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迦太基的失落)



在忐忑不安中,赵朴咬着牙坚持着。

终于,迎来了前线连连告捷之声。

立时间,各种风声。各种不满声,各种争吵,各种牛鬼神蛇。纷纷偃旗息鼓,再也不敢兴风作浪,乖巧的好似乖宝宝一般!

赵朴才长长松了一口气。

只是这不代表万事大吉,还有很多麻烦事情。需要处理!

前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可是收复失地,歼灭金军残部,还需要时间时间;前线受伤阵亡的将士需要抚恤,这又是天文数字;派遣官员接收,治理失地,安抚百姓,派送救援物资,等等。

千头万绪。百废待兴!

大宋中兴,只是走出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漫长的征程!

…………

此时,张浚走入了万俟髙的府邸。

自从富平之战之后,张浚就被冷处理了,没有贬职,只是彻底的转到了文职,与武事隔缘了。实际上,这不是个别案列,很多的文臣都被挤出了军务,或是安排在冷衙门,或是在后勤部门,或是文书一类,前线领兵将领中,很少有文人的影子。

其实,也不能说没有文人。

只是很多文人,背叛了孔孟之道,彻底的投入了武事中。他们多是担任武职,再也没有文职;在平常宴会中,也很少出现他们的影子,免得引起皇上猜忌,文武勾结,没有那个皇帝感到放心。

这些文人,蜕变的很是厉害,彻底变成了武人。

看着前线激战,张浚心中痒痒的,多次想要请战,前往前线,结构都被皇上拒绝了。皇上总是说,文不干武,武不干文,文武相分,天下大治。这让张浚心中满是遗憾。

直到此时,北伐胜利已经成了定局!

“如今,北伐胜利在握,武人势力大肆扩张,我等文人无一丝立足之地!”喝着茶水,张浚说出了来意。

“打仗,自然需要武将。我等文人,不知兵,上了战场徒惹笑话而已!”万俟髙笑道,“皇上重视武人,而武人也不负所望,前线连连胜利。就连好似虎狼般的女真,都是连连败仗,几乎被灭了!”

“那又如何?武人势力若是不加抑制,必然再次上演武人之祸,藩镇割据,天下大乱不久矣!”张浚愤愤然道。

万俟髙笑道,“女真只被打残,尚未全灭,皇上岂会对武人下手。皇上多有倚重武人之处,我等还是忍了!”

“国有大祸,我等岂能视而不见!”张浚道。

“那张中书,觉得当如何?”万俟髙问道。

“消除武人之祸,当从敲打开始,接着剪除武人之权!太祖有杯酒释兵权,想来皇上也当杯酒释兵权!”张浚说道,“而我愿意做恶人!”

“那该如何?”

“王彦,身为中路军统帅,多有不检点之处。大名府城破,纵然将士烧杀抢掠,酿成屠城之祸,尸骨遍地,百姓十不存一,此禽兽行径,我等岂能不弹劾;王彦仓惶冒进,中了金兀术埋伏,致使五千骑兵覆没……”

接着张浚连连说着,武人的罪状。

看似胜利的北伐,其实败仗也不少;看似伟光正的收复失地,也出现了不少坏事。

有光必有影!

世人都是盯住了北伐的胜利,却是忽略了北伐中出现的问题。

张浚是文人,是文人中少有的知兵之人,他敏锐的发现了北伐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好是打击武将的手段,可能无法一举搬到前线的那些大将,却会在皇上心中留下一根刺!

“这个不好!”万俟髙翻看着折子,脸色有些铁青。

“你不懂皇上!”张浚道,“皇上,最重视事实。只要是真的,哪怕不好听,皇上也会重视。我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没有一丝编造,没有一丝虚假夸张之处,又有何不可!”

“真的要走到哪一步吗?”万俟髙问道。

“只能这样!”

张浚说道。

…………

次日,又是上朝时间。

坐在龙椅上,赵朴的心情前所未有的好。过去当皇帝时,多是靠着血脉,靠着姓氏,靠着皇上的权威,有些狐假虎威;而此刻当皇帝,却是靠着本事,靠着北伐胜利带来的威望。

此时宋朝,依旧是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可赵朴的权力却前所未有的扩大,做到了**或独裁。不在像过去那样,受着臣子的气,与臣子唇枪舌战,斗智斗勇!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太监的唱诺声响起。

“微臣有事要奏!”这时,张浚开口了,走出班列。

“不知所谓何事?”

“微臣弹劾,中路军副元帅王彦,纵然将士不法,洗劫大名府,隐瞒战败……”说着,张浚说了起来,详细的说着王彦的“八大罪状”。

赵朴听着,不觉皱起了眉头,树欲静而风不止。刚刚结束了外斗,没有想到内斗又开始了,果然是永无宁日。

“这是弹劾的折子!”

张浚呈上了弹劾折子。

赵朴接过折子,翻看了起来,折子上描述的内容,多是真实的,没有一丝偏颇,也没有一丝扩张,找不到一丝反驳的借口,有些与王彦的折子相互照应。

大名府,的确出现了屠城事件!

一些武将,的确有不法行径!

张浚的弹劾,很有道理,站在伦理道德的的角度,的确需要惩治一番。

只是站在战争的角度,却是很没有道理。战争,本身就是罪恶的,就是践踏伦理道德。战场上,讲究伦理道德,这是找死的料。以这些理由,惩治武将,会寒了武将的心;可是不惩治,却又难以服众。

“卿家,觉得当如何惩治?”赵朴说道。

“陛下,臣闻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我朝以仁治天下,如今王彦将军有过错,请有司议罪!”

张浚说道。

“那便让军法司,前去调查!”赵朴说道。

“不可!”张浚说道,“请刑部与军法司,协同治理!”

“没有证据,便没有发言权。王将军是一军统帅,不是囚犯,卿家莫要忘了!”赵朴说着,声音有些冷然,话题一转说道,“北方,刚刚平定,千头百絮,需要梳理。朕当前往开封,安定民心!”

第464章定都何方?

杭州距离北方北方太遥远了,不利于掌控幽云、河南、山东、河东等地。此时要将央机构,转移到北方,加速北方重建。不然快马传送,速度太慢,不利于消息传递,更是容易造成藩镇割据。

“陛下,请还都汴梁!”此时万俟髙说道。

“还都汴梁!?”赵朴立时有种雷住的感觉,“各位卿家,也要还都汴梁吗?”

“陛下,杭州地势偏南,暂时为都城尚可,却非久呆之地,请陛下还师汴梁!居天下之,掌控天下,如此方能保大宋万年平安!”一个大臣说道,主张还都汴梁。

“陛下,被北方久经战乱,早已经被打成来一片废墟。而汴梁地方宫殿,更是损坏严重呢,此刻还都汴梁,需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此不利于大宋安定,请陛下,暂时减缓迁都汴梁!”

另一个臣反对道。

“不可,迟行动不如早行动。虽然我朝夺回了幽云十州,只是前线局势依旧不稳。金军虎视眈眈,随时要寇边,入侵长城之内。此时危险至极,陛下需要还都汴梁,方能安定人心,有利于巩固边防。其二,西夏威胁西北,我朝不得不防!”

一个兵部的官员,站在军事上,站在战略的角度分析道。

“汴梁,居黄河之边,四周少山岭险要利于进攻,不利于防守。我朝若是还都汴梁,必然再次上演靖康之耻!与其还都汴梁,不如迁都洛阳!”赵鼎说道。

“天时不如地里,地利不如人和!只有我朝有强军在手,主动出击,将敌军灭杀于塞外,蛮夷岂会寇边!”史浩说道。

说着,大臣们争吵了起来,为了定都何处。而争吵起来。

在第二次北方前夕,各个大臣想着是,能不能打胜,若是打败之后,如何减缓损失。

而此刻,宋军大胜了,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长城之内,多是宋朝领土。只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定都何处。此时杭州,临时首都作用也消失了,必然要迁都,加强北方的控制。

只是何时迁都。定都在何方,争吵不一。

直到早朝结束了,也没有争吵出个所以然。

…………

下了早朝之后,赵朴一直在思考,该定都何方。

初步的设想,最佳的定都地点应当是幽州。

幽州就是后世的北京。

定都北京有利于加强国防,有天守国门的色彩。一旦辽东、蒙古等地出了变故。可以快速出击,秋风扫落般,将危险扼杀在萌芽。而北方的风霜,也有利磨练坚强的意志,不然在南方暖风,吃不得苦,离灭亡也不远了。

而在后世,日本侵华。外**立,就是因为老蒋定都南京,致使北方国防虚弱。即便是丢了东北,丢了外蒙,老蒋也感觉不到一丝危机感,才给了日本、苏联可趁之机,酿成大祸。

只是。此刻,还真的不能定都幽州。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