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炼焦煤在密闭的焦炉内隔绝空气高温加热放出水分和吸附气体随后分解产生煤气和焦油等剩下以碳为主体的焦炭。而且还简单讲述了“万恶”的土炉炼焦方法以批判它对环境的恶劣影响。
可什么是焦碳?司马遹就不知道了。他只好先做一个粘土炉,在炉窑内不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借助窑炉边墙的点火孔人工点火,将堆放在窑内的炼焦煤点燃靠焦煤自身燃烧热量逐层将煤加热;
然后让煤燃烧产生的废气与未燃尽的大量煤裂解产物形成的热气流经窑室侧壁的导火道继续燃烧并将部分热传入窑内。
延续8~11天焦炭成熟从人工点火孔注水熄焦冷炉扒焦打完收工。但是司马遹却郁闷地现这“焦炭”好像火力一般不象是高热量的焦炭只好再换种煤再炼。
如此两次终于炼出火力生猛的焦炭完成了第一步。
而在炼焦炭的空余时间司马遹指挥工匠们对炼铁炉进行了改进。平炉、转炉咱干不了就搞个小高炉吧。
高炉的基础是在竖炉的基础上搭建的只是要高大和复杂的多。这个炉子有六丈多高周围用木架围着。周体滚圆上小下大全部密封。上面开一个小口子是进料口还有一个根据水车做的运料输送带直接将铁矿石、焦炭、石灰石投进去。
炉下有入风口这个入风口送入的空气没有直接灌入而是经过一个通道。而通道中间有一个预热室周围用焦炭隔层燃烧加热使得送入炉子的空气也是高温的。送风通道的入口是一个大风车强劲的动力和送料输送带一样都是来自旁边河水带动的水车。
而炼出的铁水从稍高的出铁口放出放完之后铁矿石中剩下的杂质和石灰石烧成了炉渣从渣口扒出来。炼出生铁之后接着就是进来锻打百炼方成钢。
学机械的司马遹知道含碳量在2%以上为生铁在o.4%以下为熟铁在o.4-2%之间为钢可是这百分比自己在这个环境下怎么去把握呢?
思来想去司马遹突然记起,中学读过一本课外读物的时候,提到《天工开物》里面说过几个炼钢的方法,于是马上开始试行。
他先在生铁高炉旁边立一个矮一点的熟铁高炉生铁一出来之后直接通过一个加热保温的通道送入到熟铁高炉。而生铁高炉炉顶出来的“煤气”从熟铁炉的底部和着加热的空气送入再点火加热对送进来的生铁水再炼一次直接炼成熟铁。
司马遹知道如果添加合适的催化剂是可以控制铁里面的炭含量直接炼出钢来。但是司马遹现在还没有这个本事,因为这牵涉到化学学科了,这玩意比司马遹熟悉的机械和简单的冶炼学科要复杂的多。
还是脚踏实地地做人吧。司马遹按照《天工开物》里面的介绍将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一寸半用铁片束包夹紧生铁放置在上面再用破草覆盖上面一层用泥涂下面一层然后用小焦炭炉加水车鼓风。温度到一定时候生铁先融化渗入熟铁中两者融和在一起然后取出用锤打再炼再锤反复几次一直打出钢来。
司马遹为了想这些以前无意读到的知识可以说是绞尽脑汁连以前中学偷看《少x之心》的记忆“深处”都被搜刮出来了。
他和工匠们一次又一次的做试验验证幸好没有出什么事故也没有造成什么人员重大伤亡。不过司马遹留下一个规矩就是工场里做任何试验和创新明工匠们都会留下详细的记录和图纸不再凭经验来探索了。
不过在其它方面司马遹就有些得心应手了。在炼铁场里他修建了一个高大宽敞然后在屋顶上搞了些行车滑轮之类的使得工匠们工作起来能够轻易地移动很重的物件让他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司马遹除了利用水力做了鼓风机和输送带之外还用水力做了锻打锤简易砂轮、车床等等工具让工匠们佩服不已。
材料基础打好了,司马遹终于可以指导工匠们打造各式兵器了。毕竟你材料不好线条再优美的兵器也是一豆腐渣工程。对于一个经常去兵器论坛喷口水的有为青年来说,十八般兵器那是非常熟悉,就连很有名气的明光甲都是知道一二。
为了统一并精确度量,司马遹专门制定了一套度量衡并将之完全细化。按照他熟悉的那一套司马遹把四尺变为一米(跟现在的一米差不多当时的一尺=o.245米)然后米下面按照十进制是分米、厘米、毫米。
再打造一个一立方米的容器可以分为1ooo立方分米一立方分米也是一升可分成1ooo立方毫米一立方厘米也就是一毫升。在一立方分米里灌满“纯净水”所得的重量就是一千克也为一公斤。可均分成百克、十克和克。一千克重物垂直空悬的力为一钧力。这些都是公制是工场才用的号为公制。
司马遹还规定一里为五百米一丈为2.5米一尺为o.25米一寸为o.25分米一分为o.25厘米;两斤为一千克一两为五十克;一石为1ooooo毫升一斛为5oooo毫升一斗为5ooo毫升一升为5oo毫升一合为5o毫升以为民用标准号为市制。
最后用金银铜合金打造了两套尺、容器和砝码做为公制和市制标准。
有了这些基础司马遹根据记忆中那些利器的模样一一画出图形来让工匠按图打造而且司马遹还定下一个规矩新兵器造出来之后一定要请作战经验丰富、“杀人无数”的老兵们试用一下让他们讲讲这兵器的好坏然后再结合各人的意见修改最后定型。本来这兵器就是给他们用的。
以“宋代手刀”为基础打造出来的朴刀(跟后世的朴刀有区别)。刃呈弧线长七十五厘米,厚背单刃刀尖、前锐后斜、短柄护手,这种单手刀可劈可刺,专门配备给刀手等步兵。
再以戚家刀为基础打造出雁翎刀(跟后世的雁翎刀不一样)也叫腰刀。刀刃弧度加大,刀刃的宽度缩小,刀长八十厘米,刀尖不是尖锐的形状而是带有一个小小的弧度锋利无比。这种刀是用来配备给弓弩手和盾牌手,是步兵最一般的配置。
废弃了不是很实用的长刀,重新设计了唐代横刀。刃长一米刀样跟雁翎刀差不多,唯一的变化是不但刃长,而且手柄也长有三十厘米。完全可以双手持刀运起刀来更加凶猛,横刀配备给队正等士官以上的人员。
眼下司马遹缺乏骑兵,所以陌刀还是要的,只是根据陌刀手们的要求又稍微改进了一下加上材料工艺跟上来了更加锋利凶猛了配备给今后的陌刀队。
神臂弩是要造出来的。司马遹在现有的弩上做了大改进把弓臂不但改成拓木加牛角的简单复合式(和标准的复合弓制作有区别)而且加厚力量变得更大。再在弩身前面加了一个装置只要士兵把弩往下一指就可以用脚踩上弩身前面的一个套子然后顺势可以双手上弦了。
司马遹还不满足他把以前从网上看到的十字弩偏心轮装置也用在上面反正有简易的车床复杂的元件弄不出来车个木制偏心滑轮还不算难事。
如此强悍的弩可以射四百五十米,比一般的火枪要有威力的多。当时一试射五十米连穿两层重甲顿时把前来讨要“新式武器”的祖逖、司马雅和许超等人吓得目瞪口呆。
还有长弓,司马遹借鉴他知道的英国长弓的制作工艺。先做一个专门的托架托架用硬木制成一端竖着挖个凹槽用来托住弓背另一端设法垂直固定在地上。侧面由上到下以每四厘米的等距离刻8—1o个弦槽其中第一弦槽距托架头二十厘米。
再选上好的一整块拓木做好弓形,在弓背松弛状态用绳子绑住两端,把弓背的正中架在托架的凹槽上,均匀用力慢慢拉弦挂到第一弦槽里,弓背就被略略弯曲了。这时要仔细检查弓背的曲线是否流畅均匀,标出过于强直的地方把弓背放松后进行修整微调直到满意为止。
然后再将绳拉开逐次加大开度向下挂槽并不断修整弓背直到形成一条令人满意的均匀弧线。每加拉三、四个弦槽的开度就可以将绳收紧些。
这一过程不能艹之过急特别是每次加大开度之前让弓背“休息”一柱香使内力得到释放以免木质损坏。每次上紧也不可太多最好一次收紧两厘米。当达到适合的标准满弓开度时弓就驯好了。
然后再结合中国复合弓的制作工艺用鹿筋或牛筋做成韧丝密密有序地缠绕着弓身再用牛皮、猪皮等兽皮熬制的皮胶涂满最后上漆风干。弓弦用鹿筋缠织而成放在鱼胶(鱼组织、特别是腭内皮和鱼膘制得的)里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再风干缠绕在弓角上拉直后用鱼胶加固。
如此出来的长弓呈长月形和以前惯用的山形弓有区别。弓有一米六高配合用八分米长的拓木箭矢。
司马遹试了一下感觉力度和以前把玩过的一米八多高的英国长弓差不多,但比现在标准精制的中国复合弓力度要差。但是它制作简单呀!采用流水线作业十名熟练的工匠可以一天制作三十把合格的长弓来(一个业余爱好者可以一天制出一把类似的长弓来)。
而一把合格的复合弓制作非常复杂在目前的制作工艺和现有的材料条件下动不动就是数月甚至以年算只能为将领们特制。
箭矢方面司马遹也动了脑筋神臂弩箭矢为五十厘米一般的重木箭身铁翎尾;长弓箭矢为八十厘米雁翎或鸡翎尾箭身为重而有弹姓的拓木制成在松弦射出的那一刻会和英国长弓箭一样箭身会弹起微微弯曲和弓臂不再接触减少了摩擦。
相似小说推荐
-
抗战之铁血佣兵 (锋利的柴刀) 17kVIP2014-04-04 本是整日在枪林弹雨中讨生活的国际佣兵,因为一次任务的失利,意外回到了1938的中国。他不懂...
-
赤唐 [精校] (九州流云) 3GVIP完结边关狼烟起,燃尽汉家辛酸。亲睹家园倾颓,他愤然投笔从戎,黑盔黑甲,弯弓直发,守护大汉民族心灵深处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