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便是关健的,钢。
灌钢法是一个进步,但无论是熟铁往生铁里灌,或生铁往熟铁里灌,有两个问题无法解决,当时宋九差一点惨叫就是这个原因。一是铁水不是很好的渗碳剂,二是地球重力,铁水熔化后会向下流,冷却后钢坯下部含碳量高,上部则含碳量低。要么反复灌,那么它的塑性会变得很差。因此往明朝去,又进一步改进,有泥封铁灌钢法,还有苏钢炒钢法。天竺还有印度坩埚炼钢法。
这三种方法宋九不知道,就是知道了弊病还是很多,其实知道了原理,也不是那么复杂。主要原理就是使铁含碳。有了高炉,便有了质量好的铸铁,没这个又不行。转炉炼钢在这时代是不切实际的,但有办法。有了质量好的铸铁,再建造一个大型渗碳窑,在窑内用熟铁棒与木炭交替叠装,一定要用木炭,不然中国的煤会含有大量的硫,碳渗透了,硫也渗透了,一旦含硫量超标,就是钢也是不合格的钢。然后起炉火保持四到七天高温反应渗透,出炉后锻打减厚,去除杂质,就是优秀的钢,至少比现在除真正百炼钢外任何钢都优秀。并且宋九最看重它的地方就是量产化,大型量产化。
随着工程进度加深,朝廷这时候也陷了下去,宋九要什么有什么,最多时几乎派来两千多力役参加。
其实宋九担心的硫,用了焦碳冶铁,比以前那种真正用煤冶铁炼钢含硫量最少减了一大半,除非用木炭,但木炭冶铁弊端更多,特别是温度根本跟不上去。
不断地出现问题,不断地浪费,也不断地修正。如果宋九不亲自坐镇,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麻烦。
天气越来越冷,因为这种水泥抗寒性差,凝固性慢,宋九让人在四周将石炭燃起,升起一堆篝火,强行将周围地区温度升高,最后随着高炉越来越高,又在周围砌了八个高台,高台上再度生起篝火,强行升高空气的温度。效果比较差,但提高五六度气温还是能实现的,对这种水泥有这五六度与没有又会是两样。
钱用得三司与内藏库官吏心惊胆战。
但高炉一天天成型,接着搭更密集的脚手架,砌砖头。一层层砌上去。因为水泥没有完全凝固,里面的木头泥土高台未拆,那将等高炉全部凝固了,慢慢地将它们弄出来。
人多力量大,一个月后,就在汴水起了一层融冰时,一个古怪的烟囱终于立在汴水河畔。
毛竹搭的脚手架还不敢拿,炉里面还要建造一些布置,四周的煤炭篝火同样也不敢停,但开始将里面的泥巴与木头往外吊运,高炉理论上是竣工了。
离京城不远,于是赵匡胤带着大臣过来观看。
不是宋九禀报的,实际要看最好还要过十几天,高炉出铁,然后再炼钢,冶出好铁,炼出好钢,再来看,不知道用了朝廷多少钱,但想来不会少,甚至他那个正店的钱也早用下去了,但看到成果,就会觉得这个钱用得值。
浩浩荡荡大队人马过来,宋九与诸官吏迎接。
大家抬头看着高炉,脑海里只有三字:高,好高!
第六十八章第一个上钩的鱼
实际宋朝有了一些高建筑,有几座高塔也达到了六十多米,传说中武则天在洛阳建明堂,高度达到三百尺。不知是真是假。但它不是塔,不是明堂,不是高楼,视觉上会让人感到更高。
有的官员看着它,心中百味杂陈,心想,真造出来了?
吕馀庆很担心地问:“宋九,它会不会安全?”
这个人站在下面都要抑着头才能看到顶部,又不是很大,吕馀庆十分担心它会随时倒下,但不能直接问,只能委婉地问出心中的疑问。
“吕相公,它绝对安全,最少能屹立百年之久,若有问题,我就是担心砖会开缝,那问题也不大,可以用石灰补上。牢固性不是在砖,其实没有砖,它也可以屹立不倒。用砖原因是封闭性。”
“没有砖也会没事?”
“吕相公,没有砖反而会更牢固,它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就这么一个大炉子,三十二道钢筋混凝土,若没其他原因,屹立五百年也可以实现。”对这个大家显然不懂,宋九也不想多谈,又说道:“要么技术上以后会陆续的发现一些小毛病,但臣想来纵然有毛病,也不会太大,以后可以陆续地改进。”
这是事实。
能改动的也只是一些小地方,估计在三四百年内,再无他人敢对这种冶铁炼钢提出大的变动。除非是奇迹降临,再来一个学问更好的穿越者。但宋九说这话还是有用意的,有了这话,只要宋朝需要钢铁,他就会很安全。
赵普问道:“它一天能冶多少铁?”
宋九心中计算了一下,答道:“因为技术限制,大约能生产五六千斤吧,不会超过一万斤。它还有一个缺陷,一旦开炉,最好不能长时间熄炉。”
宋九说的还是实际话,精确计算那是不可能,只能大约计算,高炉也不算小,但这还是落后科技情况下的产物,做不到蒸汽机鼓风,做不到封闭式炉顶,做不到烧结原料添加熔剂,甚至本身技术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还有中国的铁矿多是贫铁矿,非是富铁矿,日产量大约会在三吨,顶多在四吨,再多怕是不行。
但说完后,他不由摇头笑了起来。
其他人一起苦笑。
宋九说的不错,这么大高炉,不知道朝廷花了多少钱帛下去,人力没有计成本了,若计更高。它的产量是可怜,后世高炉日产量几百吨上千吨的都有,这点产量算什么?
但是整个宋朝课铁量也不过两百万斤,若保持它不能熄炉,那么最少要将整个宋朝七成铁矿石运来冶炼。想到这里,宋九忍不住弯下腰,失态大笑起来。
这会让宋朝君臣很头痛的,第一个是如何运,第二个那些小炉子怎么办,真正的动发一牵千钧。
“为什么不能熄火?”赵普问。
“真熄火也没事,但因为每次开炉都要预热,会增加许多成本,而且经常性熄灭,冷热不均,对炉体也有伤害,想要安全,必须保持低温空烧,特别是那个焦炉,虽不及高炉高大,它一旦开工,更不能熄火,否则炉体会真正因为冷热不均产生开裂,从而炉体暴废。而且因为受热易膨胀,它需要护炉,寿命也只有二十年左右。高炉也是如此,不会倒塌,但使用久了,会因受热膨胀扭曲,最终不能使用。但有了大量钢材,技术以后会更成熟,相比于节约的成本,与大量优质钢铁,这个建造成本十分低廉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薛居正道:“宋九,为何你不早说。”
这个麻烦大了,得立即运来大量铁矿石,不然急运,那可能满足高炉的需要?
“薛相公,有火药,还怕得不到铁矿石。我教了他们许久,该大量制造火药了。宋朝钢铁飞跃会从此而起。”宋九说得正气凛然。
实际这三样事物出现,意义非同小可。只是重视的人不知道究竟,知道的宋九根本就不往那方面想,只想着一旦开工,自己以后可以得到许多勉强合格的钢材。
“小子,那你也要早说啊,”李崇矩大喝道,几个宰相还好一点,你小子不是坑我吗?
“李司使,你看我忙得,那有心思想那么多?”
真不能怪宋九,确实忙,这半年来都忙得团团转。君臣一行看了后匆匆回去。要做的事很多,先是大肆制造火药,不但调回去一些学习过的官吏工匠,还将宋九二十一学正在研究玻璃的学子调到火药作。
别弄玻璃了,国家的事要紧。
人手紧啊,不仅要制造火药,还要到各矿上做指导,就这四十几个人懂,其他的人都不懂,万一出事了怎么办?
然后将配额制度改进,大多数坑矿收回,主要就是铁矿与石炭矿,由官府经营,再调派罪犯做矿工。恢复到唐朝的制度,这肯定是不行的,第一个会不人道,第二个官员一插手,贪污受贿的事必然屡屡发生。制度还要改,但时间紧迫,不得不将换回这种落后的制度。
其次是立即将大批石炭与铁矿向新钢监调动。
从东府到三司,忙得鸡飞蛋打。
宋九也在忙碌,实际它的产量很可怜,年产不到千吨,尽管这几乎是宋朝八九成上的课铁产量。但数量确实小得可怜,一艘大江船就将一年产铁全部装走。
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炼焦到冶铁再到炼钢,这是一条龙式的生产,必须有许多配套的设施,还是离不开宋九指导。
然而来观看的游客也增加了。
高啊,一起过来看稀奇,并且离京城也不远,若是起早一点,走过来看一看,回家天还未黑,正好是慢腾腾一天路程。于是许多人过来看热闹。有聪明人就想到一件事。
宋九那些房屋看起来很古怪,许多人认为它造不起来,难度大,还有就是玻璃。玻璃似乎正在研发,现在这个特大号烟囱造出来,那些房子还会成问题?
房屋不成问题,那个河洲就会有无限商机。而且赌约内容知道的人不多,知道的也不敢乱说,不知道背后还有一个四百万。这就让人会胡思乱想。
但第一条上钩的鱼出忽宋九意料之外,不是常与他厮混的那群二世祖,而是从未打过交道的三个衙内。
相似小说推荐
-
炼金大中华 (每音十流术) 起点VIP2014-08-15 杨光,屡次被人陷害,终于得天垂青,得到一个镜像空间的异能。 从此,杨光踏上了掌控者之路。...
-
三国战神之吕布 (漂流岁月) 一个普通的少年,意外穿越到三国。且看他如何斗名将,泡美眉,玩转三国,成就一代战神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