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是个十分优秀的领导干部,但他的xìng子温和,轻易不下重手,对于下面弄虚作假的现象,只要没有造成太大恶果的,一般都是尽量以说服教育为主。而带兵多年的胡卫东却没这么好的肚量,尤其是后世三年困难时期的沉痛教训更令他对此事不敢轻忽。事实上当年上面的决策固然有误,但下面大量虚假的信息对其造成了误导,才是真正要命的地方,现在弄虚作假的风气才刚刚抬头。下点狠手应该不难压住,若是等其泛滥成灾,那时可就难以收拾了,毕竟中国有着“法不责众”的传统......
考虑到干部队伍的觉悟还普遍不高(注1)。胡卫东除了那些摆在台面上的官话之外,还让人在私下散布“弄虚作假会令上级作出错误的决策,实质上是让领导给你背黑锅,还有什么错误的xìng质比这更严重?”之类的言论。结果被官本位思想浸润了几千年的国人果然更能接受。不过,为了避免以后此事成为自己的小辫子,胡卫东还是第一时间就向zhōngyāng和太祖汇报了此事。同时还将弄虚作假一旦泛滥成灾之后将会招致的种种恶果向其详细剖析。结果一向厌憎官僚作风的太祖当即对其高度重视起来,告诉胡卫东放手去干,还派了社会部的康部长过来帮忙......
康部长后世恶名昭彰,但由于这个时空的整风运动是由xìng格温和的张浩总负责,因此康部长一方面没法像历史上那样造成多少冤案,升迁的速度也比历史上慢了许多(王明早早被打倒,令其历史上关键时候选对阵营的功劳没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与胡卫东这位常委之下的第一人根本没法比,所以胡卫东根本不怕他瞒着自己借机乱来,要知道历史上这厮虽然干了不少坏事,却从没树过强敌,绝对是人jīng中的人jīng,要不然以他累累的罪行,又怎么可能得以善终、并且死去多年之后才被清算?
而另一方面,康部长人品虽然不好,但在谍报安全和内部整肃方面的确有着卓越的才能,历史上改开初期对康部长重新评价了之后,他所制定的安全保密制度很自然地跟着被推翻了,结果其后短短几年就发生了比之前几十年加起来数量还多的重大机密外泄事件,不得不重新恢复成他当年制定的一些安保制度,其才可见一斑。事实上,也正是有了这个“坏人”的帮忙,胡卫东整肃风气的行动才能最终取得成功,否则以他骨子里还只是一个科技专家的有限心机,加之行政系统又不能像军队一样令行禁止,胡卫东不被下面那些干部玩得团团转才怪。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康部长还帮中原解放区改革了安全保密制度,自此以后中原解放区、特别是军工系统,再没发生过一次大的泄密事件......
虽然如此,但胡卫东出于对康部长人品的担心,还是将制度定得很死,尽量不给他个人cāo作的空间。由于历史的教训,胡卫东严查弄虚作假集中在数据统计方面,他规定抽查率一般不得低于十分之一(连续三年没出任何问题的地级行政区或者省级直属部门可以降到二十分之一、连续五年没出问题的可以降到五十分之一。),统计数据与实际值的偏差超过一成就将被记录在案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偏差超过20%、或者偏差超过15%且无有说服力的理由,则将被定为“弄虚作假”,如果又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造chéngrén员伤亡或者严重经济损失),则使其具体情形从重处理,最大可以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即便没有造成严重损失,第一次“弄虚作假”被发现后,违纪者也将被处以党内jǐng告处分,并且要离岗接受为期一个月的政治思想教育,期满后重新安排工作,原则上级别不得高于之前的职务(一般都会降个一级两级)。而如果是第二次“弄虚作假”被发现,若是造成损失,则罪加一等,即便没有造成损失,也将被撤职并开除党籍(除非以后能够证明此罪不实,否则以后立功再大,也只能当个党外人士了。)......
注1:其实建国初期的干部觉悟并没有后世以为的那么高,只是中国人从众心理很强,在大气氛的影响下干部们很自然地随大流而已,此外严刑峻法和群众监督也是很大的威慑。但是大的罪行不敢犯,弄虚作假这种可能谋得名利却不被视为重罪的小事,大家却不惮学一学,类似的还有当时十分普遍的“靠山吃山、靠厂吃厂。”......
第四百三十九章国企分类(上)
PS:感谢书友“浮云孤独”、“nqm”、“700926”、“lx731209”投出的月票和书友“龙心悦”的打赏,再次求推荐票^_^
严格来说,这并不能彻底消除“弄虚作假”的风气,但那本来就是不可能做到的,胡卫东的做法能够将“弄虚作假”限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令后世不致出现“亩产万斤”这样的天方夜谭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这已经足够了。
此外,胡卫东考虑到历史上那三年“浮夸风”兴起固然要怪下面的干部为了升官而弄虚作假,但上面定下的过高指标也是重要的诱因。因此胡卫东故意抬高了1939年的“部分”(这两个字很重要)经济指标以“引蛇出洞”,一方面以此找出宁可遭到上面怪罪也坚持实事求是的优秀干部加以重用;另一方面则揪住一些为了完成指标而虚报数字的干部进行了惩处,算是杀鸡儆猴。而胡卫东更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趁热打铁,在中原解放区的广大党员干部当中形成了“弄虚作假”的xìng质远比完不成任务指标严重得多的普遍认知,“任务完不成是能力问题(也就是说最多只会降职),糊弄上级是政治问题(这罪就严重了)。”。此外,胡卫东还以部分经济指标定高了为由向zhōngyāng自请处分,一来告诉下面的干部,上面的经济指标若真是过高,只要没有弄虚作假欺瞒上级,即便完不成任务,责任也不在他们身上;另一方面则是以此为先例,确定决策失误必须追究主要决策者的领导责任..
而经过这次风波之后,xìng格老实、不耍滑头的干部也由此越来越受重用,相反那些虽有才具却总想着投机取巧的家伙却遭到了冷落,事实上计划经济体制下本来就应该是老实人(但不等于是笨蛋)更有价值。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那些狡猾的家伙更容易混得好有着很大的不同。
不过,胡卫东却也并不想搞苏联那样僵化的纯粹计划经济模式,因为历史已经证明那是根本没有前途的。但他更不想让后世的地沟油、毒nǎi粉、稀土白菜价出口等触目惊心的事件重现(摸着石头过河,付学费是必然的,不能苛责当时的赤sè党,但作为穿越者。更不能明知故犯。),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将两种经济体制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而其中胡卫东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则是国有企业的定位,他认为“国企主要是为社会服务的,其次才是为国家创造利税。”,举例来说,矿业开发交给私人来干,经济效益肯定比国营矿山高得多,但是私营矿主因为利润最大化的价值取向。肯定会只采掘那些较容易开发的矿脉,而那些价值相对较小的则会被其放弃,从而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确实利润更多,但国家和社会却要为此付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沉重代价。从全局来看绝对是得不偿失。此外,资本谋利的冲动会令其本能地忽视安全生产和工人权益,例如后世的黑煤窑之类就是明证。而对国企的老总来说,不出事故比企业的效益更加重要,因此情况就相对要好得多,但是因为后世的国企其实也是营利xìng企业,因此也不能完全避免。
而胡卫东将国企、至少是一大半国企定位为“服务xìng单位”之后,问题就顿时迎刃而解,他不需要对国企搞什么政企分开,而直接将国企视为相对dúlì的行政机构,考评国企干部的标准也不再是传统的利税,而是综合考核“产量”(未达标的话会严重影响总评分,但超额完成任务的话只能得到有限的加分,胡卫东希望以此引导国企更加注重质的提升。)、“产品质量”、“单位能耗”、“原料利用率”(单位产品消耗能源的数量)、“劳动生产率”(单位时间内的人均产量)、“安全生产”(事故频率和严重程度)、科技创新等指标进行评判。
对煤炭、粗钢、电力等基础工业原料和均由国家采购的军工等特殊行业来说,销路是根本不成问题的,只要上面这些指标能够不断提高,就意味着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而这些原料的销售由zhèngfǔ根据大致计算出来的需求制定计划,则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环境污染,此外这些国企的采购也同样全部由zhèngfǔ代劳,理由完全一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类“服务xìng”国企的干部职工也是全都由zhèngfǔ直接向其支付工资和奖金(其实这些国企等于是zhèngfǔ的一个个生产车间,只要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就行。),乍看之下这样做似乎是当年深受诟病的大锅饭,但实际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占他们收入大头的奖金是根据各个单位和下面的各级部门完成那些指标情形的好坏来确定的,只有更加“好省多快”(注1)地完成工作,更多地创新和发明,国企的干部职工才能获得更高的收入,而且最基本的统计单位下到了车间、甚至班组一级,人数相对不多,内部协调起来便容易了许多,这样大锅饭就很难吃起来,因此大家的工作积极xìng完全不必担心,甚至一些历史上难以改正的痼疾如浪费水电之类也都大为改善了,因为浪费会严重影响评分。而权重极大并且可能获得推广分成(注2)的科技创新则更是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这无疑极大地刺激了广大国企干部职工钻研技术的热情,头脑也不会因为身在国企而失去活力,而国企的领导因为这是政绩的最重要来源,不全力支持才怪
相似小说推荐
-
三国之统帅天下 (四关) 17KVIP2015-03-18 架空历史 是乞丐又能怎么滴!照样要争夺天下,照样要抱着美人,照样要让你们这些官老爷知道厉害...
-
殷迹 (拉风的树) 17K2014-10-08VIP完结一部明代的游记,一块商朝的玄鸟雕像意外关联,指向文明毁灭周期的秘密。风雨如晦,当预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