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奏疏入了内阁,票拟为“下发部议”,又经司礼监批过,到了户部殷尚书手里。
殷尚书对此自然千肯万肯,在复奏时很详细的写上了自己的意见,“钦差人选,须得择年轻体壮、风节有力,熟悉地方之人。
年轻体壮方可适应舟车劳顿,熟悉地方才可掌握东南水土人情,风节有力便可一心为公、不畏艰难。”
复奏之前,殷尚书还将自己的答复给洪松看了看。但洪松看到三个条件时,忽然产生了若干不好的预感rs
第四百九十一章我要当使节(求月票)
由于大佬们心照不宣的纠结,或者是因为官僚系统的低效率惯性,方应物的新任命迟迟未到,于是方应物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
当然这种作为不是上疏大骂或者控诉,那样未免有点气急败坏替自己要官的嫌疑,不符合一位士林后起之秀的公众形象。
总而言之,这种表达要含蓄。所以方应物想来想去,便上疏请假三个月,理由也很光明正大,自己要回老家替业师、前首辅商相公祝寿。
他通过这种方式,隐晦的向朝廷表达一点不满之情——若朝廷还不给个说法,就干脆放三个月大假得了!
同时也隐含着要官的潜台词,德高望重的前首辅古稀大寿,朝廷总该派员慰问罢?那么他方应物就一位很合适的人选,但总要有个身份,而且是官职能过得去的身份。
故而上疏之后,方应物感觉自己简直太机智了,竟然想得出如此精妙-的题材,能够完美周到的表达自己的心情。
此后方应物又陷入了无所事事的状态中,这日闲来无聊,出门溜达着去了侍讲学士李东阳家。
西城一带达官显贵密布,方应物之所以溜达到李东阳家而不是别人家,也是有缘故的。
首先李东阳是方应物会试时的房师,有师生关系摆在这里,溜达上门不显突兀。而且比起座师徐溥来说,方应物与房师李东阳的关系反而更近一些。
师生关系虽然为时人所重,但官场中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确是为政垩治服务的,徐溥、谢迁这一脉与父亲方清之不大对路,方应物自然也就对座师徐溥疏远了。
其次,李东阳是京师本地人,又喜好交游,终日大开中门,时不时的高朋满座共聚一堂,然后吟诗作赋高谈阔论——这是李东阳后来成为文坛领垩袖的资本。有这个背景,故而方应物随随便便溜达上门,并不算失礼。
原来李东阳在翰林院混的比较一般,十几年时间只博出一个李十八的雅号。但这几年不知怎么的,李东阳忽然苦尽甘来,先后侍班东宫、充任会试同考官,最近又做了内书堂教习,前程顿时明朗了不少,有几分通往内阁的苗头。
于是乎,李家的大堂陡然有点热门起来,原来大都是落魄文人来做客胡混,现在也有很多官员和名流换上休闲便服,趋之若鹜的前来参加雅集。
方应物这几年当着京县知县,事务繁多,没什么时间来凑热闹。但现在闲下来了,自然要多走动走动。
进了李宅大门,方应物熟门熟路的来到会客堂,此时堂中有十几人围坐喝茶闲谈,李东阳位居正中主人座上。
方应物站在门口对李老师行了个礼,然后便施施然从墙角抽了把椅子,搬到李东阳侧后方,随即直接坐下。这动作引得堂中人人瞩目,忍不住议论了几句。
“此子旁若无人,是为谁也?”“就是小方大人。”“哪个小方?”“天留春色在方家的小方。”“果真卓尔不群不同凡俗也。”
议论声落到方应物耳朵里,难免要有几分微微自得之情,连这点小虚荣都没有那还当什么名人,不过脸面上并没有显露出来。
其实李东阳对方应物的感觉很奇特,有点哭笑不得,方应物实在是不拘常理。
按这世道的规矩,座师才是最重要的,是真正的师生关系,房师比座师要差一筹。可是这方应物对座师徐学士的态度颇为冷淡,只是应付差事而已。
但要说方应物不够尊师重道,也不太像,他对自己这个房师却热络的很。有时候李东阳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方应物是有意接近自己,就好像戏文里富家女倒贴穷书生那种感觉。
不过要说方应物主动巴结他李东阳,那简直是开玩笑,他李东阳无权无势有什么值得巴结的?方应物的父亲、岳父、外祖父、业师哪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犯得上巴结他李东阳这冷板凳么?
莫名其妙-的李东阳想了好几年,终究也没想明白方应物抽什么风。不过李老师是一个豁达的人,看这方应物没什么恶意,便也坦然受之了,这总不会是坏事。
见方应物坐定了,李东阳询问道:“听说你近日上疏,要请假回乡为商前辈祝寿?”
方应物答道:“是有此事。”李东阳点点头:“若朝廷准了假,或可一起同行。”
“同行?”方应物没明白。李东阳解释说:“听说朝廷有意命我去淳安县,探视慰问商前辈。”
方应物闻言无语,自己与其说是请假,不如说是请求为使节,更进一步说是找借口索要官职,让朝廷大佬们给一个痛快。
如果确定让李东阳做这个使节,那还有他什么事?官员这身子都是属于社稷的,有谁听说过朝廷无缘无故给官员准假三个月?
李东阳犹豫了一下,然后又对方应物道:“你是不是很想回乡探望商前辈?若是如此,我辞掉此事就是。”
方应物连忙说:“这怎么使得?学生怎可叫老师相让?”
李东阳不以为意,笑道:“你这话言重了,这算什么相让?这是君子成人之美,再说南下探望之事,你确实比我合适。”
方应物很感激的致谢:“那恭敬不如从命,在此谢过老师了。”
李东阳本质上还是个君子,被方应物“巴结”了这么久,总要卖回去几分人情才会觉得心安。
便又嘱咐方应物道:“我今日在宫中还听说,令岳已经起复为次辅,今天已经开始入阁视事,倒要恭喜他了。你要想做使节衣锦还乡,还是赶紧去找令岳说项为好。”
刘棉花的起复程序走完了?方应物心有所思,嘴上仍道:“今日看望老师,其他是不急。”
不过从李东阳这里出来后,晚上还是要去刘府一趟,把探望商相公这个差事要到手才好。
其中道理很简单,一个被朝廷派去探望前首辅的人,官职必须要清流啊,不是翰林也得是科道礼部什么的。有谁听说朝廷会派什么知县、通判当使节?
第四百九十二章羞于见人(求月票!)
从李东阳这里出来,虽然已经到了夜晚,但方应物抱着事不宜迟的念头转身就去了刘府。
刘棉花坐在书房中接见了女婿,此刻当真是满面春风,从头到脚都散发着挥之不去的喜气。
自方应物认识自己这位老泰山以来,对老泰山的最大印象就是喜怒不形于色,极难看得出老泰山的心情好坏,无论遇到什么事情,绝对是镇静非常的心理素质。
不过今晚老泰山这般喜洋洋的样子,方应物好像是第一次见到,但他表示很理解。
今天正式就任次辅,在文渊阁里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对老泰山而言不啻于是人生的又一个小巅峰。
特别是首辅年纪老十岁的情况下,当次辅也就意味着是天然的首辅接班人了,距离人臣最顶端只有半步之遥,怎能不值得欣喜?
听了方应物毛遂自荐,想要充当朝廷特使,前去探望慰问商辂,刘棉花便颌首道:“朝廷遣使抚慰老臣,此乃应有之义。你这个切入点很好,老夫在内阁时会注意的。
你本身名声不错,又是商前辈的关门弟子,确实也是个合适人选。如果老夫在内阁力挺,想来问题不大,没人会在这种非要害性的问题上较真,而且比较条件也没什么人比你更合适。
若定下让你做使节,那就必须要落实你的官职了,到时候朝廷总该给个说法,吏部那边自然也就拖不下去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方应物恭恭敬敬的说:“那一切就有劳老泰山了。”
本来他对这事不太有把握。只有想法但能不能成还是两说。但听到刘棉花说问题不大,便彻底放心了。
以刘棉花的精细和谨慎。若无把握不会说准话,说没问题那肯定就没问题。从几年交往历史来看。刘棉花在这方面的靠谱程度还是值得信赖的,极少有承诺后做不到的现象。
换句话说,今晚回家后方应物可以去收拾行李了其实方应物还真就这么干了。
大明朝对官员的工作时间实在苛刻,除去过年外,官方假日几乎接近于零,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的方应物对这点实在无力吐槽。
他在京城当了三年知县,一直忙忙碌碌没有什么休假,这次主动愿意当使节,也是抱着把这当假期的心态来看的。
反正只是代表朝廷看望老同志。顺便衣锦还乡而已,所以这份工作没有任何压力。
又过了几日,方应物请吏部一个姓于的员外郎喝酒吃饭。此人与商相公有些渊源,所以算是自己人。虽然这位于大人不管文选司,但毕竟人在吏部,方应物就托他看顾着点。
相似小说推荐
-
重生之主宰江山 (终南左柳) 创世VIP2015-04-16公元1200年,乱世将至,群雄纷争,是时,蒙古起于北漠,女真霸有中原,赵宋偏安一隅,党项割据西北,更有...
-
神级大人物 (巨火) 起点VIP2015-02-13 架空历史 帝国殇,共和立,列强环伺,军阀割据,乱世将起。 这是一本讲述纨绔恶少如何一步步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