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借天改明 (叫天)



钟进卫看崇祯皇帝看过来,就点点头道:“陛下,确实有这么一回事。”

崇祯皇帝不知道钟进卫葫芦里卖什么药,又不好当着阎应元的面问,不过钟进卫应该无论如何都不会亏待自家大舅子吧。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就问阎应元道:“那你想当何职,朕去跟卢象升说。”

“陛下,草民想去卢知府手下过过招,由卢知府掂量下草民的本事,能胜任何职,草民就任何职。”阎应元还是对钟进卫说自己不是卢象升的对手,有点不服气。

“好,朕赐你武进士出身,前往卢象升军中效力,能当何职就靠你自己本事了。”崇祯皇帝说完后,又转向钟进卫道:“钟师傅,朕的安排可还满意?”

“满意,满意,陛下英明。只是臣答应了阿奇让大舅子回去过年,现在受伤了,刚好回家养伤,伤愈了归队,好不好?”钟进卫这时顺溜着拍下崇祯皇帝的马屁,然后提出了之前说好要让阎应元回家过年的事。

崇祯皇帝点点头,这个可以有,就答应了钟进卫的要求。然后喊来当值锦衣卫,让他带阎应元前往京师城外卢象升军中。他也很期待阎应元到底能不能被卢象升所赏识。

钟进卫看着阎应元出了殿门,忽然想起来顾百川也是在午门等着的。于是,他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这次臣之所以能脱险,最主要的是靠了东厂役长顾百川,他非常jīng明,臣想东厂所派六人护卫中,能有他,还有番役王鹏。”

崇祯皇帝呵呵笑道:“没问题,这两人护卫有功,朕已让大伴重赏他们。”

“陛下,顾百川现在在午门侯着。”钟进卫提醒崇祯皇帝道。

第一百零一章论盐政

“哦,好,朕让御医去给他看看伤势,然后早点回去养伤,伤好了再给你来当护卫。”崇祯皇帝说完,就吩咐下去,免得顾百川一直在午门等着,耽搁了养伤。

解决了顾百川的事情后,崇祯皇帝对钟进卫道:“钟师傅,你也累了吧,好好休息,明天看情况,新居暂且不迁也行,就继续住在偏殿好了。”

阿奇不在了,自己一个人住偏殿不自在,钟进卫赶紧道:“搬,搬,明天还是按照计划搬家。”

话音一落,想起一事,又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臣路上想起几个事情,要跟陛下汇报。”

哦,钟师傅又有啥点子了。崇祯皇帝很好奇,正想问的时候,王承恩拿着一份奏章进来了。

“陛下,今天京师义捐的摘抄到了。”

崇祯皇帝很关注难民的安置情况,而难民的安置,又取决于京师中的富户捐助的程度,所以崇祯皇帝让王承恩每rì一报。

崇祯皇帝一听,才发现天已经暗下来了,是每rì一报的时间。于是,他让王承恩把奏章给他看。

看完之后,崇祯皇帝让钟进卫也看看义捐的情况。

钟进卫从王承恩手中接过一看,这个奏章写得很清楚,今rì捐助现银多少,物资折价多少,登记用工多少,以上几项累计多少。然后还有难民数多少,义捐用工够难民支撑到什么时候,这些全部都一目了然,特别还有注明粮食,衣物,火炭的数目,这些是难民当前的必需品来的。

钟进卫看完后,笑着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能支撑十万余难民耗过一个多月,现在义捐才进行七天左右的时间,有这么多,也算是可以了。”

“钟师傅,你不知道,现在每天捐助的总数已是下降趋势了,后续情况不容乐观。”崇祯皇帝的脸上丝毫没有因为钟进卫的宽慰而有一丝笑容。

“现在马上是一月了,待到天暖起来,至少还要两个月之多,如果有倒chūn寒,说不定持续寒冷的时间会更长。”王承恩也在一边帮崇祯皇帝解释形势的严峻。

“哦,这样啊,没关系,天无绝人之路。这么长的时间缓冲,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钟进卫安慰道,忽然想起自己路上想到的事情,就又对崇祯皇帝道:“陛下,朝廷可以以工代赈,来缓解难民的压力。”

“钟师傅,以工代赈,也得要有钱啊。”崇祯皇帝叹道。

“陛下,臣或许有办法,有些事,臣正想跟陛下汇报呢。”

崇祯皇帝想起之前钟进卫就说有事,只是被王承恩打断,于是,赶紧道:“钟师傅,有事速速道来。”

“陛下,是这样的,臣在阎应元家住了两天,了解了一些民间的情况,臣想跟陛下说说。”

崇祯皇帝听了,略微有点失望,以为是有什么好主意,不会是一些鸡皮蒜毛的事情吧。

钟进卫看出崇祯皇帝脸sè的变化,知道他可能有点不重视,于是,他对崇祯皇帝强调道:“陛下,这个事情关系到臣后面想说的改善百姓生活的事情,所以有必要先讲一下。”

崇祯皇帝一听阎应元家里的事情能改善天下百姓生活,这可是大事,坐直了身子,竖起耳朵,想听听钟进卫到底要说什么。

王承恩也感到很好奇,不过,他对钟进卫还是比较了解的,知道他不会无的放矢,于是,也竖着耳朵听。

“陛下,臣在阎应元家了解到一组百姓生活的数据:一个平民大概一两五钱银子左右过一年,一个人一年大概需要盐五十斤才能维持身体不会虚弱。而平时的盐价不定,五十斤盐,贵时需银五钱多,贱时也要四钱不到点。盐钱占了普通百姓生活成本的百分之二十七到百分之三十七,剩余的大半部分用于购买粮食。一年下来,基本上没有银钱再买其他物品。所以,老百姓一年到头,过年的时候如果有一身新衣裳,都是欢天喜地的事情。”

钟进卫一口气把阎应元家了解到的信息都传达给了崇祯皇帝,但崇祯皇帝和王承恩都没有特别的反应,没听出非常重要的东西啊。

钟进卫看崇祯皇帝眨眨眼睛,有点迷惑,不知道自己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只好开始细细讲解:“陛下,首先,盐钱在百姓的生活中,所占的支出是不是多了点,这是必须的生活物品,占了这么大的支出,百姓还有钱买其他物品么,他们的生活能好么?”

“钟师傅说的有理,但盐税自古以来都是朝廷的一大收入来源,如果价格太低的话,朝廷就收不到多少税了。”崇祯皇帝解释道。

“陛下,朝廷收税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钟进卫追问道。

从大道理来讲,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往往不是。崇祯皇帝一下不知道怎么跟钟进卫解释。

钟进卫也不等崇祯皇帝的解释,直接道:“陛下,盐价定的高,其实收的税也不一定就多。”

“此言何解?”崇祯皇帝不明白了,很浅显的道理,怎么可能会是错的呢。

“陛下,您听说过私盐么?”

这个,当然听说过,只要是当皇帝的,就没有不知道私盐的。

“官府的盐价定高了,就会有私盐的买卖空间。说句实话,陛下,官盐要定的太高,老百姓承受不起超出购买能力范围的必需品价格之后,无论朝廷怎么禁止,都会有人去购买私盐,因为私盐便宜啊,而且,据说私盐比官盐的品质还要好。”

崇祯皇帝正在考虑这种百姓算不算刁民的时候,钟进卫继续讲述他的理由:“陛下,如此一来,私盐这部分内容,朝廷是不是就没有征税,这部分税就白白的没了。”

崇祯皇帝听钟进卫这么一讲,觉得官盐定的太高,私盐就越猖獗,私盐越猖獗,朝廷收的税就更少了,是这么个道理。

钟进卫说到这里的时候,转身问一边的王承恩道:“王公公,你们东厂是否有对全国主要地区盐价的调查报告?”

王承恩看看崇祯皇帝,这种情报也是绝密之一,在皇上面前,可不敢私自的说。

崇祯皇帝显然对钟进卫没有什么想隐瞒的,而且他自己其实也是不知道。于是他也问王承恩道:“大伴,可有这个报告?”

“陛下,是有这么一份报告,是天启年间时为调控两淮盐价所做的查探。”王承恩据实回答道。

崇祯皇帝问出结果来了,就看向钟进卫,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钟进卫见王承恩说有,他也不想让王承恩拿过来看,那个奏章肯定是没有加标点符号的,才懒得看呢。

钟进卫直接问王承恩道:“王公公,您应该看过那个报告,我想请问下,一般来讲,私盐和官盐价格的比例是多少?”

“私盐和官盐价格之比约是一比二到一比四左右。品质相差大的比例就少一点,品质相差不大的,价格就相差大一些。”王承恩如实回答道。

“好,我再问您,全国的人口一年所需的食盐约需多少斤,官盐的销量是多少斤?”钟进卫继续问道。

这个问题不是很好回答,王承恩沉默了下,心里快速进行估算,然后答道:“大明一年所需食盐大概在十八亿斤上下,官盐销量基本是固定的五亿斤左右。”

也就是说,私盐一年大概的销量是十三亿斤,占了官盐销量的三倍左右。

钟进卫问明白了情况,就转身向崇祯皇帝道:“陛下,您应该可以看出来了,朝廷一年,要损失多少盐税。而这,就是因为官盐定价太高,给了私盐售卖空间的结果。”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