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鳞开 (美味罗宋汤)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美味罗宋汤
- 入库:04.13
黄宗羲听了那年轻人的论说,微微颌首,抚须道:“二曲所言,切实有理。”
众人并没有惊讶。都在等着黄宗羲后面的话。谁都知道,这位崇祯十五年的落第举人习惯先称赞他人。然后再设一问,往往让人无言以对。所以众人都在期待黄宗羲会问出什么刁钻问题来为难李二曲,简直比看戏还紧张。
“然则……”黄宗羲果然面露疑惑之色,发问道:“敢问二曲兄,皇太子殿下所用来研发蒸汽机的经费,从何而来啊?”
这个问题看似有点偏离主题。却又是釜底抽薪。
蒸汽机项目公开之后,全国百姓都知道了朝廷花了巨款研究这种机器。仅仅专项资金而言,朝廷就花了一百六十万两,因为这个蒸汽机计划的实施而产生的其他费用,则归于行政、教育、科研。不能细算。
也是因此,有许多人认为这么一大笔银钱花出去,造出来的东西却拿来白送,简直是败家子行径。
那么,如此一笔巨款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是皇太子殿下抄家灭族抢来的么?
或许是吧,但这个答案在皇太子有生之年绝对是错误答案。
“是国税。”李二曲道。
黄宗羲露出君子温和——碾压胜利——的笑容,道:“殿下取之于民在先,理该用之于民在后。岂能以生民之物力再攫取生民之财利?”
李二曲面露愧色,朝黄宗羲躬身行礼,道:“多谢南雷兄解惑。”
“岂敢,岂敢。”黄宗羲回了一礼,拱手道了声“得罪”,旋即又坐了下来读书。
法务室的工作也十分繁忙。如今正处于大立法时期,各种法条层出不穷,法学生们一边在这里学习法哲学,一边了解立法方式和熟悉法条解读方式,同时还要与各部寺沟通,确保不会歪曲误解立法初衷,疲惫痛苦且充实快乐。
而且他们这些人日后都会是独当一面,裁决是非的法官,这样的光明前程让他们更多了一份责任感,绝不能忍受在此碌碌无为消磨光阴。
蒸汽机专利的议论就此揭过,思想碰撞的小火花虽然一闪而逝,却在众人脑中留下了一片斑斓光影,就连他们自己都未必意识得到。
在法务室之外,是否应该以蒸汽机专利谋取更大的利益,然后再次投入改进研发的讨论却越发炽热。各种报纸上连篇累牍,或是分析,或是质疑,或是不讲道理只为皇太子摇旗呐喊,或是不顾真相只为抨击朝政……就连深宫之中的皇帝陛下都已经被科普得知了许多专有名词。
“朕当年读万历朝文档,看到南中士林辱骂神庙老爷的文字,心中虽然不悦,但也谈不上的忿恨。”崇祯皇帝梳理之后,坐在龙床边上,对侍寝的袁妃道:“然则如今看天下议论皇太子,却是喜怒难抑。”
袁妃在后宫中就是个小透明。她也知道皇帝并不喜欢她,尤其是看不惯她的一双大脚。就连今日的宠幸也不过是因为周后身子不舒服,才能轮得上她。
不过身为皇帝的妃子,又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袁妃上前为皇帝轻轻捏着肩膀,道:“好在是报纸,皇爷不愿看便不看了。若是以往都写了奏疏进来,想不看也不成呢。”
崇祯笑道:“说来也怪。虽然看着生气,还是会忍不住去看。从这点上,皇太子的度量却要胜过朕了。他可是对报纸不闻不问,颇有二谢淡然之风。”
“小爷恐怕也没空看,天天都要逗弄皇长孙。”袁妃道。
提到长孙秋官,崇祯又有些犯愁。这孙儿如今白白胖胖。种了痘之后更让人放了大半的心。从学说话到如今表现出的各种反应,看起来也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当然,跟他爹相比还是逊色了许多。
如果放在朱慈烺之前任何一个皇帝手里,这样的儿子简直是天赐之宝,足以交付国家社稷。但因为朱慈烺实在太过逆天,以至于让人生出了“此子不肖其父”的错觉。
——恐怕儿子也有这种错觉,所以反对自己册立皇太孙。
崇祯心中暗道:可是一向算无遗策、无所不知的儿子怎么会忘了神庙时候的事?那时候神宗皇帝迟迟不立皇太孙,正是因为对皇太子的位置有想法啊!
自家人知道皇帝与皇太子之间是父慈子孝,但千里之外的外官则只看到皇长孙四岁了。既没有封王也没有封太孙,指不定怎么恶毒地揣测天家的阴暗事呢!
……
“不立皇太孙是不希望这孩子懂事以后发现自己‘八风吹不动’。”朱慈烺对段氏解释道。
段氏脸上铁青:“小爷真的存了择贤的念头?”
谁能保证贤良的皇子一定出于中宫呢?如果立长难不住皇太子,那么立嫡岂不是也危险了?
“我固然希望自己的继承人优于常人,但有些事是没办法的。”朱慈烺叹道:“神庙的故事就在眼前,因为君臣不合,真真是遗毒三代,险些亡国灭种。我怎么可能在国本的大事上与天下士林为敌?”
段氏脸色缓和下来,微微点头。突然觉得有些不对。
皇太子可是个从来没认过输的人啊!现在怎么放软了?再说他现在普及教育,提拔东宫官。这不就是在培养羽翼么?到时候他有这干铁忠之人,还会有第二个东林出来仗义执言么?
“既然小爷没有这个心思,就先立了皇太孙,以定天下人心,不好么?”段氏温言软语劝道。
“不是跟你说了么,小家伙如果没有危机感。会肆意妄为的。”朱慈烺道。
“有小爷这般教育,怎可能长成那样?定然是十分懂事的。”段氏娇嗔道。
“以后再说吧。”朱慈烺不耐烦道:“有什么好着急的?”
“小爷就直说吧,秋官哪里不合爷的心意?”段氏愈发急道。
朱慈烺早就考虑过了自己死后可能面临的政权问题。在他看来,自己的兄弟和其他儿子——如果有的话,是不可能对皇位造成危险的。真正可能夺政的。正是被粉碎过一次的文官集团。
任何一个身在官场里的人都希望获取宰执天下的权力,无论什么时代都是一样。与其闹得国家分裂,朝政废弛,不如放手让长子跟文官角力,胜则继续大权独揽,败则借由自己创立的制度垂拱而治。
只要大明不至于伤筋动骨,子孙不至于走上断头台,这就可以了。
从这点上来说,朱和圭又是生而注定要战斗的战士。甚至可以说,每一个大明的皇长子、皇长孙,都是战士。这就是朱慈烺劳心劳力,针对儿童每个生理阶段有的放矢地培养他耐心、细心、专注等品质的原因。
而适当的危机感,则是孩子懂事之后的助力。
没有任何危机感的人,注定是不经风雨的幼鸟,哪怕他们再畏惧皇帝父亲,都不可能成为铁骨铮铮的战士。
“你睡吧,我去处理一些政事。”朱慈烺懒得再解释了,转身便去书房睡了。
ps:求推荐票,求月票~~!
六二九白日风尘驰驿骑(10)
崇祯二十二年冬天,京师通往各地的驿马邮传几乎造成了官道拥堵。
前所未有的景象在大明上演。几乎每天都有上百余骑奔往各地,传送信件、公函、文移、报纸。每天也有数百骑从各地涌入京师,带来地方上的请示、报告、新闻。
吴甡两度为相,前者只觉得是在做官,后者却越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是在做事,而且是在做天下大事,真正将各地封疆紧握在手。这种权相的错觉让他兴奋、陶醉、也有警醒。他可不愿意再次进入黑牢——皇太子青春鼎盛,若是进去就熬不出头了。
巨大的人流量也带来了商品经济的繁荣,高品质的高丽纸缓解了钞票发行的硬件不足。国家从南方收取白银,在北方发行钞票,在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平衡了南北方的经济差距。诚如有识之士都已经看清楚的,北方农民破产很大原因是没有白银,而那时候国家正税只收白银,以至于造成了**。
如今国家安定,土地再次进行了分配,矛盾降低到了历史最低点。大量的钞票通过各种渠道流入百姓手中,购买生活必需品,也提高了缴税能力,日子简直翻天覆地。而且因为气候原因,以及战乱对人口的打击,北方农业一直未能真正恢复,即便是河南怀庆府这样产粮之地,也仅仅是自给自足。
张三就在沈加显出任河南参政之后,接任了怀庆府知府的位置。
上任之初,河南布政司就发下文件,怀庆府未来三年的任务都在于劳动力输出和绿化固土,协助治理黄淮水患。
眼看着显耀职位都要被人填满了,张三就当然不满足于做些统计人口。检查驿站、运送劳力、植树造林的工作。怀庆府有河水之利,也是太行孔道,与山西毗邻,正是大展拳脚的好地方。
考成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税收和四民比例。
如今“士”这个阶层的定义变得含糊不清,地方文教不算举人、进士的数量,只论新学体系。可关心的问题不多,主要是钱粮拨给和监管。另外则是农民人口向工商转移,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关键还是渠道问题。
农民只要能够在土地上过上好日子,就不愿意离开土地,除非能够让他们相信其他职业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而且工商业的门槛不低,尤其是商业领域还存在风险,想主动赶人是不行的。
相似小说推荐
-
君临天下 (白色黄昏) 起点VIP2014-12-12完结真正的君王,当一怒震乾坤,一笑崩天地!手提君王剑,八方慑服,四海震颤!真正的君王,当醒掌天下...
-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终南道) 起点VIP2015-01-03 秦汉三国 世人皆盼自己有个官大钱多的好爹,可生在乱世的刘和却摊上了一个忠厚仁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