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一品富贵 (午后方晴)



“见过伯爵。”

“不用多礼,你可听说过京城东水门外的反季蔬菜。”

“小的听说了。”

“那就是我种的,我来教你种寒瓜。”

到了这里,是真正的农村,百姓朴实,宋九一是官员,二是伯爵,三是那个贵菜的主人,郭四十分相信。这样种肯定不行的,宋九教他开畦,挖出畦沟,不然疏不了水。

然后将瓜苗移载出来,放入小苗田内,小苗田内必须用充足的农家肥壮苗。再于大田里开挖,沟里施肥,瓜苗长大后移载于此沟上。同时要学会打茬,人工授花粉,编织小帽子罩在瓜纽上。当然还要捉虫,等等。

郭四听后说了一句:“宋伯爵,小的一没有钱二没有空啊。”

敢情赵匡胤派人取来种籽后,听从了宋九建议,发给一些盐碱地上的百姓,让他们种,自生自灭。于是老百姓就种,往沙地上一撒,不施肥不浇水,真的任它自生自灭……

宋九说:“这样吧,我明天派人送十贯钱给你,你请人来帮忙,若自家农家肥不足,用钱买一些。”

说完与韩庆雄骑马回去。

这样种法产量肯定很低,想推广起来也会更慢。不过指导了一家,看到效果,以后会纷纷有人模仿,推广起来就会快一点,至少夏天有了一样解署的水果。

然而这样还是不行,要么今年冬天索性来一个大棚西瓜?

……

不管潘惟德兄弟这个钱是如何来的,有了这个钱注入,其他衙内纷纷掏出腰包。

曲院官员很上路子,只征了一千贯买扑钱。实际买扑在宋朝酒榷中占的比例还不是很大,只有百分之十几,主要还是官榷。但这种价格比大白菜价更践,逼得宋九到了曲院,主动签订一项约定,以二十万斤为比例,每二十万斤买一千贯钱扑,若是二百万斤就会买一万贯钱扑。二百万斤非是不可能的,宋朝每年产酒量十分惊人。似乎仅是榷酒,曾经在王安石变法中就占据了一千多万缗钱收入。若包括官吏贪污,实际数字会是两千多万贯。一斤优劣平均榷到五文钱。一户人家一年用酒也达到了三百斤。

别的人家不说,仅是去年宋九一户就吃掉一千多斤酒,一个个当啤酒喝,当饮料喝,用量能不多吗?实际若是打出名声,几年后产量说不定还远远超过了两百万斤。

这个必须现在说清楚,不然到时候不加扑,别人认为不公平。一追加钱,各衙内又不会愿意,反而不美。

他的用意曲院官员没有弄懂,看到宋九主动承诺加扑钱,一个个哭笑不得。

但宋九没有多说,现在多少斤,对于衙内们来说。也是一个很模糊的数字,而且它还会是一种贵酒,不在乎这一斤五文扑钱。办完了这件事,宋九又让人将诸衙内喊来,有的人还没有得到消息,与去年一样。宋九暂时替他们垫付。不是太多钱,不久后就会还的。宋九只说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核心地方,也就是蒸馏的地方必须保留,不能让衙内们乱动。就在宋九让出的二十亩地上。第二件事就是再三叮嘱,买地可以。协商,那贵一点,也就是几十亩的地,不得仗势欺人,再过几个月三样事物全部开张了,这当口上不能闹出什么风波。

然后交给了诸衙内,包括他们挖酒匠,建作坊,如何规范。

作坊想建好,最少还有三两个月,码头却竣工了,赵匡胤亲自率领群臣来观礼。

与虹桥不同,那仅是为了新年快乐,赵匡胤才带着大臣们来看一看,看后就走了。码头却是很重要的。宋九说巴蜀会有赋税自汴水运到京城,何止。随着湖南渐安,包括湖南、江汉,这些赋税也要从这条生命线运到京城。

淮南也渐渐安定,宋九在潭州说了围田,也提到江东圩,这个江东面积很大,包括鄂州以东,鄱阳湖部分地区,以及往东的沿东地区,一直到南唐的润州,也包括南唐对面的江北地区。

汛期与吴越不同,吴越离海近,汛期主要在秋天,台风多引起的山洪爆发,于是形成水灾。江东地区离海略有些远,可是河流诸多,因此多是在梅雨过后就开始有汛期。

而圩埂又是生生将各个沼泽与湖荡子圈起来,使湖泊变成良田,汛期一来,那是真正的河下田。不仅需要大量人力,到汛期时还要派人手抗汛保圩,以现在淮南路的情况修江东圩,显然也不现实。

然而淮南毕竟水系发达,气候温暖,收成远远高过北方。一旦安定,赋税比例就会立即增加。

再有吴越与南唐的贡赋。

宋九前年说汴水还不及五丈河,可今年不同了,秋后江汉湖南无变,汴水会远远凌驾于五丈河之上。不提南方作物高产,就是幅射的面积与人口也远远不能比拟。

这由不得赵匡胤不慎重。

赵匡胤率领大臣到来,锣鼓喧天,张灯结彩,大放鞭炮,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吕端与韩重赟也会做面子工程,将城中的船只强行撵出来。还会有船进城卸货,不过禁管会越来越严,直到城中无船为止。

暂时还没有相关的禁令。

不过吕端派衙役撵,船主那敢违背?然后好奇地站在船头上,看着君臣。

还有一系列的仪式,包括傩礼,远比虹桥竣工时隆重多了。实际赵匡胤心中也有打算,他也在看,就象虹桥一样,若是平安无事,执行一段时间后,会陆续用虹桥代替汴水上的平桥。码头也是如此,若是卸货速度快,节约人力,于蔡水、金水河、五太河上也设置类似的码头,甚至在一些重要州城,同样可以设置各个小型码头,减少全国百姓的力役。

河洲只是一个试点。

但这个想法他未说,一系列仪式结束,开始卸货。原来河中卸货赵匡胤是看到了,显然这次进步更大,卸货速度也更快。随着一辆辆车子将货物通过水泥路运向城中各地。

暂时夏税未上来,仓库虽然建造了,还没有派上用场。不过这是为了未来准备的,不会有人弹劾浪费。

看了一会,赵匡胤向韩重赟问道:“韩卿,宋九呢?”

“他前天来带着学子挨个检查一遍,随后将事务一起交给老臣,似乎与学子说什么要快点将教材编出来。”

赵匡胤知道教材是什么,他又看了看东边,东边就是游乐场,只要不出人命,赵匡胤也不会管的,这是当初说好的,但有许多奇奇怪的器械,有的还十分高大,不知道用来做什么的,他想了想说道:“我们去学舍。”

教材让他十分不放心!

第一百六十二章提亲(下)

刘温叟连忙说道:“陛下不可,上次你只是便装去苦井巷,已让百姓产生慌乱,若是现在去,群臣皆在,还有御驾,侍卫,必会给苦井巷百姓带来无穷的困扰。”

以现在的阵势根本就不能去。

刘温叟说得的实情,赵匡胤对一名侍卫说道:“你去苦井巷将宋九喊来,顺便让他将那几本教材书带来。”

“喏。”侍卫下去,都是乘马的,速度很快,宋九带来,此时赵匡胤不是在码头上,而是站在未来的客栈,看着这一幢古怪的建筑造型。

宋九见驾。

赵匡胤问道:“你在编写教材?”

“是,陛下。”

“为何今天不来观礼?”

“有韩将军在,臣这段时间事务多,码头,正店,游乐场,客栈,煤作坊,这中间需要种种技术研发。包括琉璃与蒸馏酒从试验室变成大型量产的研发。学子挪下的课要补上,教材,朝廷研发新车轮子,微臣偶尔还要去钢监。分心太多,微臣脑子有些转不过来,码头虽好了,事情还不少,只能先将一些能解决的迅速解决,例如教材。这样事务少了,微臣才能承受得起,所以未来观礼。”宋九说的是实话,不过主要还是为了尽快提亲,那个黄道吉日的啥,只是为拖找借口。

“去巴蜀拖累了你。”

“陛下,不敢,微臣侥幸去巴蜀做了一些实事,也值。就是这一拖,这两三个月内都不会消停。学子毕业时间也要往后拖延了。”

“你能这样想很好。教材呢?”

宋九从马背上拿来一大叠教材,因为是毛笔字,很厚,一共六本,每本都有一千多页,不过印刷后字迹要变得小一点,会压缩到三四百页。主要是学子编著的,宋九整理修改。再由朱三等五个先生做了文字润色。差不多要结束了。

赵匡胤打开看,图文并茂,他看的是启蒙版物格学,宋九为了让更多人读懂,虽让朱三燕张五人润色文字,但还是再三说了,别要什么四六体。最好半文半白,这样大家才能看得懂。

这次非是宋九那些大纲式的讲义,讲得十分详细,还有标点符号与图样说明,连赵匡胤也看懂了大部分。但这正是他担心的地方,隐晦地说道:“宋九。它刊印成书,易流传到国外。”

“陛下,无妨,它仅是启蒙版与一年级的教材,包括二年级的教材。皆是很浅显的学问。到三年级微臣会注意了,看情况向陛下汇报。但想真正学到物格学问。能达到微臣这种水平,最少是五年以上的时间。”

“你学了几年?”

“陛下,微臣学的时间也不长,一两年,不过微臣一直在进步。”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