国之问鼎天下 (林半峰) 创世VIP2015-06-25完结重生汉末,逆天改命。在乱世中生存,只有强大,更强大,比所有敌人都强大!“碰到比你强大...
-
我的东北军 (飞星骑士) 铁血VIP 军事科幻这部小说讲的还是一个穿越回到过去的老故事:一个普通当代大学生的意识穿越时空阴差阳错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