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泌蒙古敢,而且必须来,因为他们是建州人的铁杆盟友,明军出关对付建州人同样也会对付他们,不对抗明军就会失去领地,就会失去自己高人一等的贵人身份,科尔泌蒙古必须出兵。
这是科尔泌蒙古和其它蒙古贵人们必须做出的选择,虽然建州人给他们带来了战火,但为了共同的利益,现在必须做出和建州人共进退的举动。
庞大的骑兵很醒目,那身装束很亲切,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终于看到了自己的救星。
虽然高高在上的大清贵胄们此刻很是狼狈,但这个时刻无疑是他们最惊喜的时刻。
科尔泌蒙古骑兵来的太快了,如此遥远的距离竟然这么短时间就到了,多尔衮有些不敢相信。
孝庄文皇后的哥哥扎萨克达尔汉亲王满珠习礼亲自来了,而另一位最重要的大清额驸土谢图汉巴达礼也来了。可以说,为了这次对抗明军,为了共同的利益,科尔泌已经调动了附近的绝大部分力量,而其余较远部落的旗丁还在陆续赶过来,可以说,明军的出关让整个内蒙一带的部落都有了危机感。
不是满珠习礼和巴达礼来得快,而是他们提前已经得到了消息,在多尔衮还未逃出关的时候,两人就已经在召集旗丁。明军占据长城其实已经等于给他们通报了消息,而明军进入承德附近更让他们如坐针毡。建州的失败无关紧要,彻底失败了对蒙古人来说巴不得,可以移去头上的那座山,他们还有机会去占领那些土地,去“引领”那些子民。蒙古人关心的是领地,是明军出关后的动向,现在明军向北挺近,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讯号。
建州人失败就必定会失去辽东,而辽东距离自己的领地太近了,满珠习礼和巴达礼与其说是在帮助建州人,还不如说是在帮助自己。
尽管大清失败了,现在是残兵败将,但为了继续维持这个结盟关系,满珠习礼和巴达礼还是以下属身份拜见了狼狈的清廷小皇帝和诸位大清的皇亲国戚。
“禀报摄政王,已经派人去通知了盛京的留守兵马,估计几曰内就会到了。”
满珠习礼比巴达礼与清廷走的更近,因为他的姑姑和妹妹是皇后,外甥是皇帝,所以他第一时间就开始向真正的主事者多尔衮通报消息。
“明军兵锋很盛,鳌拜与那海已然不幸,盛京的兵马还要等,朝廷现在手中没有多少人,还要指望两位王爷多多出力,救驾大恩将来必厚厚相报!所费军资朝廷双倍偿之。”逃出生天让多尔王滚稍稍恢复了一些精神,而这种姿态必须要做,还要做的十足。
“摄政王客气了!作为大清部属,本是应有之义,雄鹰从来不畏惧高空翱翔,骏马只有飞奔才会显示力量,明军既然敢进入这广袤的土地,长生天的儿女就不会畏惧战斗。”
满珠习礼和巴达礼自然客气了一番,而且表现的士气高昂,但这种客气的同时,未尝没有他们自己的想法。
草原林法则从来是强者生存,蒙古人历来就是刀锋上生存的民族。大清现在的没落和蒙古人息息相关,但...只要明军不继续深入蒙古草原,他们巴不得大清国彻底败落,黄金家族的尊严已经蒙尘太久了,大清的衰颓无疑是一个机会,蒙古黄金家族也许能够恢复他们昔曰的荣耀。
话说的漂亮,可以说无可挑剔,但本来就不是一个民族,一条心是建立在刀锋与征服之下,这种同盟关系以后还牢固吗?
多尔衮不知道,满珠习礼和巴达礼也不知道,因为这一切要看明军的作战方式和深入情况,也要看周虎臣怎样对待生活在这一区域的蒙古人,也要看这些部落首领做出怎样的应对方法。
。(未完待续。)
第331章 蒙古人的考虑
各有各的想法,有没有产生隔阂隐藏在心,但对于顺治小皇帝和所有逃出来的人来说,现在暂时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清廷的最重要人物被护送着继续逃往盛京,而蒙古骑兵们留了下来,他们要等待明军的到来,因为斥候已经来报,明军骑兵就要到了。
孙大勇和闫丙泰收拾了鳌拜的残军,收拾的可谓干净利落,稍稍休整后和周虎臣取得联络,然后追击再次开始。
前面的地势有些起伏,海拔越来越高,但对于经受过各种训练的这些士兵来说几乎毫无影响,围场高原的海拔并不算太高,身体条件决定了这些士兵不会出现任何高原反应。
肥美的土地没有人迹,当明军的斥候越过一个翠色的山包,蒙古人出现了。
明军的斥候很勇敢,他们首先开始挑衅,毫不犹豫的就吆喝着冲下了山包。
蒙古人是马上民族,纵马疾驰是他们的骄傲,而他们对于斥候间的游戏一直很热衷,这种游戏类似于舞者在展示自己的舞姿,所以很受草原民族看重。
这是主场的优势,一向怯懦的明人也敢玩这种游戏,这种举动无疑激怒了长生天的子民,为了不以多欺少,几十名满头发辫的蒙古骑兵毫不示弱的迎了上来。
游骑之间有他的规则,也是勇士表演的舞台,同时要显示自己的军威。
可惜,这些明军骑兵斥候都是周虎臣的**,他们从不遵守那些刻板的所谓规则,他们的眼中只有杀人才符合自己的生存观念,在他的理念中,死去的敌人才是最没有威胁的敌人,用最小的代价杀掉敌人是他们的职责。
冲过来的蒙古游骑没有见过这种不使用弓箭的游戏,弛射虽然不精准,威胁有限,但毕竟还可以给敌对方带来杀伤,而明军这样直接蛮横冲击的方式不符合规则。
明军不讲究规则,蒙古人讲究,这些勇敢的骑兵在飞奔中摘下了自己背后的战弓。
蒙古人尊重传统,骑马用的短弓就是一个证明,他们一直在使用反弯弓,也就是复合短弓,这种弓自传入蒙古人手中已经使用了几百年之久。复合短弓比较短,力量不算太强,但也有它的特点,射速非常快,近距离射的极其精准,很适合在马上开弓放箭,它是蒙古人最喜爱的武器之一,而另一件武器就是弯刀,蒙古马刀。
落后当然要挨打,这是不容辩驳的真理,当双方斥候的距离达到四十余步,明军斥候们已经纷纷抬起了手臂。
没等这些长生天的子民射出手中的利箭,在他们的诧异中,火铳响了。
精准欠缺,但杀伤姓不用质疑,被击中的后果更严重,因为这些斥候使用的是马枪,披甲弹在这个距离可以洞穿三层以上的重甲。这些可怜的牧民只穿着一件皮袍,而为了显示自己的勇猛,很多蒙古勇士干脆把自己的皮袍掀掉了,他们精赤着上身,高昂着头颅正在寻找自己的攻击目标。
这是一次血的教训,而且要流很多血,因为收起马枪的明军斥候好像还没完,他们一伸手就掏出了短火铳......
没有和周虎臣骑兵有过接触的这些蒙古人不理解火铳,当然也不理解这种作战方式,但是...他们知道落下马的后果,再勇武的勇士也不会这样白白送死,感觉要完全悲剧的牧民们用快的速度收起自己的短弓,随后一个迂回留下了一半的人转身就跑了。
斥候的作战经过短暂而简单,但这种短暂与简单让在高处观望的蒙古贵人们终于明白为什么大清国会失败,会败的这样惨。
这些明军不是以前的明军,明军骑兵也不是以前的明军骑兵,这是质的变化,一种全新的作战方式,而这种作战方式好像很适合在广袤的草原作战,很难破解。
明军的斥候还在纵马不停在周围奔跑,而明军的骑兵大队也出动了。
巴达礼和满珠习礼级别最高,也是这些蒙古骑兵的领导者,两人面面相觑,战还是不战?
满珠习礼和建州人走的最近,他是大清的皇亲国戚,这个时刻不能犹豫,他果断的提出了了自己的建议:“大汗,我们是长身天的子民,岂容明人在自己的领地牧马,兵力占优,可以一战。”
“我们还有纵深,不如...派几千人探探明军的虚实。”
巴达礼很谨慎,这种谨慎未尝没有道理,完败清廷说明明军应该很强,自己对明军的战法也不了解,在这广袤的山地和草原,明军不可能比蒙古人更适应。明军素来靠补给供应才能够维持战斗力,广阔的草原和山地补给困难,增加纵身也是一种最佳方式。
“那就让额森郡王出战怎么样?”巴达礼毕竟是名义上的大汗,满珠习礼必须要尊重巴达礼的意见,而左翼前旗的札萨克额森郡王是阿济格的大舅哥,让他出战有政治的考虑,也就是说,额森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出战很合适。
“多罗马图鲁郡王所言极是,额森郡王出战再合适不过,探探明军虚实也好。”
这类似于协议出战,蒙古以部落为单位,因为每一名旗丁都是自己的力量,是自己统治的根基。蒙古人要为自己考虑,要为自己的生存考虑。额森当然要为自己的生存考虑,他不愿意做先锋,但不做先锋由不得他。大汉的命令必须执行,否则就要受到很严重的惩罚。
为了不受到惩罚,带着满相不情愿,额森率领自己的四千余骑兵冲出了大队。
“轻骑战术!”
相似小说推荐
-
极品大太监 (今晚又打老虎) 纵横VIP2014-05-19贪财好色但却精通书法书画的典当行小职员梁薪穿越到北宋深宫之中成为一名没有净身的小太...
-
悍戚 (庚新) 起点VIP2014-05-21 愿以天下独步之铁骑,踏遍这万里河山。 武者,战死疆场,马革裹尸,幸也! 就以我大汉皇叔之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