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我的明朝生涯 (千斤顶)



岳阳从郑发奎的话语里听到了一丝无奈。但更让岳阳感到无奈的是他看得出来,这里面有文人集团和商人集团那无处不在的影子在里面。岳阳可以肯定,现在的大明朝,百分之九十五的商税都被偷税漏税掉了。这种情况下,用税率来衡量明代商业税的征收,已经失去了意义。

“唉……大明不亡简直就没天理啊!”

一直回到家里,岳阳还是没想明白,明朝的那些官员难道真的就没脑子吗?他们就不知道这样下去就是在动摇国本吗,一个朝廷一旦没有了起码的税收就会陷入崩溃吗?

想了半天,岳阳还是没弄明白为什么好端端的大明会变成这样。

后世的学者们大都认为,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财政危机。国家财政困难,导致发生饥荒,没有钱去赈济;发生战争,没有钱支付军饷。没有钱赈济灾民,饥民作乱;没有钱发军饷,饥兵作乱。饥民与饥兵结合,导致大规模的国内叛乱。朝廷军缺乏战斗力,导致国家既无法消除外族入侵,也无法肃清内部叛乱。

就这样,财政危机,导致军事危机;军事危机,导致更大的财政危机。如此恶性循环,明朝最终走向灭亡。

表面上的原因是如此,但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而今天,岳阳得出了结论,那就是明朝的朝廷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了。

而这种控制并不是指地方官员的任免或是别的东西,而是失去了对地方基层和最底层的控制。

明朝政府是一种典型的大社会小政府的模型,明朝洪武年间,整个明朝只有5488名地方官,随着两百多年的发展,即便是到了明朝后期,已经拥有一亿两千万人口的大明王朝的官员数量也不过20400名,而吏员的数量也只有51000名,也就是说大明就是靠总数只有七万多名官吏管理着高达一亿的人口,相比于后世那高达三千多万的公务员的数量,用天壤之别来形容明朝官吏的稀少绝不过份。

而官吏数量的稀少就直接就导致了大明朝廷对地方控制上的乏力,有一个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华夏历来是产茶大国,茶税历来也是各个朝代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比如在饮茶尚不是很普及的唐朝,唐朝政府仅从两淮地区,每年就可得盐利600万缗铜钱。

但是明朝呢,崇祯四年,大明朝廷从各省收取的茶税是多少呢?事实上是,那一年收取的茶税是:云南省17两,浙江约为6两。当时的一位官员对此作了如下的概述:“内地茶户不知官茶、私茶之说久矣。天下之言生财者,亦罔闻知。”

浙江省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产茶大省,一年收上来的茶税竟然只有六两银子,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荒唐的冷笑话这么简单,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了。

坐在椅子上的岳阳努力的回忆着自己以前在历史书上学过的内容,但是他越想就越觉得有一股无力感涌上心头,这样的大明还有救吗?自己在这里这么辛苦的操劳,会不会终究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呢?

原本岳阳心中还是有些底气的,因为可以自由的在现代社会和明代只见穿梭,有现代社会做后端的岳阳总认为自己即便是打不过逃命总是没问题的。可现在呢,媳妇也娶了,而且一娶就是三个,加上老太太、妹妹岳颖以及一大帮的部下和仆役,更要命的玉佩眼看着就要碎了,这个结果让岳阳感到越来越揪心。

“唉,估计还能到现代社会跑一趟,下次把老子惹急了老子就买一挺机关枪,谁要惹老子生气老子把他们全都突突了!”岳阳气鼓鼓的发着狠,但过一会他就泄气了,现在的情况是即便有钱他也不知道到哪卖枪去啊,出国倒是可以买,可问题怎么把枪支和大量的弹药运回国内以及他在郊区的小院,总不能让快递公司送货上门吧?

想着心事的岳阳迷迷糊糊的睡着了,只是他不知道的是,在他睡着的时候,在大明的另一个地方却却有人提到了他的名字……

位于北京城内的紫禁城历来都是大明朝廷的中心,而紫禁城的西北侧有有一座小宫殿,这座宫殿的名字叫做暖香阁。

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一种温暖的味道,其实他还有另一个名字,那就是崇祯皇帝的御书房。

不同于名义上的御书房崇政殿那样辉煌大气,暖香阁只是一座小宫殿,里面的东西也很不是很奢华。只是大多数的东西都是明黄色的,估计这也跟其主人的身份有关。

今年年仅二十三岁的崇祯皇帝坐在明黄色的软靠椅上,低着头在一本奏折上不停的写着什么,过了一会,他才将写完的奏折放到一旁。在他的面前还有一摞厚厚的奏折,上面都用黄纸贴着,黄纸上还写着一些小字。

崇祯是明朝里最勤奋的君王之一,各地送上来的奏折无论巨细,他都要过目。但由于奏折过多,他一个人全部看完的话又看不过来,又怕漏掉重要的东西,因此他采用的宋朝的办法。他叫通政司收到奏折后用黄纸把事由写出,贴在前边,叫做引黄,再用黄纸把内容摘要写出,贴在后边,叫做贴黄。这样,他可以先看看引黄和贴黄,不太重要的就不必详阅全文,这样就不会漏过紧急军情密奏和塘报了。

伸手拿起另一本奏折,随后看了看奏折前的引黄,又翻看了奏折后面的贴黄,原本已经疲惫的脸上不禁露出了一丝惊讶的神情。(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一章推销水泥

看到这份奏折,崇祯的脸上露出了包含着惊讶、疑惑和不解的神情,他扭头喊了句:“大伴,你过来一下!”

“是……”

随着崇祯的话音落下,一名四十多岁,穿着红蓝相间服饰,袖口纹着波浪条纹的太监恭敬的走到崇祯旁边低声道:“皇上何吩咐?”

“你看看!”崇祯将奏折递给了他不悦的说道:“这个许鼎臣,竟然上折子称山西应州府粮食获得丰收,亩产竟然达到了千斤,实为祥瑞之兆。朕看他这个巡抚是不是当糊涂了,亏朕前些日子还下旨褒奖他呢。亩产千斤,他真当朕是傻子呢!”

崇祯这番话若是在不相干的人看来这就是要发火的节奏,但是在王成恩这个已经跟随了他近二十年的老人看来却又是另一番意思了。

王成恩看了一下后恭敬的把奏折放回了御案前,对崇祯躬身笑道:“奴婢恭喜皇上,依奴婢看来这件事十有**却是真的。您想啊,那许鼎臣就是胆子再大也不敢在这种事情上说谎啊,许鼎臣好歹也是当了二十多年的官了,不会连这点事也不懂吧?”

“嗯,你说的也对,许鼎臣应该没那么蠢!”崇祯的面色稍稍缓和了一下,只是又开始迟疑道:“只是亩产千斤,这真的可能吗?朕自从懂事以来,便知晓咱们大明即便是最为富庶的江浙一带一亩地产粮也不过是四石左右,照他这么说一亩地产粮竟然达到十石,这何止是祥瑞之兆啊,这简直就是大明中兴之兆啊!”

崇祯一边说脸色也慢慢的有些激动起来,如今的大明可以说是千疮百孔,持续了三年的旱灾已经使得大明境内遍地都是流民,加上高迎祥、张献忠等人的造反,现在的大明就象一个四处漏水的大船。而崇祯就象是一个到处堵漏洞的水手,可怎么堵也堵不完,而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粮食,只要有了粮食,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现在竟然有人说山西有人亩产千斤,这不是大明中兴之兆是什么?

过了一会,激动过后的崇祯这才反映过来问道:“对了,朕都忘了,这亩产千斤的人是谁,朕还没看到他的名字呢。”

王成恩恭敬的回答道:“回皇上的话。此人名叫岳阳。目前暂任应州府操守官之职,这些亩产千斤的田地就是他家里的。”

“嗯,操守官?”崇祯想了半天才从深处的记忆里把操守官这个官职回忆起来:“操守官,这不是一个六品的武职吗?如此能人怎么就当了一个武职?”

崇祯这么一说,王成恩就知道自家这位刚才根本就没有把奏折看仔细,他低着头笑道:“皇上,您可别忘了,许鼎臣可是在奏折里说了,这个岳阳可是有些秀才的功名呢。后来又自己办了团练,在去年高迎祥等贼寇侵犯山西时,曾率五百团练大破上万贼寇,这才被许鼎臣破例委以操守之职的。”

“是吗?可上次宣大总督张宗衡的折子可没有这么说啊。他只是说是杨国柱……”说到这里,崇祯的声音嘎然而止,他不是蠢人,事情在他脑袋里转了一圈后自动脑补的他很快就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想到这里。崇祯怒了,破口骂道:“这个张宗衡,真是该死。竟然如此贪功,他想干什么

?”

“皇上,此时还得从长计议啊。”看到崇祯又要发怒,王成恩赶紧说道:“皇上,此时张宗衡固然有错,可您去年刚为此事褒奖过张宗衡,现在却突然下旨责罚,恐怕不妥啊!”

“对啊!”崇祯这才响起,自己刚刚表扬过人家,现在又突然下旨处罚,这不是在说自己识人不明吗?这是在打自己的脸啊!

看到崇祯的神情,王成恩这才说道:“皇上,反正这岳阳也没跑了,现在褒奖他也不迟嘛。而且奴婢还在折子里看到许鼎臣说这个岳阳还向朝廷缴纳了两千多石的粮食,就冲这点您也该褒奖他嘛!”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