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农业中华 (郁榕)



而交通系统除了远程轨道交通,还应该有短程有轨电车来进行补充。

梁思成的设想正在新民大学进行广泛地讨论。

而张春不顾梁启超以及求到他那里的武汉遗老们反对。硬是晾了武汉一年,只提供市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甚至是在所有产业都大规模撤离的情况下。这导致武汉是人口锐减。

1923年年末的时候。武汉市只剩下了三十多万人口。

为了拖着“民意”,擅长打太极拳的伍豪被调到了武汉,任武汉市政府秘书长。帮着梁启超抵挡沸沸扬扬的民情。

很多对于张春有信心的人之所以还有信心,除了大冶和枪炮厂的改造以外。就是对学校的改造。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直接改名为武汉大学,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以石瑛为武汉大学的校长的武大管理层开始原封不动保留了下来。不过很快,由于对于武汉市治理的政见不同,石瑛辞职。一部分教授也辞职了。

蔡元培兼任武汉大学的校长,袁芳因为长期与顾明分离,所以这次到了武昌。任武大副校长,主持这里的工作。

新民大学文科研究院,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全体搬迁到了武汉大学。也就是说所有的文科系一个没漏都到了武大。

新民大学的矿产系。分成了测绘调查学院和地质大学。地质大学搬到了武昌。蔡元培请了李四光新民大学副校长,分管地质大学。这次李四光来了。

新民大学有十多所专业院校,加上荆州,宜昌,襄阳的专业技术分院,几乎都是理工商贸科系。

武汉大学坐拥珞珈山,紧邻东湖,环境尚可。进驻武大的院新民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们有三千多人。军训,劳动。从校长到老师都参加建设新教学楼,学习方式自由,学生在学术厅讲解论文,教授只是在下面点评和提问。大量的学生论文组成的图书室和资料室。这给原来武大的学生极大的震撼。

年轻人融合的比较快,所以连带着武大的一千多学生也跟着学了起来。留下的教授也因此多了研究的时间。因为讲课都在学术厅里进行,实际上就是研究讨论的过程。

私立中华大学也给了足够的补助,校长陈时因为中华大学董事会纷纷撤资而陷入困境,新民银行直接注资,并委托中华大学培养银行、会计和财税专科人才,原有两个校区也合并到了一起。

新设立的地质大学,人数很少,但是给李四光的地盘一点都不小,和武汉大学隔湖相望。这个时候的东湖比后世要大多了。完成了大冶城市改造任务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带着人来设计地质大学,同时也给草创时期的地质大学讲课。因为高层建筑,地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课程。虽然站的角度不一样,但是灵活,结合实践的教育方式,以及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李四光大开眼界。

邝荣光带着测绘调查学院的人也来这边交流了几次。

特别是当王仁彬带着江汉油田完整的勘察钻探结果到达地质大学时,引起了前来祝贺的地质学会的会员的惊叹。王仁彬把整个江汉油田地质勘探学院的老师和学生都搬了过来,组成了地质大学的基础。而江汉油田只留了一个油田技术研究所。

邝荣光和王仁彬跑到武汉,是因为大冶的煤铁矿不能再进行无序的,野蛮的开采,需要规划设计。矿山设计不是梁思成能够做的事情了。

地质大学的设计评审是在新民研究院进行。

李四光和地质学会于文江,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刚从美国回来的朱庭祜,从甘肃赶回来的袁复礼,以及专门来祝贺的章鸿钊参加了设计评审。一个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学校的校园设计,居然涵盖了地质,建筑,环境、材料、物理、力学等等学科,新民研究院的这些年轻学者有着丰富的实践支持,系统性思维方式,严格得几乎苛刻的学术态度。让最开始因为看不起新民大学,而拒绝到这里任职的李四光都有些汗颜了。

李四光一开始并没有认出坐在后排学生们中间的张春和丽质。

当评审结束后,张春和丽质上前和李四光、章鸿钊等人握手时,五个人还以为最多只是学生会干部之类的人。

直到蔡元培介绍,李四光才大吃一惊。

张春却笑道:“谢谢你们能来这里看看,地质学会不是有个安特森吗,他在鸡骨山带走的可是我们的国宝。能不能想办法把它找过来圈在地质大学。现在我们国家没有能力保护那些国宝,晚点发现比早点发现要好。”

于文江是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名誉所长,略有些尴尬地说:“我们可以试试看能不能把发现的实物留在国内。”

张春就请几个人参观了新民研究院最新的实验大楼,先进的显微镜等仪器设备,连刚从美国顶级实验室回来的朱庭祜也叹为观止。因为很多仪器设备,连他也没见过。

开始他们还大家赞叹,不过后来不了,因为在里面工作的学生会很礼貌地过来说:“能不能小声一点,我们正在工作。”

这些学生对这些大人物没有多少畏惧之心,连蔡元培和张春也都是用的平等的目光。

蔡元培和张春居然还道歉了。

看着学生们以满意的神态把他们清楚实验室,关上了隔音的门。

李四光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王仁彬带的这些学生,没有研究院那么牛气。不过在李四光看来,也是够无法无天的了。因为他们不信什么权威,朱庭祜的第一堂课就被问的冷汗直流。最后不敢对发现的地质现象随意下结论,只是讲诉在实际考察过程中发现的事实和可能的规律。地质大学的精力让五位地质学会的会员都没敢回北京,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一些学术论文太过草率,连学生们都通不过就发表出来,实在有失脸面。

地质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改建是从大冶方面改造的延伸。随着武昌段铁路改建的完成,武昌开始拆除棚户区。

武昌区的改造,是因为随着大冶、麻城等地的土地改革与相关工厂的建设有了能够容纳城市居民的能力。城市改造也能消耗一定的劳动力。汉阳,以汉阳枪炮厂为基础,一些学生和工作组在和周边乡村和小城镇铺开,这里的土地改革改了,但是建设却大为滞后。

武昌和汉阳的变化,让汉口有些等不及了,开始按照武昌模式自发进行一些基础工作。

城市改造不是老百姓自己就能做的,因为这需要大量的粮食、物资保障和严谨的组织能力。

整个武汉市要求改变的氛围逐渐形成,李大钊他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只是伍豪的工作更加忙碌起来,以前是成天的抗议和说情。现在是无数的小团体要求加入建设和各种稀奇古怪的建议。

以伍豪的耐心都有些抵抗不住,对张春抱怨说:“你看,我脸上的肌肉是不是不会动了,整天保持微笑太艰难了。”

第五十九章孙文访鄂

詹天佑拖了将近一年,才到了京汉铁路江岸机务段。

一方面鄂中与大冶的铁路需要招收一批工人,而京汉与汉粤铁路湖北段需要进行改造,铁路总工会应该要对此采取合作的态度,将工人合理分流。

实际上,当鄂中铁路工会合进来后,李震瀛他们的话语权就被削弱了,大量鄂中铁路职员的进入总工会,这些人至少也有专科文化程度。在很多大字不识的铁路工人眼里,那都是秀才级人物。可是这些秀才级的人物和他们一样在铁路上巡检,没有怨言,反而有一种骄傲。因为铁路就在他们的控制之下。

他们的家里大多拥有土地,也有很多就在与林业局共同监管道路的林业站里上班,也有一些在道路附近的工厂里上班。一家人男女都在工作,农田里的收入也不差。生活不是京汉铁路工人能够比的。所以李震瀛鼓动起来的工人体系直接崩溃了。

新的铁路已经不是单纯的铁路,应该说是一个大型的交通体系,与地方经济相容的交通体系。工人们很容易融入这个体系,农业、林业、工业、商业、服务业、辅助行业等工作机会很多。

李震瀛无力抵抗如此巨大的诱惑力,所以只能选择服从。

一些有知识的工人进入技校,一些有技术工人直接进入铁路系统。大部分没有知识,也没有技术的养路工,装卸工等等全部加入到了建设大军。一些工人的家属分得了田地。一些年轻女子也进入了培训学校。湖北自治政府提出的口号是男女平等,人人有工作。

鄂中已经运行的客运列车上,女服务员同时也是女列车员。维护管理着列车上的一切,而列车先进豪华得让只见过闷罐车的李震瀛头晕。

其他工会成员很快就分走了,李震瀛成了一个建筑工段的段长,开始组织工人在新分下来的十多个技术员和学生的带领下进行铁路改造。

由于铁路两侧就是隔离带和公路,李震瀛眼看着一个个乡村和工厂在这个道路系统上冒出来。一个个客运站和货场在修建。铁路不是一条,而变成了两条,一些地方甚至是三条四条。这是新铁路的准备的。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