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为了支持第四军的南下渡江作战任务,动员征发的民夫远远不止万人,和州位于长江边上,距离他们最近的补给中转站信仰足足有好几百公里呢。
奉军为了弹药、粮食等运输到长江边上,特地开辟了汝安补给线,为了给第四军提供弹药的补给,军需部又是开辟了六安到和州、滁州到和州这两条路上运输线,往返在这两条补给线的民夫数量超过五万人。
其实这个数字都算是小的了,为了维持整个奉军能够顺利发动江南战略,军需部在江北、河南、山东等地,包含铁路运输、海运、河运、陆地徒步运输等方式在内,一共投下去将近三万多人的现役后勤部队以及超过三十万人的民夫。
为了保障上述后勤补给线的安全,奉军投入了第三军全部以及数十个超过三万人的巡警部队。
不管是什么时代的战争,后勤永远是第一位,尤其是这个时代,再优秀的战术都是建立在后勤充足的基础上。
具体到现在的渡江战役,奉军为什么着急架设浮桥,还不是因为有了浮桥后能够便利的把大量补给送过江去。
一支军队所消耗的补给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像第九师这种主力部队,每天需要消耗大约五十吨的,而第十七旅又处于不间断的激战当中,每天所需要消耗的弹药、粮食等补给就超过五十吨。
五十吨对于后世来说兴许就是几辆载重卡车的事,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奉军运输能力,尤其是还只能依靠小型船只渡江、人力挑云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不管怎么说,浮桥能够在多长时间内架设起来,将会直接决定第四军的渡江战略成功与否。
方必云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略微沉默了一会后才咬着牙道:“如果暂缓浮桥的加固工作,只要求人员通行的话,我有信心在晚上七点钟完成!”
孟恩远知道自己就算再给方必云压力,他也不可能凭空让浮桥的架设工作快多少,当即道:“好!”
随即他转身对另外几个军官道:“让部队准备好火把,等浮桥一完成,立马连夜渡江!”
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和州、马鞍山的长江两岸的炮声就从来没有停下来过,而随着时间的过江,奉皖两军的前线将领们也是越来越着急。
皖军看到自己久久攻不下,已经是逐步投入了全部兵力,雷震春已经是红着眼亲自带着督战队上前线了。
面对皖军越来越猛烈的工事,奉军的第十七旅也是越来越难过,持续的伤亡和弹药的不足都成为第十七旅难以克服的难题。
第三十四团已经是连接撤退三次,甚至在得到了第十八旅的一个营增援后,依旧很难抵挡住第四师补充旅的全力进攻。
然而当第十八旅的两个团相继渡江,并投入战斗后,前线局势却是开始稳定下来。
下午五点,第三十三团再得到少量增援后,还尝试着进行了小规模的反攻,重新回到了一小段阵。
晚间六点,雷震春看着前方的奉军阵地深深的叹了口气,奉军的阵地前已经是铺满了尸体,那些都是他麾下士兵的尸体。
让他叹气的并不是自己部队的伤亡惨重,而是透过望远镜,他已经是看到远方的长江上,一道浮桥已经逐渐成形,顶多只要一两个小时,奉军的浮桥就能够顺利搭建成功,而到时候奉军就能够通过这道该死的浮桥迅速从北岸增援南岸。
此时雷震春已经是知道要想把奉军赶下长江是不可能的事了,接下来他所需要考虑的并不是如何把奉军赶下江,而是如何把这些奉军的渡江攻势给挡住,至少要拖到第二混成旅以及第四师的其他两个旅以及其他皖军部队赶到。
深吸口气后,他当即下令道:“传令下去,暂缓攻势准备转入防御作战!”
第四百零一章诡异的平静
初春的太阳已经慢慢落下山,只留下天空上的通红晚霞,晚霞下马鞍山长江两岸却是不断的划出道道流星般的光迹,这些都是北岸奉军炮兵部队发射的炮弹,近百门火炮不间断的发射,数不清的炮弹朝着南岸飞去,以支援南岸的第十七旅以及第十八旅发起反攻作战。
没错,就是反攻!
自从下午六点皖军看到形势不妙主动停止了大规模攻势后,当面的潘峦清却是果断的下达了发起反攻的命令,尤其是得到了第十八旅两个营增援后的第三十四团更是连接发动了多场攻势,尽管没有杀伤多少的敌人,但是却是成功的夺回了两道阵地”。
就在第十七旅发起反攻之际,林永权也是在一群高级军官的陪同下踏上了浮桥。
尽管受限于自身战术能力薄弱,林永权在这一场的渡江战役里相当低调,前面数天的战斗基本上都是孟恩远亲自给潘峦清下达各种作战指令,并有潘峦清全权负责指挥渡江部队的进攻和防御作战,林永权这个第九师师长的存在感相当薄弱,对此林永权虽然心中有所不愿,但是他也是自家人知自家事,让他去亲自指挥第十七旅进行滩头防御作战,面对第四师补充了和两江第七师的夹攻,十有八`九是战败的,再加上战前赵东云也是给他发去了私人密电,密电上也是暗示让他不要在渡江战役过多的插手潘峦清的指挥,要做到适当的放权。
所以在前期的渡江作战里,他都是非常低调,给予了潘峦清极大的自主权利,也没对孟恩远绕过他直接指挥第十七旅而表现出什么不满来。
然而不管怎么说,他林永权都是第九师的师长,如今第十八旅也过江了,也就代表着他的第九师全部两个旅的作战部队都已经过江,他这个师长自然是会跟着过江,以便后续亲自指挥第九师的战事。
林永权的过江,也就代表着第九师的渡江行动已经完成了大半,接下来就是要把火炮和骑兵部队运输过江了,不过骑兵还好,骑兵们可以牵着马走过浮桥,然而火炮就有点困难了。
目前特遣工程团搭建的浮桥只是初步完工而已,承载能力还非常有限,如果要勉强通行那些重达一吨多的七十五毫米野战炮,有可能会造成太大的麻烦。
所以第四军的渡江行动也是有先有后的,首批渡江的乃是第九师的辎重部队,他们将会及时送给南岸的第十七旅、第十八旅送去急需的弹药、粮食等补给,其他就是第九师的那个山炮营了。
虽然同样是七十五毫米的口径,但是山炮的重量要远远轻于那些野战炮,以目前的浮桥强度来说,勉强也能够把这些山炮运输过江。
至于那些野战炮,则是继续部署在北岸,一方面是还不能运输过江,另外一方面南岸的奉军部队也是需要不间断的炮火支援。
和林永权一起走上浮桥的第九师大量官兵举着火把,在这条横跨了数公里长江的简易浮桥上缓缓前行着,在晚间七点多的夜色下,亮起了一道壮观的江景。
特遣工程团搭建的浮桥从两岸的滩头开始,越过了北岸的大约七百米的浮桥后,就是横跨江心的小黄洲上,由于小黄洲上地形相当泥泞,所以特遣工程团在预定的通道上铺设了木板,这一段木板通道大约两公里左右,然后再一次搭上南边的浮桥,这一段浮桥大约一点三公里。
两段浮桥再加上小黄洲上的木板通道,总长大约四公里左右。
由于目前的浮桥只是简易的浮桥,可以容纳同时通行的人员、货物有限,所以第九师的后续渡江部队通行速度也是有限,等林永权走完这段长长的浮桥,刚踏上南岸的土地,早已经等候着的潘峦清等先前渡江的第九师军官们已经是迎了上来。
“权帅,这一路上可还好走?”潘峦清看见林永权过来,当即主动上前恭敬问候着,紧随潘峦清之后,其他第九师的中高金军官们也是齐声问好。
这个权帅的称呼听起来有些怪,但是听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称呼某人为某帅乃是当代国内诸军阀部队里比较流行的一种称呼。
当代国内诸人的称呼还是比较复杂混乱的,后世人一般都搞不清楚,比如赵东云他自谦的时候会自称自己的名云或东云,狂傲的时候自称本大总统,外人称呼他的时候,敌人会蔑称赵东云为赵光头,普通人称他为赵总统,也有的人以他的籍贯所在作为代称,称之为‘赵宿迁’,部下一般叫大总统、大元帅,进修生则称赵东云为老师,不同的人一般对赵东云都用不同的称呼。
至于赵东云的字嘛,也就以前的袁世凯可以喊他一声‘子杨’,至于现在嘛?当代国内已经没有人有资格用字来叫他了。
赵东云是大元帅、大帅,而加上前清以及其他军阀的一些风俗,所以奉军内部的一些高级将领一般也会被部下尊称为某帅,不过没有固定的称呼方式,有的人称孟恩远为‘村帅’,这个村乃是他的字曙村的第二个字,又有的人称他之为‘军帅’,这个军乃是代表了其乃是奉军的一军之长。
而再下来的那些师长们、旅长们,大体类似,往往都是取名的一个字或者字里的一个字,后头再加上帅作为尊称,林永权就是被部下们当面尊称为权帅。
这种称呼风格可谓是带有浓厚的封建传统气息,不过一时间要改估计也改不过来,因为北洋这一个利益集团它实际上就是封建传统的延续,和后世的所谓革命党人有着天然上的差别。
相似小说推荐
-
特种兵归来之铁骨军魂 (冷月翼) 在经历生离死别后,植物人唐心怡终于醒了,为了爱人逐渐颓废的兵王何晨光也因此回来了,两人终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
锦衣笑傲行 (普祥真人) 起点VIP 2014-11-30完结现代小市民,魂穿大明。附身到大名鼎鼎郑贵妃的堂兄身上。不等他发挥穿越优势就发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