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绔到底 (我是键盘传说)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我是键盘传说
- 入库:04.13
二狗看上了三娘,不料三娘坚决不从。他恼羞成怒,扬言要给三娘一点颜色瞧瞧。谁想到,他居然想到在这事上报复起三娘来。
当下,三娘恨恨地朝地上吐了口口水,怒道:“我就是去请个和尚来杀猪,也不要你帮忙!”
回来后三娘望着那头肥猪,不禁哭出声来。自己一个弱女子,儿子又只有十岁,哪能杀得了这头猪?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先养着了。
这一养,又养了一年。
去年,不等她去请屠户,那二狗又直接跑来了。
三娘知他别有所图,仍说道:“我就是去请和尚杀,也不要你帮忙!”
不得已,又养了一年。
今年腊月里,依然如故。
可那猪越长越大,跟头牛似的,别说他们孤儿寡母,就算是寻常屠户,没几个人,恐怕也放不倒。
转眼开春了,三娘思来想去。把心一横,决定自己杀猪。
打定主意,三娘到厨房拿了把菜刀,儿子抱了把斧子,女儿也捡起一根柴火,一家三口向着猪圈杀过去。
一家人把心里的悲苦愤恨全冲着那头猪去了,刀棍齐下。没头没脑便是一顿乱砍。
那猪也不是吃素的,脑袋吃了一菜刀。屁股挨了一斧子,后腿又中了一棍,暴躁不已,怒叫着一头撞出猪圈,朝着院外狂奔逃命。
三娘一看傻了眼,这下如何是好?
怔了半晌,举着菜刀斧头去追。
正巧普润路过,也不知怎的,那猪就被他治住了。
一见普润。三娘忙道:“师父,这猪是我家的。”
普润怔了怔,打量打量他们一家三口,又瞧瞧地上的猪,似乎明白了,哑然失笑:“你们要杀猪吗?咋这样杀法?怎么不请个人帮忙呀?”
普润不问还好,一问。刺到了三娘的苦处,三娘不由得眼眶一红,便哭哭啼啼地诉起苦来。
普润双手合十在旁边听了半天,眉头渐渐拧成一团,突然一跺脚喊道:“可怜!可恨!那二狗也欺人太甚了!”
三娘哭诉了一阵,心中好受多了。拜谢过普润,要把猪赶回去。
普润沉吟半天,忽然喊道:“女施主,你把猪赶回去又如何杀得动?”
“我也不知道……”三娘抹泪道:“只盼着把猪放倒,砍得一块是一块,管不了了。”
普润摆摆手,冲地上的大肥猪拜了一拜。笑着道:“猪啊猪,我本以为你有灵性,特地跑来求我庇护的,谁知却是来找我超度的呀!也罢,我便答应你,送你去极乐西天吧!”
三娘一听,都傻了,莫非他要帮我们杀猪?这和尚怎么能杀生呢?
普润对三娘说道:“我先帮你们把猪送家去,明天我去替你杀猪。女施主不妨去请那二狗来吃肉,别人怕他,我可不怕。我要让他看看,天下不是只有他会杀猪!”
三娘一听,又惊又疑,结结巴巴地问:“师父,你要帮我杀猪?可你是出家人啊,怎么能让你杀猪?”
“无妨,无妨!”普润哈哈大笑道:“放心吧,我出家前也是杀猪的,手艺没丢!”
三娘又惊又喜,想起自己曾对二狗说过,哪怕请和尚杀猪,也不要他帮忙,没想到居然成真了!看来,这都是天意。
三娘急忙谢过普润,又为难地说,自己家里除了手上这把菜刀,什么也没有。
普润哈哈一笑,冲她挥挥手:“不要紧,我有!”
三娘回去后,果真照普润的吩咐,跑到集上去请二狗吃肉。
二狗一怔,随即嬉皮笑脸地一口答应:“好好好,明日一定去三娘家!”
第二天一早,三娘起床便烧好了一锅水,等着普润来。
过了一会儿,二狗哼着小曲先到了。这家伙会错了三娘的意思,以为三娘是请他来杀猪的,不好意思明说,就用这个当借口,因而把全套杀猪的行当都带上了,挂在屁股后,一路叮当作响。
后面的事情都是李陶亲眼目睹了的。
……
听罢,李陶正要说话,却见三娘把烧好一大盘肉端了出来,邀请普润道:“师父,你今天猪也杀了,戒也破了,不如连肉也吃了吧!”
“吃!”普润一拍大腿喊道:“我从小就杀猪,一生丧在我刀下的生灵不计其数,后来我自感罪孽深重,所以才想出家弥补我的罪过。这些年我一直在想这件事情,直到昨天遇到女施主才想通了。我杀猪让别人吃肉,就是替人承担罪孽,正合我佛舍身喂虎的精神啊!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普润感叹两声,坐下夹起一块肉扔进口中。
……
快到天慈寺寺门的时候,普润转过头来,李陶不等他说话赶忙道:“我知晓了,会保密的,你放心!”
普润冲李陶点点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
“董掌柜,找你可真不容易呀!”李陶笑嘻嘻地打招呼道。
董少卿一脸愧疚道:“李小郎君,实在不好意思,让您辛苦了!不知您找在下有何指教?”
“指教不敢当,只是听了董掌柜经商的经历,很是好奇,特来讨教一二!”
董少卿倒是很豪爽,一点也不像个生意人:“讨教不敢当,李小郎君有话尽管直说,董某保证知无不言!”
“不知董掌柜到了长安后,都做了些什么?”
董少卿笑道:“说起来还真是一言难尽呀……”
……
第二百三十九章商机
董少卿到了长安后无处落身,只好在天慈寺找了间香客房寄居下来。待弘法方丈打开房门,董少卿意外地发现房内不仅床榻齐备,还有书架和书桌椅呢,大诧之下一问,才知道在这之前这间客房里也曾住过一个名叫陈得茂的江州落榜举人,不过这陈举人已在京城连考了三科,却都没中皇榜,无颜还乡,早些天贫病而亡,暂厝在寺庙后院西廊下……
董少卿孤身一人在京城,也不知该做什么生意好,他决定先在京城看看再说。
这天,董少卿回到寺院已是晚餐时分,僧人们正在吃晚饭,盘中只有少得可怜的几片菜叶,你争我抢几筷子下去就没有了。
董少卿眉头一皱,向弘法方丈道:“我看贵寺后面的菜园子足有几十亩,你们也种了菜,为何还是没菜吃?”
弘法方丈苦笑道:“菜园子是挺大,满京城也找不出第二个来,可尽是盐碱地,地势又洼,年年遭水淹,不长菜秧苗,倒疯长野榆树野荆条……”
董少卿听了眼一亮,接口道:“方丈,我愿出菜金把寺院里的菜园子包下来,保管让僧人们顿顿有菜吃。”
满寺僧人听了,无不目瞪口呆:这人莫非脑袋叫驴踢了?
董少卿却认了真,捧来笔墨纸砚,亲写一份白纸黑字的契约,按下手印,并把菜金交给了弘法方丈。
更奇怪的是,董少卿包下菜园子后,并不认真管理,只是用锄头除除杂草,那些稠密的野树条儿却动也没动。初夏时节,董少卿又给野树条儿施足了水肥,野树条儿长得更快了,往上直蹿。
僧人们这才看出了点苗头,无不掩口而笑:敢情董施主是在种养野树条儿吧?可这些野榆野荆条又能做什么用?做不得椽子更当不得梁柱,只怕到冬天这书呆子要喝西北风了!
秋后。野榆野荆条都长得比小孩子的胳膊还粗。董少卿雇人砍了,晾晒干后码在一起,堆得像个小山。
好事不出名,怪事传千里。董少卿种野树条这荒唐事儿经天慈寺僧人们的传扬,长安城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时有人来天慈寺以烧香为名,到菜园子里探头探脑看稀奇。
冬天说到就到了。这年的冬天不仅来得特别早。而且出奇地寒冷,朔风呼啸。大雪纷飞,一片冰天雪地景象。靠烧炕过冬的人们措手不及,个个喊冷,更要命的是今年由于朝廷的“限柴令”,偌大京城柴炭奇缺,价钱翻跟头似地直涨却踪影难觅。
啥叫“限柴令”?在这一年的年头刚开春,京郊的有人密谋造反,他们扮作卖柴卖炭的农民,混进了长安。被查出来后,震怒万分的李显下了一纸诏书,从数量上严限进长安城卖柴卖炭的农民。这就叫“限柴令”。此令一下,春夏秋三季,长安百姓烧柴做饭尚能凑合,没想到一到冬天,柴炭用量大增。可苦坏了众人!
临急抱佛脚,人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天慈寺那小山似的“野柴”。
野榆野荆条虽说烧起来烟火大了点,上火也不快,平常年头没人当柴烧,可如今不同了,凑合着烧炕还是不错的。再贵也得买。不消几天,小山似的“野柴”一卖而空。望着董少卿大把大把地数钱,僧人们又瞪大了眼睛。
原来,董少卿那天逛街的时候,看到了京兆尹府衙门口贴的“限柴令”,又听长安百姓扎堆议论,说今年开春早。天气也特别暖,按往常经验十有**今年的冬天也会来得特别早、特别冷。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董少卿心中磨盘似地转开了圈:朝廷历来办事拖拉,就算皇上到冬天能了解下情,及时取消“限柴令”,可经过那些衙门官老爷们的层层转复,只怕冬天要过去一半了!柴炭肯定奇缺,价钱也会贵得出奇。董少卿正琢磨着怎样抓住这个商机,回到寺院后恰又听得老方丈说种菜难,心中便拿定了主意……
相似小说推荐
-
万世血仇 (苕面窝) 抗日不需要理由,灭倭报万世血仇!他在抚顺煤矿万人坑重生,必将从万人坑杀起。不一般的抗日,诉说一段很多人选择遗...
-
清末少帅 (八骏竞技) 起点VIP2015-01-04 清史民国 乱世将来,是沉默,还是爆发 华夏沉沦,是苦难,还是机遇 来到清末,孙复有着天定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