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草草用火药开出许多山石,与冻土砌成简易的城防。等于春暖花开之时,将在这里修葺一座雄关,紫荆关。扩充宋辽原繁峙边境的瓶形寨,修建平型关。它太有名气了,就是在这时候。这里也很重要,是通向灵邱的咽候所在。
加固灵邱县城,灵邱县与飞狐关各要道上修建浮图峪,石门峡关。再于常山设倒马关,形成倚托之势。
它们的后方就是河东繁峙与河北定州,不算是飞地。并且这里是山区,易守难攻,只要数座雄关拨地而起,不用多少驻兵,就可以将它们扼守住。但这个弧地打通后。河北与河东将后在前线就形成一个整体,并且居高临下,对辽国山前山后随时能发起进攻。因此田重进撤,潘美却派兵挺进,打败了就不说谁错谁对了。这一带地理位置太重要了。
杨业三人率领四万军队,实际不仅是打通飞狐关路,主要就是占领,增加河北防御力度。
四万兵马匆匆地搭建临时几个关卡,宋九带着兵马撤回,不用在朔州再呆下去了。各回各的堡砦准备防御辽国的反扑,又从繁峙未来的平型关路增援三万兵马。
然后与张齐贤看着辽国的动向。
萧燕燕得到消息后,暴跳如雷,韩德让劝都劝不住,不顾冰天雪地,就要带领大军南下。然刚动身,便传来宋朝绝户的消息。城也烧了,百姓也掳走了,就是想追,在这个恶劣的天气里也来不及了。
如果想报复,什么时候都能南下报复。
反而失去分寸,辽东不能平定,南下还因三军疲惫,易被宋军所趁,那么再加上燕云一半成了荒无人烟地带,辽国可能会马上崩裂。萧燕燕这才冷静下来,将怒火发泄到女真人身上。
辽国带着悲愤之气,即便石普也不行了,虽然凶悍的女真人表现很出色,屡屡重创辽军,但在辽国凶猛反击下,节节败退。东京还没有占领,就撤向了沈州。再多沈州不断地激烈战斗,又败向了银州,辽国派兵马插到银州狙击。乌玄明不得不于银州进行了一场大会战。
一战大败,死伤达到两万余人,然而辽国损失更重,乌玄明狼狈地逃向黄龙府。辽国又从金山派出军队,在黄龙府拦戴。乌玄明再败,燕颇此役也被击毙。
乌玄明再逃向兀惹城。
萧燕燕亲自率领大军,扑向兀惹城。又是数番血战,在辽国不计成本的攻击下,乌玄明不能敌,又逃向混同江下游地区。耶律休哥怒愤之下,一路穷追不舍。乌玄明被逼无奈,随石普逃上了海船,正好春天来临,顺着风从海路逃向宋朝。孙全照那边也很惨,幸好逃得快,否则在杀红了眼的辽军追击下,他们连船都来不及登上去。侥幸及时地逃出生天。
渤海国灭亡。
然而因为辽国这一战十分凶残,导致女真各部在后面数年内时常叛乱,进一步削弱着辽国的实力。
不过辽东从自不再形成致命性的危害。
但自此以后,辽国再也不是以前的辽国。
因此赵匡义接频频传来的捷报,又接到辽国主力军队扑向辽东深处,数战损失惨重的消息,又改变主意,派人用快脚递询问宋九,这是一个大好良机啊。能否将燕云收回来?
实际赵匡义心中颇是后悔,若是计划改一改多好啊,那么至少幽州与蓟州就拿下来了。现在幽州烧成一片残垣断壁,天气又冷,非是重修城砦的好时机,就不易占领了。
宋九也在与李继隆推算,若是当初占领幽州会发生什么?
两人一致同意一个观点,将幽州催毁,辽军正好在辽东,来不及返回。但想占领幽州城就是两样了,幽州是辽国第一繁荣城市,最大的经济中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粮食基地,商业基地。那么萧燕燕就必然不顾一切,搬兵回来。那时候飞狐关还没有拿下,河东兵力不能及时援救,很可能会守住,很可能在城中百姓呼应下,里应外合,那么宋军可能就会惨败了。
然而两人也有分岐。
那就是宋九一直将李继隆压住,不让他出兵云州。如果再败耶律斜轸,整个辽国危机就更重了。那么这场南来风刮得才有意义。
宋九问了李继隆两个问题,也是在回复赵匡义奏折上说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国库与内库还剩下多少钱帛?若无这次幽州收获,朝廷还有没有赏赐抚恤的经费?
打空了。
第二个四川那边提前进入共产主义,均贫富如何解决?
第四百六十九章均贫富(下)
李继隆看着茫茫群山崇岭。
春天到来了,虽然代北春天来得有些晚,然而空气里夹杂着东方的潮意,大地也渐渐复苏,江河融化,凛水潺潺,又有一层若无若有的碧意笼上原野,铺向天涯。
李继隆眼中闪过不甘。
某些方面他还是同意宋九的办法,也就是浅攻,利用边境优势,能攻则攻,不能攻则迅速返回。能胜,但败的可能性很小。实际这次计划还是浅攻战术,但是最激进的浅攻战术。一战即退。
用以来消耗敌人的财力物力。
有用了,将敌人近十座雄城一一催毁,山后与山前一半百姓掳到宋朝,但这种战术见效慢,而且伤人又伤己。若非这场风,相信辽国那么虽痛,宋朝也不会好受。
因此他有一个想法,春天来了,利于宋军作战,前方又得到准确的情报,辽国陷在辽东深处那个什么混同江而不拨,那么就可以派出一支骑兵,直奔成为废墟的幽州。然后过燕山,直抵辽国中京!上京的啥太远,变数大,就不提了,可是中京却是可以的。那意义会更大。
而且宋军蹑其后,辽军必分心,说不定还能救这个渤海国。
可是……
钱没了好办,大家挤一挤吧,最少比汉武大帝那种穷兵黜武式的用兵要好上一份。这一点打过后,退回来防御,用费便会减少,而且不久夏税就上来了。
可是这两个人在四川均贫富……没办法再战下去。
他恨恨道:“国贼!”
宋九亦骂道:“当诛。”
这件事他略略记得一些,史上赵匡义正借助辽国休生养息之即,决定集全国之力,一举将李继迁之乱镇压。但王小波李顺来了。结果他们不久都与他们所杀的那些土豪劣绅相会于九泉。李继迁却坐在西北开怀地大笑。这一折腾,赵匡义见到国家困难,不能为战而不要百姓吧,赵匡义只好向萧燕燕请和,萧燕燕自然不同意。不同意河北河东要驻兵防御,四川乱要镇压,那么李继迁便真乐了。
现在继续来。
正当朝廷用兵辽国时,两个家伙同样造反了。
若没有这场叛乱,是不是可以多做很多事?
……
宋九的想法这时略有些偏激。
但大多数人所说的王李二人造反原因也不对。
王小波是茶商,宋朝禁榷私茶。那么就要造反。他是中小茶商啊,走投无路了,不造反怎的?首先说这话实际连榷茶都不懂,所谓榷茶是指官府垄断茶叶贸易,从茶山将茶叶买来,然后通过各种形式。包括买扑形式给各个茶商,销售到各地。朝廷所干的是后来中国电信移动的工作,茶商利益会受损,但变通一点,还是能以各种形式参与进去的,甚至因为漏洞太多,一度逼得宋朝最后又实施了通商法。真正受害的非是王小波。而是消费者。还有就是盐,如唐初一斗盐只有十几文钱,宋朝变成一斤就达到几十文钱。
难道因为国家企业垄断,就要造反吗?那个,哈哈……
再者,去年西川干旱,天灾在古代颇让人头痛,毕竟就那么一点生产力,然而平心而论,宋朝对赈灾应当做得很好了。如果因为灾害。就要造反吗?那中国那么大,那一年没灾害,一有灾害就造反,还了得!
两者都是扯蛋的理由。
造反有理,包括王小波自己都没有造反的理!
不过这次造反有理。有理不是王小波本人,而是巴蜀百姓。
第一个就是对宋朝的怨气,当年王全斌入蜀干的那些事儿太不地道,至今巴蜀百姓怨怼并没有减弱。
到了秋后算账的时间。
第二个便是这个齐人。
不要说宋朝做得不好,即便宋徽宗宋高宗那样的人主,对内治也没有真正忽视过。
更不要说赵匡义。
祖宗家法,宗最少占据六成以上,而祖只有四成。
虽然因为心虚,赵匡义修了许多寺观庙塔,虽然因为时代的局限性,赵匡义还有许多方面没有做好,虽然他不懂军事,却草率地两次北伐失利,虽然他无耻地登上帝位,不过论内治,即便宋九也不能挑剔。
但四川……那是一个黑暗的地方,一个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宋朝其他地区在实施齐人,不管真假,在断案时赵匡义主动偏向弱势群体,科举渐渐也偏向寒门子弟,时常宽免贫困百姓税务,佃农不交纳赋税,不管能不能落实,但确实做了,可四川,却得不到这些政策的优惠。
那要从唐朝的部曲制度说起。
不能将部曲制同奴隶制相提并论,它比奴隶制度要宽松一点,但肯定比宋朝发起的主佃制又要苛刻一些。不过它十分模糊,东家好一点,甚至待部曲比主户待佃户更好,如同家丁家将,如果紧一点,那比奴隶制更森严。
相似小说推荐
-
炼金大中华 (每音十流术) 起点VIP2014-08-15 杨光,屡次被人陷害,终于得天垂青,得到一个镜像空间的异能。 从此,杨光踏上了掌控者之路。...
-
三国战神之吕布 (漂流岁月) 一个普通的少年,意外穿越到三国。且看他如何斗名将,泡美眉,玩转三国,成就一代战神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