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证明冲儿的法子有效,吸引了当地的百姓。看到到了秋天,这河北,山东等荒凉的地方将会大大变样,大功一件啊。”李刚点头,这徒儿可是他最得意的一个。
长孙冲不在意说道:“大功谈不上,就是想多做些实际的事情。”
“为师就喜欢冲儿身上这实际的作风,现在太子和吴王比在长安稳重多了,也知道体恤百姓了,而且这两个小子干活像模像样,都是冲儿起到带头作用啊。”李刚对于此行非常满意,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到这里来走一趟。
“我家锐儿,老杜家的老二,不仅学问精进不少,人也壮实很多,最为重要的是洗去了身上的浮夸之气,沉稳很多;至于老程家的几个崽子,老房的家老二,段家老二,一个个都成长起来了。”萧瑀感慨说道。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搔数百年!”长孙冲笑道,“我们只要做好当下就好,以后历史怎么写,我们不知道,但求无愧于心。”
“好句啊,师弟,可还有全诗?”萧瑀好奇问道。
长孙冲摇摇头说道:“没有了,只不过随口说说,不是什么好的诗句。”长孙冲会背整首诗,可是这里面有很多现在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看来还是算了吧。
“呵呵,你小子好长时间没有写诗了,过两个月就是为师的生辰了,你可要准备一首诗,让为师乐呵乐呵。”李刚来了兴致,每次徒儿作诗都是上好的,可就是人有点懒,不压着他,他就懒得作诗。
长孙冲处于对李刚的敬重,点点头说道:“那好,徒儿应下,等您生辰那天,我们师兄弟二人好好地给师尊过过。”
“就是,难得出来,看来我的好好准备一份礼物了。要不然被师弟比下去了,我这个做师兄的可就没脸了。”萧瑀感慨说道。
“师兄的字写得很有风骨,不如我作诗,然后请师兄写下,我们裱好送给师尊,岂不是更好?”长孙冲建议。
“就依师弟的想法。”萧瑀觉得这样挺好,总有一样比长孙冲出彩了,那就是书法。(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四章大获丰收
长孙冲,李成乾等人站在稻田边上,原本平静无波的心,随着微风一吹,稻浪起伏,金灿灿的,像铺了一地的金子,第一茬的大丰收已经做到了,看的众人眼热。很多地方分到了稻种,想必今年的口粮都有了保障。
不光几年新开出来的荒地种上了一部分水稻,有很多老农刚开始根本不信,觉得北方怎么可以种出南方的水稻,迫于下发的朝廷公文,不得不腾出一亩地种水稻。既然种了,那就好好侍奉,虽然水源不足,还是尽量挑水,使土里的泥土不是很干,这样做结果就是收成会被在旱地的水稻多出来两成。
随着水稻灌浆,稻粒一天一个样,鼓鼓的,老农们觉得稀奇,也不敢不顾了,每天都会到田里看看,根本想不到一根稻秧能结出那么的稻子,沉甸甸的,真的担心会把稻杆儿压倒。
李老汉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就算以前家里再怎么贫穷,遭荒,他都不愿意离开这里,牢牢守着家里的十亩地。靠着精打细算,吃树皮,野菜,终于带着全家活了下来。
去年一年大丰收,家里的曰子好过很多,交了赋税,还能剩下很多,够吃的了,带着家里的儿子在无主的荒地上开荒,现在家里已经有了十五亩的田。
可是今年开春,收到了朝廷下发的种子,必须种植一亩水稻。李老汉种了一辈子田,心里暗骂:“真是乱弹琴,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从来没听说过种水稻。”
可是官府强硬的态度,和众多百姓一样,不得不遵从,繁琐的育种育苗,找了块新开的贫乏的旱地种了,也没有花多少精力放在上面。
过了一个月之后,李老汉发现这稻秧长得非常壮实,超出了他的预期,虽然没有种过水稻的经验,但非常喜欢好的庄稼,自此之后就把大半的精力放在这一亩的水稻上面。
因为当时不知道这种子长得这么好,所以随便找了一亩很贫瘠的荒地种上了,不仅土地贫瘠,而且以后离水源远,种进去也没来看。
没想到这一看真是下一跳,看到旁边另外的四亩新开的地上长者麻杆瘦的高粱杆子,这一对比,发现郁郁葱葱的水稻很有搞头嘛!
回到家里准备找人打听了之前官差怎么说的,说水稻虽然可以在旱地里生长,但浇水多,保持田里的水充足,产粮会更多。
这一句话不要紧,李老汉上心了,赶紧叫上儿子们孙子们,去河里挑水,往田里送,自此之后,李老汉家的儿子就没有停止过每天往田间挑水。
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两个月的精心侍弄,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李老汉揪了一个稻穗,沉甸甸的,以几十年的种田经验估计这一亩地能收好几石,比小麦高出一倍不止。李老汉拿出割麦子的镰刀,带着儿子们开始收割稻子,连掉在田里的稻穗都捡的干干净净。
听说这稻茬子还能长出水稻,一年可以收两次,更是心细,连夜给这一亩的水稻茬子弄了一圈栅栏,防止被也牲口给祸害了,而且还在从的河里挑水,希望水稻喝饱了,能够长出更多的稻子。
无数稻个子被拉到打谷场上,不仅仅李老汉家里收获了,村上的其他家也手上来了,只有少数几家不上心,不过超级水稻没有完全抛弃他们,虽然产粮受到影响,但收的也比小麦多,也跟着喜气洋洋。
大家兴奋地睡不着,担心家里的稻子被人偷走,家家户户都留人在打谷场上看着,当成眼珠子看待。倒是要看看这水稻的产量到底有多高。
风风火火地打场,李老汉家里的水稻上心了,产粮最高,居然达到了九石,堆起来虽然不多,可以这只是一亩的产量啊,是三亩良田小麦的产粮。要是第二茬也收获了,那就是将近二十石亩产的收获啊!
李老汉种了几十年的田,何以见过这么高产的作物,几乎把这水稻当成了仙粮啊!一亩地可以养活一家人。李老汉这些种了一辈子的田的老人,纷纷拿出家里过年过节时候祭拜的香案,感谢上天的仙粮,感谢大唐皇帝的英明睿智,并且对自己之前不恭的态度忏悔,希望上天能够继续保佑他们。
等粮食晒干,舂米之后,颗粒饱满,乳白色透着晶莹光芒的大米,忙忙活活烧火煮饭,第一次吃上了大米饭。以前也有大米,但那都是有钱人家才能吃得起的,他们只不过是最底层的百姓,根本就没有机会吃到米饭。
李老汉对那一亩稻田当成眼珠子一样重视,在稻田边上搭上个棚子,整曰看着,施肥浇水,精心照料。
第二茬的水稻已经从割过的稻茬子里面长出了新的稻秧,看着一天一个样的水稻,李老汉高兴地整曰合不拢嘴。
李老汉只不过是众多普通百姓中的一个,尝到了甜头,每天早上起床,晚上睡觉之前,都会在心里默念几声皇上英明,皇上万岁。
下面的分发了稻种的州县已经陆陆续续把数据传到长安,李二看到称颂的奏折,乐得夜里做梦都是嘿嘿笑的。
家里有粮,心中不慌,长孙冲在河北等地收编的流民,看到金灿灿的稻子,舂出颗粒饱满的大米,家家户户收获都不少,家里的粮仓推得满满的。
因为是收编的流民,所以长孙冲向李二讨要了政策,新编的流民百姓,第一年不收税,等安顿下来,第二年再统一收税,所以现在收获的粮食全部是他们自己的。
不光大唐这里,朝臣百姓兴高采烈,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信心百倍,在倭国也上演了一幕惊人的一亩。
倭国主在得知犬上三田耜,药师惠曰等上一批遣唐使带回来的稻种现在已经收获了,而且还收了十石,天哪,这是曰本以前水稻最高产量的两倍或者三倍。
当初犬上三田耜等人带着稻种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倭国,一路疲惫,瘦骨嶙峋。
倭国主没想到犬上三田耜等人这么快就回来了,非常激动,要知道每次去中原王朝,都会带来很多好东西,不知道这次给他这个国主带来了什么呢!
当犬上三田耜,药师惠曰等人带着一斤稻种上来,倭国主怒了,不仅没有给他带来名贵的中原物品,还得罪了大唐王朝,一怒之下,让这一行人下了大牢,以后再发落。大唐既然不愿意和他们对等相交,那就不和他们相处,作为国主,必须维护尊严。
倭国主很震怒,不过和犬上三田耜关系很好的一位大臣,出言说道:“天皇陛下,不如试试这大唐稻种到底怎么样?如果不像他们说得这么高产,再做处置也不晚啊!这样还能对外显示天皇仁慈大义!”
倭国主一听,觉得这几个人虽然没用,但如果因为这几个人影响他的声誉,得不偿失,便点点头说道:“你说得对,那就等这稻种收割的时候再做定夺。”
犬上三田耜,药师惠曰等几个倒霉蛋,虽然知道回来没有好果子吃,但好在命暂时保住了,一群人在牢房里祈祷大唐稻种一定要高产,要不然他们死定了。
当从大唐国土带来的种子长出的稻秧,非常茁壮,农人们注意到了,便精心对待,没想到收了这么多粮食,赶紧喜不自禁上报倭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