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宋王 (尹三问)



吕和卿笑道:“大兄放心,我已经明白了,这就去安排!”说完便转身离去了。

书房里,吕惠卿坐在椅子上,突然间露出一丝冷笑,六月间的汴京,骤然让人感觉到有一丝冷意!

次日是大朝会,紫宸殿里,皇帝赵顼端坐其上,下面是一众公卿大臣。

赵顼昨晚睡的并不好,眼圈略微有些发黑,毕竟林昭与苏轼两人的奏章内容,总是让人难以放心。

为此,他还紧急召见了王安石。对此王相公也表示震惊,当时并未相信,认为此事需要详细调查。同时认为,即便是存在这种现象,也只是个例而已。至于林昭的上奏,王安石很是不解,加之有得知钱塘县青苗法推行几乎为零的消息,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在他心中,青苗法的本质没有任何问题,只是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略微的瑕疵,是极少数的个例。至于林昭所言,在王安石看来完全是危言耸听。同时他很是不解,也有些恼怒,林昭的信念何时发生了变化,难道他要做苏辙第二吗?

当然了,事情没有一个定论之前,他暂时还不想多说什么!对于富阳县的案件,君臣之间保持着同样的默契,低调处理!

可是有人就是不给他们的面子,次日本来平常的朝会却变得暗流涌动,跌宕起伏!

先是有户部侍郎出现,弹劾两浙路青苗法推行中,钱塘县不为所动,县令林昭玩忽职守,懈怠朝廷法令,应该予以惩治!

这个情况出现的很意外,在堂堂大朝会之上弹劾一个县令,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不过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出面弹劾的是户部侍郎!

别看是侍郎,但是大宋朝有三司的存在,户部完全就是一个被架空的摆设,仅掌管全国各府州郡所进贡的土物,与元旦大朝会时陈列于庭及旌表门闾等杂事而已。完全就是个清水衙门,升迁无望。

这位侍郎本身就偏向新法,可是苦于一直没有机会向王相公表明心迹。今日在某种暗示之下,瞅见了这么一个绝好的机会。弹劾不卖力的人,同时强调青苗法的的良好效应,总是好的吧!至于林昭的过往的经历,以及官家和王安石的态度,他似乎都视而不见。

没想到话一出口。便有御史反驳道:“事实并非如此,杭州八县,因为推行青苗法,民生状况十分糟糕,唯独为推行的钱塘县,百姓依旧安居乐业!钱塘县令林昭何错之有?”

这位在御史台主要负责江南一代,故而说好很有分量!

如出一来。朝廷上瞬间就炸开了锅,几乎是一片哗然!

弹劾抑或者维护的是什么人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本身!保守派的官员们立即敏锐意识到一个事实,推行青苗法民不聊生,不推行反而安居乐业,如此来说,青苗法岂不是存在大问题?杭州这个例子,已经是很好的说明了。

于是乎朝堂之上。各种此起彼伏,钱塘县独特的现象立即被放大,成为朝堂上争论的热点。青苗法的争论本来已经压抑了许多,保守的旧党官员们一直没有抓到把柄,今日有了这等绝好的机会,怎么肯放过呢?于是乎新一轮的朝堂争辩就此开始。

皇帝赵顼顿时大皱眉头,宰相王安石也是一脸阴沉。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赵顼没想到朝廷的官员们这么快就开始寻由头说是了,当真是烦人。不过不经意间,赵顼便想到了林昭,到底怎么搞的。怎么能出个反面教材来了?心中隐约对林昭生出些许不满,王安石也有着相似的心情。

吕惠卿瞧见这一幕,心中充满了得意,嘴角一丝冷笑一闪而过。这才只是个开始而已,接下来,哼哼……

御史台可以风闻奏事,权限比较大的,故而言论就比较犀利了。尤其是在宋朝,朝堂环境相对比较宽松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随即又有御史爆出,杭州富阳县青苗法推行中出人命了,同时还爆出那耸人听闻的三十户担保的情况。随即官员百姓还不起的借款,上等户为此苦不堪言的情况都道出来,顿时再次使得朝堂哗然!

青苗法竟然逼死人了?一旦出了人命,这性质完全就变了!

什么为百姓谋福祉,把人都逼死了,还谈什么福祉?这不是闹笑话吗?一时间对于青苗法的指责与非议比比皆是。

皇帝赵顼的脸色有些不自然了,怎么会这样?苏轼不是秘密上奏的吗?怎么会弄的人尽皆知?这个苏子瞻,到底在搞什么?莫非是君前一套,背后又是一套?小动作还真是让人应接不暇啊!联想到苏轼与苏辙兄弟的作为,不经意间,赵顼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王安石的脸上顿时有些挂不住了,毕竟变法的事情是他在主持,除了这样的事情,他自然是该负责人的。没有人敢去指责皇帝有什么不对,所以青苗法有什么不是,自然都是他的错,一时间可以说是千夫所指。

一个小小的案件,顿时让王安石有些被动了!

赵顼本来有那么疑惑和动摇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力挺王安石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诸位,想必是富阳县令的问题,罔顾了朝廷法度,歪曲推行青苗法所致。”赵顼朗声道:“从其他各州县上报的情况来看,青苗法效果还是很好的,至于富阳县这等问题,定要严惩不贷,今日更是要杜绝此类情况的再次发生!”

官家亲自发话了,面子肯定是要给的,喧闹的场面才安静了不少!

王安石才出现道:“两浙路到底是个怎生情况,还需要调查,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还请各位稍安勿躁!”

“既然这事是因为林昭而起,朕想着还是让他自己说个明白吧!”赵顼很是无奈,心中又有些疑惑。

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赵抃和苏轼待的太久了,林昭的立场发生了变化?赵顼可不想自己的一片期望落空。至少该要林昭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也好应付先前的这些官员,同时也是给他自己一个交代!

若是青苗法没错,林昭如此一般拖延,不推行,那就是有意懈怠朝廷政令。如果他要是坚持没错,情况可能会比想象的更糟糕,岂非说明青苗法出错了?无论那种情况,林昭的处境都不会好。

总而言之,林昭在杭州的作为,造成了很不好的后果,让人十分被动!赵顼心中隐约有些不满,这次他必须要给出一个交代!

林昭在杭州待的太久了,隐约还有点“想念”呢!赵顼觉得,也许是时候该让林昭挪动挪动地方了!

第一九六章另眼相看

朝堂之上,青苗又起纷争,皇帝赵顼与宰相王安石很是恼怒!

王安石回到家中,气愤不已,万万没想到一向器重的林昭会如此这般。

钱塘县成为保守官员们用来攻讦青苗法的典型是一方面,还有便是林昭那封纵论青苗法的奏疏,更是让他不快!

王安石坚定地认为,青苗法是好的,纵然有些许瑕疵,也是下面的人执行过程中任意妄为所致。至于林昭所言,完全是危言耸听,至少这种质疑青苗法的态度,就让人很是恼火!林昭已经变了,王相公如是认为。

王雱见到父亲的模样,心中有数,知道父亲是为什么事情而恼怒。林昭的表现着实有些不像样子,不好好推行青苗法,反而是数落指责。在他看来,哪怕是青苗法真的有些许小问题,以林昭的身份也不该多说什么,至少是应该维护变法,而非是如此拆台。

离开汴京的这一年多里,林昭与王家的关系越发的远了,他已经不是当年江宁孟家那个书童了。听闻林昭在杭州备受赵抃与苏轼的厚待,这其中可能不是没有原因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兴许林昭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转变的。

不支持青苗法,就意味着与王家分道扬镳,林昭已经开始逐渐远去。王雱突然有些后悔,当初何必巴巴地为他们说和,如今看来,吕惠卿才是父亲真正的左膀右臂,忠诚的好帮手。而林昭,曾经是,现在已经不是了!

王雱突然心念一动,林昭的变化原因有很多,莫非也与此有关?他与吕惠卿之间的矛盾很深,很有可能是因为担心吕惠卿的报复。或许林昭是认定了自己父子会站在吕惠卿一边,为了自保才倒向旧党一边的。

他对自己和父亲就这么没信心吗?纵然是王安石器重吕惠卿,平日里也是在一起相处。但是在这件事上,林昭与吕惠卿之间,绝对是一碗水端平的。何以林昭会动了这样的心思呢?看来他是我自己父子没信心……

王雱骤然间觉得,为了调解他二人矛盾的付出全都白费了,原来人家根本就不领情。越是这样想,王雱这心里就越发的难受,对林昭的态度也越发的恼恨了。

一个不争的事实。林昭与王安石家的关系开始出现了裂痕!

皇帝赵顼的心情也不好,他有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感觉。就是因为林昭和蔡京,他特意提议将钱塘县和余杭县,乃至后来整个两浙路试行青苗法,对林昭可以说是寄予厚望,可是没想到他是这样回报自己的。

弄出如此大的反差。让人下不来台,虽说此事并非林昭直接导致,但是在他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弄出了很恶劣的影响。对此,赵顼难免有所不满!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