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们大平朝该如何解此困呢?”薛呈麟接着问道。
“无他法,唯利益均分。”吴世恭回答道,“麟儿你是否记得?前些日子你问朕,为何朝中要设这个垦荒商行?这商行不像商行,衙门不像衙门的,有些不伦不类。其实这垦荒商行就是用在这里的。”
“现如今,这垦荒商行主要是管各省之荒地,组织流民军屯垦荒。可是在将来,等各地官府建立,朝中政务理顺,各省之事务将逐渐归有司打理,不会再让垦荒商行插手分毫。那垦荒商行该办理何事务呢?就是与朝廷一起开疆拓土。”
“垦荒商行从民间募集银钱,再从民间招募护卫,加上垦荒商行内有着管理经验的人员,将与官军一起,攻略到境外。比如说:此次出征朝鲜,就是水师陆战队与垦荒商行同时出征。”
“这么一来,官军只管打仗,而打下的地盘就由垦荒商行来守御和管理。这即节省了兵力和军费,也动用民间之力一同开发新的疆土。等到攻下了朝鲜,垦荒商行只要向朝廷支付清军费,就可获取朝鲜一定时间的开发权。这样对朝中花销基本形不成什么压力,而且在以后,朝廷还能在垦荒商行的股金分配和朝鲜税收上得益。”
听到这里,薛呈麟就有了疑问:“父皇!万一官军战败,未获得朝鲜,那么投入金钱到垦荒商行的百姓不就血本无归了吗?而且他们又怎么知道垦荒商行收益多少呢?”
“麟儿!你真不错!这问题问得好。”吴世恭笑道,“要赚钱,尤其是赚大钱,不承担风险又怎么行呢?但你要记住:投入到垦荒商行的百姓,有许多会同样到达朝鲜,共同去经营朝鲜的产业,就算垦荒商行想玩什么幺蛾子,在人多眼杂之下,照样无所遁形。而朝廷的收益其实就有千千万万的百姓来监督,并不需要我们去关心。”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你永远记住:一个人无论是说什么话,还是做什么事,其实都不能证明他的内心想法。可是只要他拿出了自己的钱,那就铁板钉钉说出了他的想法。没有人肯把自己的家产白白浪费的。所以说,只要垦荒商行开发的股票卖得好,那就证明了此战赢面很大。如果股票滞销,那我们就要谨慎了,有时候那些可打可不打的仗,就情愿不打了。这样也能使那些好大喜功、费糜国库的仗不会发生,这也是朝廷宣战的一大参考。”
薛呈麟听的是津津有味,直到吴世恭全部说完,他才满意地说道:“原来是父皇深谋远虑,孩儿知晓了。不过父皇所说与几位先生所授的治国之法有所不同。”
吴世恭点点头,说道:“其实几位先生所教授的无大错。除了帝王权术与官员权术有所不同之外,麟儿你还要记住:对内,就要照着先生的话去做,以仁爱治国。可是对外,就是要铁血,就是要掠夺。内外一定要有别!”
接着,吴世恭转过头,对记录《起居注》的翰林说道:“穆先生!等会儿您把这段话整理一下,交由太子学习。”
“是!皇上!”那位翰林立刻起立躬身,答应了下来。
然后,吴世恭又对薛呈麟说道:“以后你有什么不懂的事,可以来随时问朕。等到哪一天你有自己的见解了,那就是你即位的时候到了。到了那个时候,朕与你的母后就可以放心游玩了。哈哈哈——!”
“是!父皇!”薛呈麟也是躬身行礼道。可接着,他又想到了一个问题,“父皇!境外疆域,路途遥远,如那里的掌管起了异心该怎么办呢?”
“既然是孤悬海外,所以咱们大平朝才需要强大的船队嘛!”吴世恭立刻回答道。
“哈哈哈——!”俩父子立刻是大笑了起来。
第九百二十九章清军的战役计划
穹源元年三月初二日,多尔衮带着二千亲军来到了镇远城,视察清军对镇远城的围困战战况。
在新年前后,多尔衮其实就决定调集大军,要彻底拔除宁远、镇远两城。对于满清来说,这两座坚城就是如鲠在喉,卡的辽东的满清是十分难过,咽又咽不下,吐又吐不出。
但是让多尔衮难过的是,他又不能在冬季开战。虽然在冬季,因为劳力充足、道路坚硬,本来就是一个打仗的季节。然而也是因为地面坚硬,就绝不能展开对宁远、镇远两城的战斗。
对于一心死守的坚城,清军并没有多少攻城的良策。换句话来说,天下也没有什么军队,有什么攻城的良策。比如说:当年的汝宁军在武昌城脚下就是一筹莫展的。
而在以往的战例中,清军攻坚城成功,无非也就是采用两种方法:内间献城和长期围困。清军是绝不肯用蚁附法攻城的,因为对于满清来说,八旗旗丁人数太少,他们绝对损失不起。所以说,冬季就没办法施展围困战,那坚硬的地面也太难开挖了。
不过一等到开春,多尔衮就毫不犹豫地下令集结大军,出兵围困住宁远、镇远两城。不过从这一出兵的季节也可以看出,多尔衮的决心下得很足,他已经准备牺牲满清的一年的生产,来换取攻陷这两城,以此来达到辽东和关外的统一。
不过让多尔衮庆幸的是,上次的入口之战收获简直是太大了些。缴获的物资是堆积如山。掠夺的人口也都成为了包衣奴隶能进行生产。如果再加上从蒙古部落和朝鲜索要一些牛羊粮草,清军绝对能支撑住两年的围困战。多尔衮就不信了:难道宁远、镇远两城能坚持得住两年时间吗?
而此时双方的兵力部署就是如此:
清军总兵力达到二十三万之众,以后还能从蒙古部落和朝鲜征召几万兵马。加上入关后缴获的大批盔甲军械,可以说是兵强马壮。
而在山海关,清军布置了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四万兵马和豪格率领的一万清军;主持镇远城围困战的有,索尼、鳌拜和谭泰率领的四万人马;而在宁远,有着多铎、阿济格所率领的四万五千兵马;多尔衮本人则率领着近十万清军主力,驻扎在锦州,随时应对任何突发战况。
而大平军方面:宁远城有着姚亮、傅胜率领的一个协七千三百多人。还有近四千辅兵和民壮协助守城;镇远城有着余继的狼啸镇一万三千兵马,还有三千多辅兵和民壮协助守城。
而在山海关的正面,有着薛永利统帅的六个镇的大平军主力。这九万兵马一字排开。阻挡住了清军主力出关南下。
在天津卫,有着水师陆战队二万兵马和垦荒商行护卫五千;在宣大一线,有着再次得到补充的飞马镇二万余骑。而在北京城和通州大营,有着吴世恭亲率的三万七千兵马。而这些兵马都是大平军的主力野战部队。
当然。除此之外。大平军还有近二十万的杂牌部队分驻在京城附近,另有近百万护庄队进行着军事训练。不过这些部队也只能做些守城和后勤运输等辅助事务,在野战上用处不大。
因此就可以看出,两军的兵力和实力可以说是势均力敌的。不过有一点要重点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充足财力物力支撑的大平朝,他们的优势也将会越来越大。
不过在此时,在山海关、宁远、镇远这两城一关之地,清军的战略优势就是相当明显了。因为清军支援山海关是相当方便的。而大平军却难以支援宁远、镇远两城。
为此,多尔衮就拟定了以下战役计划:
对宁远、镇远两城长期围困。以吸引住大平军主力前来救援。之后就在关外平坦的战场上,充分发挥清军骑兵大集团的威力,以此来歼灭大平军的有生力量,最好能歼灭大平军的援军。
如果大平军看穿了清军的计划,不来救援,那清军当然就会把宁远、镇远两城困死。不提这样做,对大平军士气的打击有多么的大。光说在辽东和关外得到了大一统,清军就能够在山海关以及长城沿线任意一处,集中清军主力,随意入关。
如此一来,千疮百孔的长城防线简直就变成了不设防,因为大平军绝对没有这么多的兵力沿着长城一字排开。等到屡屡受到威胁的大平朝坚持不住了,只能南撤退出北京城,那么清军就能顺理成章地占领燕云地区。而有了这个战略的制高点,清军以后无论是发动南征,还是南北割据,都处在一种有利的战略态势,已经是立于不败之地了。
如果大平军出兵救援,那么他们能选择的救援道路也只有两条:一是出居庸关,绕过山海关,从关外长途爬涉前来救援。
可是这么一来,劳师远征先不说,大平军将在关外先是受到沿途蒙古部落的骚扰,再是迎对清军的主力大军。而且在关外的大平军根本就没有后勤,粮道也得不到保证,说句到底的话,清军其实根本不需要与大平军决战,他们只要与大平军僵持,大平军最后也只能灰溜溜地撤退,更不用说撤退时被清军尾随追击了。
而另一条路就是强攻山海关。可是在山海关内,有着清军的五万重兵,更有着完备的防御体系和熟知周围地形的关宁铁骑。不说是固若金汤吧!大平军绝对做不到在短时间内攻克的。
还有一点就更为重要了。大平军也根本不知道,山海关内清军的总兵力究竟有多少?因为大平军是不可能派遣探子绕过山海关探察敌情的,就是绕了过去,也没办法把情报传递回来。
相似小说推荐
-
无敌坦克 (赫墨) 起点VIP2014-10-23 游戏生涯 陈墨觉得最近的小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为毛?因为他也穿了!进进出出的同时,还能搞点不...
-
三国秦皇 (半包白沙) 纵横VIP2014-10-22张角黄巾起义大胜建国,却一朝崩塌,命丧黄泉! 祖龙后裔辗转出山,赳赳老秦重整了山河。 一曲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