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琮皱眉道:“正因如此,才宜速攻。若再拖延下去,到那时孙权人心已固,羽翼丰满,则更为难克!”
“此时出兵,颇为仓促,粮草未济,军械亦有不足。”徐庶沉吟道:“本拟在秋后发兵东进,现在就出兵讨伐,是不是早了些?”
贾诩说道:“胜负之机,应时而变。以吾观之,此事宜早不宜迟。粮草不足,可就食于敌,军械欠缺,陆续增补就是了。”
“军师的意思,是分兵递进?”刘琮望向贾诩问道。若是如此,倒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了。
贾诩点头道:“甘将军领水军驻于柴桑、黄将军领骑兵在豫章,可以先由二将水路并进,以为前锋。然后将军亲率大军,循路而进,或顺江而下,或沿途克城。”
看样子自从决定下江东以后,贾诩便一直在考虑具体如何作战。如今孙策身亡,刘琮又与曹操达成默契,正是出兵良机。至于仁义什么的,在这个乱世之中用来招揽人心或许还行,但若想以此成就霸业,是远远不够的。
见蒯越等人还欲再劝,刘琮便直接说道:“我意已决,诸君勿复劝谏。现在还是想想,当如何攻克江东,扫平孙氏。”
“若以甘、黄二将军为先锋,粮草倒也足用,只是南阳方面,由何人驻守?”徐庶稍一思忖,出言问道。
刘琮早有计划,闻言便说道:“南阳留建忠将军驻守,魏、赵、胡诸将随我同行。文、黄二将分赴豫章、柴桑,以为后备。”他说的文黄二将,指的是文聘和黄祖,攻伐江东乃是如今头等大事,必须举荆州之力,以雷霆之势倾力东进。
然而诸葛亮却忽然说道:“前日益州牧遣使求援,将军当如何措置?”
这件事除了贾诩之外,众人多不知晓。刘琮便将此事详情道出。原来益州内乱,刘璋眼见无法平叛,便遣使向刘琮求援。诸葛亮虽未明言,但趁此机会谋取益州的心思,却隐约有所表露了。否则也不会在刘琮决意东进之时,又将此事提出来。
对此刘琮并没有感到不快。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只做个录事书记对他来说实在是大材小用,但刘琮之所以迟迟没有将诸葛亮提升高位,也是出于担心拔苗助长的顾虑。
“以诸位所见,能否抽调一部,前往益州帮助平叛?”刘琮没打算搞一言堂,多听听大伙的意见,总是好的。
贾诩率先出言反对:“事有轻重缓急,既然将军已决定攻略江东,此时诚不宜节外生枝。”
“是啊,南阳军东进,其余各部亦要调动参与江东之役,援助益州之事,为分兵之举,不妥。”徐庶也说道。他虽然与诸葛亮私交甚笃,但在这等事关大局的重要事情上,绝不会毫无原则。
一直不怎么说话的赵云也道:“蜀道艰难,兵少不足成事,多则粮草难运,万一后路被断,陷入蜀中,进退失据恐难归还。”
见众人都表示反对,诸葛亮却还是坚持道:“可遣一偏师入蜀,有益州牧所部接应,粮草当不足为虑。事成则有同宗相助之谊,不成亦可回转荆州。”
其实他这话还没说透,但在座诸位,也大多猜到了几分。
刘琮这才意识到,诸葛亮此时提出这件事的用意。他是想要独当一面啊……
见刘琮蹙眉深思,贾诩转而对诸葛亮问道:“以孔明所见,当由何人领军为宜?所部人马,又当有多少合适?”
诸葛亮立即回答道:“无论赵、魏,抑或建忠将军皆可,亮不才,愿为之出谋划策。”
此言一出,徐庶等人颇为惊讶,而刘琮与贾诩对视一眼,都在思忖此事的可行性。
“未知将军意下如何?”诸葛亮认真地对刘琮问道。自投入刘琮麾下之后,诸葛亮便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定位。军师之位是不用想的,除非贾诩哪天生病亡故,或者还有机会,而典军将军的职位,诸葛亮虽也有意,现在却是好友徐庶所领。至于其他,诸葛亮便看不上眼了,他自认有经天纬地之才,想要做的是管仲、乐毅那样的大事业。
就目前的战略而言,诸葛亮很难从攻略江东中找到适合发挥自己才华的地方,大丈夫不能独挡一面,建功立业,还有什么乐趣可言?而前去益州相助刘璋平叛,则可以实现自己施展才华的夙愿,在诸葛亮看来,平叛只是由头而已,既然早晚都要解决益州,何不提前布局,以策应将来?
☆、第十一章 欲择何人辅为将
诸葛亮的心思,刘琮和贾诩都猜出几分。然而此事是否可行,却要好好琢磨一番。
不可否认,这个提议还是很具有诱惑力的。众所周知,自荆州入蜀,关山阻隔,道路难行,虽有大江相连,逆流而上却很是艰难。若是能有一支偏师入蜀,对于将来策应大军攻取益州,其意义怎么估量都不为过。然而这个将来,又是多久?
攻取江东绝非一朝一夕可得,刘琮估计至少要用两到三年时间,这么长的时间深入益州的偏师,能坚持下来吗?更何况偏师孤悬在外,又要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对于统帅和军师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
“军师以为如何?”刘琮并没有急于回答诸葛亮的请求,而是对贾诩问道。
贾诩自刚才诸葛亮提出建议之后,便一直蹙眉思忖,此时闻听刘琮相询,便抬头说道:“或可一试。”
在与诸葛亮的接触中,贾诩也逐渐认识到,这个年轻人颇有才华,必不甘居于人下,早晚是要一飞冲天的。与其压抑其才,不若给他个施展才华的机会。眼下虽然以江东为主,但不妨遣偏师入蜀,且看诸葛亮能在益州开拓出怎样的局面。
他这么一说,刘琮也意识到,这未尝不是个机会,正如诸葛亮所言,不成亦可回转荆州嘛。关键若是能在益州坚持下去,等于插了把尖刀,只需时机一到,用力一插……
“此事孔明还需详细筹划,拿出个方略来,然后再议。”虽然已经有了决定,但刘琮并没有直接表示同意。毕竟事关重大,刘琮不想打无准备之仗。
诸葛亮见状,立即点头应诺。他此时心中颇有些激动,不过面上还是保持了一贯的从容。
至此议题便又回到了如何攻取江东之上。贾诩所言只是初步构想,这其中牵扯的因素很多,必须详加考虑。比如水军东进,就要考虑在何处可能遭遇敌军,在何处可立水营屯守。而陆上黄忠所部,皆为轻骑,只有少量炮车营,这样的前锋如何攻城?哪些城是必须要攻克,哪些是可以先放置一旁无须理会的?
非只如此,刘琮集结大军亲征,都需要哪些将领部众跟随,在何处集结,何时出发,粮草如何集中,如何囤积,如何转运,桩桩件件,都少不了诸人出谋划策。
开始的时候大伙儿还能在席间安坐,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都渐渐围拢在刘琮几案之前,就着悬挂在木架上的巨幅地图,加以说明阐述。
诸葛亮很少参与到讨论之中,他埋着头奋笔疾书,将众人所言,皆记录下来。在他身边,则是同样年轻的庞统,为其拾遗补缺,转述缺漏。
“现在是四月中旬,五月初发兵,正值盛夏,为节省诸军体力,还是顺流而下为宜。”徐庶愁眉紧锁,语气颇有些低沉。他身上的担子太重了,平日管理大军已经很是操劳,如今要出兵东进,需要他考虑和谋划的事情就更多了。
刘琮点了点头,说道:“夏口船场,今年又新建成了数百战船,想来当也足用。”
“民间船只,亦须征发用以运粮。”徐庶补充道。
贾诩从旁说道:“各郡郡兵,也要抽调精锐,以补用兵不足。”
说起这个,贾诩便觉得是时候清理郡兵了,稍一思忖,接着对刘琮说道:“清军之事,当可实行。”
“可是时间紧迫,只怕来不及吧?”刘琮皱眉问道。
“不然。”贾诩摇头道:“可先选拔悍卒,编入诸将所部,不一定要全部集中,单独成军。以战代练,不正是将军最先提出的吗?”
刘琮想想也对,自己太急于求成,反倒背离初衷了。现在形势有所变化,当然应该先选拔精锐补充各部,然后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陆续清理残余私兵部曲,没有必要一步到位。
“就按军师所言。此事……”刘琮转过头,对陈宫说道:“还要公台相助啊。”
“我?”陈宫很是诧异,下意识的反问道。他没想到刘琮会将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来做。不过很快他便醒悟过来,以自己的身份才是做这件事最为合适的。
见陈宫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刘琮便不再多言,和聪明人打交道就是舒坦,响鼓不用重锤嘛。
“此次用兵江东,诸位一定要谨慎以待。孙策虽亡,但孙权有张昭、周瑜等人辅佐。此二人皆睿智英杰之士,不可小觑啊。”刘琮环视诸人,郑重说道。
众人也都正色应了,先前因孙策身亡而稍起侥幸之心,俱都熄灭。
此事千头万绪,许多细节尚待确认,所以刘琮便让诸人各自行事,自己请贾诩和诸葛亮到内堂相商。
“益州之行,即刻就要开始布置,孔明心中,可有为将人选?”刘琮落座之后,开门见山的问道。
相似小说推荐
-
汉戍 (弛野) 起点VIP2015-08-24 秦汉三国 后三国,这是个容易让人忽视的时期,谁说蜀汉无大将? 时值蜀汉凋敝,世家大族坐大...
-
三国之江山美人 (毅铭情) 起点VIP2015-07-01 秦汉三国 妖异的日食,诡异的穿越! 面对波澜壮阔的汉末江山,名震千古的英雄美人,强劲而神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