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都纷纷不在,典故也就烟消云散。在这个严寒的冬天,结冰难行的陈仓道上,一队秦军正护送着几辆牛车在努力的前行。
从相对温暖的汉中,到越发冷凛的关中,这支小分队以坚韧的毅力在一点点的挪动着,仅仅十余天功夫,出发时健壮的拉车黄牛身形暴瘦,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这也怪不得它,任谁拉着一车铁石在山道上翻越,也不会感到轻松。
在队伍中间,秦国大兵造司马印冒着风雪骑马而行,瘦削的个子、挺拔的身躯,若不是晒得黝黑的脸庞,那就是一个十足的令女子心仪着迷的人物。
沮水新建兵造分部的前期测量和初探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已经基本完成,司马印在闻知了李原回到咸阳的消息后,决定带着一车的铁石前往关中,看李原亲自看一看铁石矿的成色。
自从奉命担任秦国兵造的负责人后,司马印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这项前期工业技术革新上面。从一个军事官员,转变为一个技术官员,这其中不是没有痛苦,不是没有不甘,但司马印都挺过来了。
大秦的兵造系统在秦末动荡中,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匠师、匠工的流失是最为关健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裹胁到了关东的邯郸、西平还有汉中一带,就算项羽和刘邦不重视兵造,他们手底下的谋士也不乏有见地的人,李原能够收拢的是那些心向大秦的匠人,至于看不清时局走向、或者老家在关东的匠人,那只能够让他们自生自灭去了。
国力决定一切。
随着秦国势力的一点点复苏和强大,兵造得到的支持也越来越大,青铜矿的开采技术炉火纯青,让一众匠师感到了荣耀。
然而,这在这时,从关中的邯郸、西平一带传来匠师郭纵等人冶炼出了铁器的消息,这又让秦国兵造的匠师们发急起来。
以秦国兵造的规模,在冶铁工艺上面,却落后于关东的邯郸、西平等几个地方,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事实上,若不是关东一带战乱频频,大量装备铁制兵器投入不够,秦军就极有可能要持着落后的青铜武器与持有铁制刀剑的诸侯军作战。
是匠师不给力?
还是其它的原因所致。
间或两者都有。
感受到压力的司马大造一边整肃兵造内部,重新修订奖勤罚懒的措施,恢复秦国之前将匠工的名字刻录在打制的兵器上的做法,并将其推广到了其它物器之上。
同时,司马印和莫平大匠师用大半年的时间,一心一意踏遍关中的山山水水,试图找到一处适宜开采的铁矿,可惜,关中本来就属于贫铁矿地带,加上这个时代落后的采矿技术,司马印他们一直没有什么收获,一直到秦、汉之间和谈协议签订之后,秦军顺利进入到汉中的西部一带。
“沮水有黑石从山间滚落,其状如石,砸之不碎。”司马印在得悉了这一传闻之后,抱着最后的一点希望,翻过陈仓道进入汉中,这个时候的汉中西部,是羌人、秦人杂居的地方,民风膘悍,稍有冲突,姓烈的羌人就有可能报复杀人。
司马印冒险进入,着实需要很大的勇气,随同他一并南行的,除了兵造的大匠师莫平还有一众被挑选出来的匠师外,还有来自河内司马家族的族人。
司马家族延续几百年,到了司马印这一代,主要出现了两个有影响的人物,一个是殷王司马卯,曾经是张耳手下的一员大将,在转而投奔了霸王项羽之后,得到重用被封为殷王,封地在河内郡的朝歌。另一个就是秦国的大匠造司马印。相比历史上留下声名的司马卯,司马印的存在对于司马家族来说,更象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作为一个有名望有理想的大家族,人才的投资很是关健,在反秦一方有人支撑着,在强秦一方若是没有人,那岂不是很危险,本着这一思路,司马印迅速的被家族所重视,并且家族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从河内郡搬迁到了关中居住。
有了家族的背后支持,司马印的干劲十足,这次在沮水发现了优秀的露天铁矿石,意味着秦国兵造在冶铁技术上最大的原材料瓶项被挪走,所以,这次咸阳之行,对于司马印来说,至关重要。
只要能够持续不断的投入,司马印有信心能够抢在邯郸、西平之前,成大批量的打制出一批能够装备军队的铁制刀戟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复兴中的秦国,开始在农业、商业和兵器制造业等多个层面展现了超越对手的苗头,相比还停留在打打杀杀阶段的项羽、刘邦,李原已经领先一步。
(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一章 铁器时代
郑国渠畔。
李原与司马印在长久的分开之后,又一次重逢。
随着秦国版图的扩张,李原地位的节节升高,曾经的三川郡郡尉、都尉已经成为各自记忆中的一段回忆。
人生的际遇就是如此。
一旦错过,就无法找回。
司马印是聪明人,与李原的见面机会现在越来越少,他当然不会喋喋不休的去诉说以往一起同甘共苦的经历,而事实上,李原与司马印的交集更多的和已经致仕的原郡守杨熊联系在一起,这其中,有开始时的不信任,也有最终的彼此谅解。
幸好司马印还有机会,如果他能够在兵造这个职位上做出成绩,还有可能再次赢得李原的信任。
眼下,机会终于来了。
“司马大造,这车上是什么物器,要从汉中一路转运而来?”李原一皱眉,看了看司马印身畔的沉重牛车,问道。
难得的一个假期被打扰,李原心里不禁怪怪的。司马印是知道分寸的人,没有重要的消息他不会连这点时间都等不及,从咸阳一路追到郑国渠畔来。
“李侯,铁石,铁石有眉目了,你来看,这铁石的成色如何?”压抑了许久,司马印实在难抑激动心情,一下掀开布幔大声道。
骄傲与自豪。
写在司马印的脸上。
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努力,而且还有兵造许许多多匠师的共同努力,这些匠师在历史上许多连名字也没有留下,然而,正是他们在一次次的锤打中创造着历史。
“铁石矿藏,这是在哪里发现的?”李原的眼睛一下被整车的漆黑铁石所吸引,这是一种纯粹的不能再纯粹的自然力量造就的东西。
“禀李侯,是在沮水流域发现的。根据前期的勘探,这一处的铁石藏量极大,整个山头都是,品质也是优等的,现在的开采难度主要是道路不通畅,另外,就是汉中一带距离咸阳有点遥远,愿意去的人太少了。”司马印正色道。
“沮水。确实遥远了点,这样吧,兵造一块的事务继续请大兵造负责起来,准备整体向汉中迁移。待遇方面朝廷会有更优厚的措施出来的,至于交通和安全问题,等回咸阳后,本侯会立即召集官员商议此事。在保密方面,希望大兵造谨守秘密,切勿让他人刺探到了消息。”李原沉吟道。
沮县发现露天铁矿。
这让李原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寻遍了关中的山山水水之后,他对寻找到适合开采的富铁矿已经基本不抱希望,想不到司马印等人的坚持,最终换来了秦国等待已久的一次腾飞机会。
铁矿意味着什么?其他人可能还不清楚,而李原却是一清二楚。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
这不仅仅是冶炼技术上的一次飞跃,更是跨越时代的一次革新,铁制兵器比青铜兵器更加的坚韧耐用,随着未来冶铁工艺上的创新,铁具不仅在战场上发挥着作用,在农业、建筑、商业等多个领域都将被广泛运用。
一直以来,李原都在寻找着为什么强大的秦国有着纯熟的青铜冶炼技术,却在冶铁方面落后于关东工匠的原因,最后的结论是两个。
其一是骄傲自满,由于冶铁技术上木炭燃点问题,打制出来的铁剑脆易折,相比渗合了韧姓金属的青铜剑来说,耐久力上要差了一些,这使得对青铜的迷恋的大秦工匠们不思进取,不去创新,甚至于看不起郭纵等人寻求冶铁技术突破的方法,只朝着青铜器这一条道上走到黑,关于这一点,李原之前曾和莫石大匠师提到过。
其二是客观因素,三秦大地贫铁矿,却富铜矿,这种巨大的差距让一个又一个有志于冶铁工艺的工匠们对寻找露天铁矿从希望到失望,最后不得不回过头来,再去钻研已经到达了冶炼技术顶点的青铜器。
“李侯,属下还有一虑,沮水一带秦、羌、汉三方势力交错,形势极为复杂,我大秦兵造移驻,势必会引起注意,目前仅凭王尚将军的千余步卒,实在无法阻挡汉军的进攻。”司马印既喜又忧,谏道。
“安全方面,汝不用多虑,我大军即曰就会从关中起程,沿陈仓故道南进汉中,这一战略实现之后,我大秦的疆域就能再次恢复到汉中、巴、蜀一带。”李原信心满满的说道。
时间即将迈入秦新历第三年。
相比前二年的稳固根基,第三年的秦国,将在巩固关中的基础上,积极向外扩张,而首当其冲的目标就是汉中与巴蜀。
这两个大粮仓目前在汉王刘邦的手中,不过,刘邦在经过了入侵关中失败之后,已经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东面的南郡一带,趁此机会,秦军要是不南进,那才真是坐失良机。
相似小说推荐
-
龙形徽章 (海枯石烂) 起点VIP2013-11-05 中国最神秘、最强悍的特种部队,直接受命于军委,享有特权。只要他们有充分的理由认定你是敌...
-
三国戮魔 (延林) 3gvip走过浓雾,他从现代来到了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末年!是就此随波逐流,还是逆天而起?一杆大枪,一腔热血!且看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