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当初羌族、氐族都曾为华夏统一之战浴血厮杀、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现在因为赵王肆虐关中,导致氐族人纷纷叛离朝廷,这是非常不应该的事情。不过,孤知道大部分氐族人还是愿意跟汉人和平相处的。”
“玄休,你知道如何才能消除各族之间的争端与战乱吗?”司马遹突然问道。
李特仔细想了一会儿,这一段时间他在司马遹身边,接触不少民族融合的观点,他非常赞同太子提出的“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个国家”的观点,也非常愿意让整个氐族融入到汉族当中。
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现实的列子,而且他跟齐万年这种没有汉化的氐人不同,他本身几乎已被完全汉化,因此能够感受到汉文化的魅力所在。而齐万年不同,齐万年只是表面上接受汉人的统治,实际上他就是一个氐族割据政权的统治者。
“要想彻底的消除各民族之间的纷争,就必须实现殿下所说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理想,只有当我们都是同一种人,生活在同一个国家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嗯,玄休你进步不小嘛!说得不错,前朝汉人、匈奴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持续了一百多年,期间有多少人为之丧命?孤可不想让这种悲剧再次重现。虽然你是氐族人,但是你看看自己跟汉人有区别吗?”
“以后孤要让所有氐族人像你一样,习汉字、读汉书、做汉人,将那些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氐族人,全部迁到关中、中原、甚至是江东地区,要让他们做真正的汉人。你说那些氐人愿意吗?”
“如果殿下真能愿意给氐族人一个成为汉人的机会,臣相信没有谁能拒绝这样的好事!殿下不知道,其实我们氐族人的生活也非常悲惨,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底层的胡人,若是殿下能对他们一视同仁,臣相信会有更多的胡人投奔殿下。”
“嗯,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不过就是有再多困难,本宫也不会放弃。当然为了以防万一,孤打算在北地、冯翊两郡试行一下。这两郡基本上是胡汉杂居,胡人以匈奴人、羌人为主,占据了两郡人口的一半以上。”
“若是这两郡能够顺利实现化胡为汉的设想,孤就打算在整个关中推行这项措施,到时玄休一定要助孤一臂之力。”
“殿下放心,臣愿为殿下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说这话李特倒也真心实意,太子对他有知遇之恩,将他从一介草民直接提拔为一军主将,成为太子心腹之人。而且太子对他非常器重,此次奉梁王之命出征北地郡,太子硬是带着李家四兄弟,留下祖逖等人看守大营。
原来经过一个月休整后,到了元康六年腊月,在司马遹初步完成新兵训练之后,孙秀通过梁王下达了出兵命令,他似乎知道了太子已完成了新兵训练,因此毫不犹豫将太子派往北地、冯翊二郡,负责剿灭两地的叛乱。
而孟观、夏侯骏、刘渊、解系等人则统帅六万大军直扑叛军老巢——安定郡。
当孟观、太子分别带着大军出征后,梁王一下子便闲了下来,整天饮酒对于其他的事情不闻不问。就连孟观送来大军胜利收复失地的消息,梁王也只是微微点头,只顾埋头喝酒:“让孙秀将军去办!从今往后一切事情都由孙将军处理了!”
几位幕僚多方劝谏,梁王依然我行我素。一些见风使舵的人慢慢的就聚集在孙秀的身旁。没多长时间,孙秀已经成了大军实际的控制者。孙秀对此非常高兴,他不但趁机将太子调往北地,还暗中串通好匈奴人准备动手。
此次奉命出征,司马遹并没有带着祖逖、司马雅,而是让其留守大营,负责看守重要物资,其中最重要的是防备火器泄露,另外就是负责训练新兵。
自从齐万年兵败之后,关中各地蠢蠢欲动的胡族人顿时老实下来,尽管司马遹知道这种平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但他现在就缺时间以及稳定的外部环境。
骑在高头大马上,司马遹看着那些新招募的穿着汉兵服饰的胡族骑兵,有些感慨万千。说实话胡人还是十分羡慕汉人的生活,因此当司马遹提出要给胡人士兵以汉人身份时,不管是没落氐族人,还是生活在底层的匈奴人、羌人,纷纷前来应征入伍。
最后司马遹愣是择优招募了五千胡族联军,再加上一千擅长骑射的关中汉人,司马遹把他们打散混编,组建了一个军的骑兵队伍,每人配给两匹马。
这支部队和龙骑兵不同,它是一支传统意义上轻骑兵,是司马遹效仿后世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建立的。
此次奉梁王之命出征北地、冯翊两郡,司马遹只带了六千新军骑兵,一方面是为了锻炼新军,另一方面叛军主力已被消灭,剩下的已不足为虑,基本上可以传檄而定。
“殿下为何不带龙骑兵?”祖约跟在司马遹后边悄声问道,“这样是不是不太安全?这六千人可是仅仅只进行过一个月训练的新兵?万一遇到……”
此次出征司马遹只带了李特兄弟四人,至于祖逖、司马雅全都被太子留下来看守大营,最后还是祖逖不放心,让自家兄弟祖约跟随保护太子。
“莫担心,眼下胡族叛军主力已被击溃,剩余兵力大部分集中在安定郡,至于我们要去的地方,基本上没有什么大规模胡人叛军,我们也就是走走过场而已。”
司马遹没有带祖逖他们出征,也是出于平衡方面的考虑,祖逖跟随他最早,立的功劳也最大,现在更是他麾下第一大将。如果每次出征都带着祖逖,将来肯定会出现功高震主、封无可封的局面出现,这对司马遹、祖逖二人来说都不是好事情。
因此从现在开始司马遹就必须培养军中另一批势力,以防止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李特兄弟正好符合司马遹的要求,于是趁此机会带他们出来历练一番,顺便立些功劳。
太子率领的大军走之前没有去招呼梁王,而是直接从好畤大营出发,渡过泾水直插北地郡。也许是百密一疏,也许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总之司马遹明明知道氐族人主要集中在武都、阴平、安定诸郡,仍然听从梁王的调遣前往匈奴人、羌人聚集地——北地郡。
渡过泾水之后,大军将要穿过一个名叫截薛山的地方,此地山高、险峻,然而山势虽高却易攀登。从二台山峰起以五条主要山梁向东北方向延伸,形成以东北坡为主的扇形地貌;五峰为五条山梁的最高点,峰的南坡陡峭,势如刀劈斧砍。
华夏人文史祖轩辕皇帝曾在此铸鼎,据《史记》记载:黄帝铸鼎荆山(截薛山)之阳,鼎成驭龙升天。后世唐朝时这里曾设立鼎州,立有“黄帝铸鼎处”石碑,几千年来这里的人都以此为荣耀。
司马遹骑着马走到截薛山下,下令大军在山脚下安营扎寨,他准备在此次祭奠一下轩辕黄帝,主要是为了对这些新兵实施思想教育,其核心就是向众人灌输“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个国家”的观念。
“殿下难道这里就是轩辕黄帝铸鼎的地方?”李特看着四周光秃秃的石头,有些不敢相信的问道。
“当然,走,我们上去祭拜一下轩辕黄帝!”司马遹徒步上前,登顶截薛山南眺,泾渭分明,关中平原尽收眼底。
司马遹让人将事先准备的牲畜、香炉放在地上,望着四周起伏的山峦,感慨道:“我华夏自轩辕黄帝传下文明之后,一直饱受野蛮民族的威胁。尤其是汉朝时期,匈奴人整整威胁了一百多年,直到现在他们还在威胁着我华夏的北方。”
“将来一旦有机会,孤无论如何都要彻底解决北方问题,孤希望从我大晋之后,北方再无胡族!”
这边司马遹忙着出征,那边梁王也在调集大军准备对氐族叛军发动最后一击,原野之上,晋军行进,刘渊父子所率匈奴骑兵在前,孟观的中军在后,旗幡招展鼓号连天。可是却不曾有人注意到,走到半路,五千匈奴人突然脱离大部队,悄悄朝着东北方向疾驰而去。
;
第六十三章 北地郡(2)
截薛山下,一面绣着“大鼎”旗出现了,随着这面旗帜出现,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投向了旗帜下的司马遹。
司马遹头戴银白色精钢打制的锁子护项头盔,正顶上是一缕红缨头盔,左边帽沿上插着一根彩色的羽毛。里面套了一件精钢连环甲,外面是一套鱼鳞明光甲,上半身一套下面三面一直罩到膝盖处,腰间左右各挂着两把横刀,左边刀稍长右边刀稍短,左边马鞍上还挂着另外一把横刀和一把强弓右边却是两个箭筒。
在司马遹的最外面还披了一件外套。这是一件由浅黄绸缎制作的无袖夹祅,夹祅上套着沉重的铠甲。
司马遹策动着骏马,走到队伍的最中间的岗位上了,早就做好准备的各军将士等待着司马遹下达命令。在静静地等待中众将领军官时不时望向那面大鼎旗。他们地眼睛投射着无比的迫切。
司马遹站在兵海旗浪中。看着无数双或远或近地目光向自己投射来那些眼睛的主人有中原人有关陇汉人、有羌人、有匈奴人、有氐族人、甚至还有少部分的鲜卑人。
相似小说推荐
-
抗战之铁血佣兵 (锋利的柴刀) 17kVIP2014-04-04 本是整日在枪林弹雨中讨生活的国际佣兵,因为一次任务的失利,意外回到了1938的中国。他不懂...
-
赤唐 [精校] (九州流云) 3GVIP完结边关狼烟起,燃尽汉家辛酸。亲睹家园倾颓,他愤然投笔从戎,黑盔黑甲,弯弓直发,守护大汉民族心灵深处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