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大明?刘爱卿说得倒是轻巧,但其中的苦楚又有几个可言?老百姓讲话,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好听一点又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现在的大明需要钱粮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朱由校可是打算给这位大儒打悲情牌了。大儒的确是大儒,但万事犯糊涂,与董其昌大谈什么天子钱财止有定数之类的屁话一样。根本就是老不知事。所以让他知道知道也好。
“皇上锐意改革,废除辽饷、造、送压水井以抗天灾、免天下农税、收复河套、创天门城以改宗室制度,东拒建奴屡战屡胜大捷不断,这些功绩任一项放在其它皇帝身上,都足以名存千古了,臣真是信服。”这倒不是拍马屁,朱由校办的这些的确让人不得不给一个服字。
“刘爱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朕这个皇位在半年前还岌岌可危,小命都不敢说能活多少时rì。宫内有心怀不轨之心的人遇内外勾结,取朕的xìng命。朝中有大臣整rì的党同伐异、贪污腐化,无视百姓生死。全国不断的有乱民不断的叛乱。边军有借着打仗发财,并不忠于大明的将士。辽东有一头对着大明虎视眈眈的建奴,北方有不时寇边的蒙古、鞑靼。这等等的重担都压在了朕的一身身上。但集中了两个字,就是钱和兵字。刘爱卿可知朕是如何解决这二个字的吗?”
“皇上处理了宫变,靠的是亲兵的战斗力,而钱字上凭的是诸多的作坊。”这话刘宗周自己都不想回答,在他学识看来那些什么卫生纸之类的东西的确与百姓没有什么关系。王者之道全在于一个仁字、心志而已。并不在这些外物。但事实确凿又不得不让他承认这里面有联系。
“不瞒刘爱卿说,亲军的强大靠的主要武器是屠虏神弩,没有它,宫中的杂役和比捕快都不如的锦衣卫,根本没法和京营的正规军相争。这就是在爱卿看来为异端的学识创造出来了,没有这些异端,朕已经成为阶下囚。甚至xìng命都保不住了。”看看站在一旁坐立不安的刘宗周本想反驳几句,但张张嘴后,却无奈的叹了一口气,不得不承认皇上的话。想想也是,堂堂的京营几万正规部队,让八千杂役宦官。给弄了一个全军覆没,连自己的主帅都挤死了。这怎么听怎么跟童话一样,但事实摆在眼前,又不得不让人承认。这里边跟什么仁义不仁义的一文钱的关系都没有,说白了就是皇上鼓捣出了一件神兵而已,让这些宦官杂役可以完胜正规军。这件神兵就和皇上所以坚持开设的数学、物理课程有关。事是这样的事,所以刘宗周打心眼里不想承认。不过事实胜于雄辩,不服不行。
“至于赚钱,朕开的每一个作坊,几乎离不开这些学识,最为突出的就是留声机,第一次就让朕有了上千万两白银的收入。这是大明国库收入的二倍半,朕欣喜若狂,不为了这些钱。而是为了我大明百姓,他们可以再也不要受三十税一的农税带给他们那几倍几十倍的盘剥。压水井、卫生纸、玻璃这些民用的等等事物,这些都需要广泛的物理数学等知识,这些知识与儒家学说并不相违背,相反,根据这些知识的研究和利用,大明将会在民用上还是军用。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让百姓过上富裕的rì子,让军队更加的强大,而提供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又能使儒学的发展更加的广泛,如此何乐而不为呢?难道儒家学说就如此的狭隘,竟容不得一丁点的客观知识存在吗?”
儒家一直标榜的‘和为贵’,典籍中有不少主张宽容的文字。但另一面,儒家又是不宽容的,孟子对待墨翟,杨朱的态度,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对策,韩愈的道统谱系,明朝宗程朱理学者对李贽的迫害等,所以是矛盾的。儒家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中,矛盾却是无处不在的。比如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可俗话又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俗话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俗话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样的例子真是随处可见举不胜举。
朱由校过来苦口婆心的过来摆事实讲道理,没别的意思,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把刘宗周给说服了,自己不指望着什么王八之气,到了大明除了净军和锦衣卫,对自己的王八之气还感点兴趣,其他的地方基本就用不上。移居体养颐气,这来大明也半年了,按理自己的威严也够了吧,都能指着满朝文武开战了,但就没感觉至眼前的这位大儒对自己有什么畏惧之心,连自己的金口玉言都置之不理,制订了这个只有儒学的教学计划。现在就是明确的告诉他,大明所有的改变来自什么,不是什么帝王之道,而是靠着这些不为儒家所喜的奇yín巧计、异端邪说,给大明来了一个大改变,让百姓们不纳税,让外敌不敢窥觊。没了这些,百姓们还得照样的去交税,外敌照样过来抢,那全民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刘宗周不糊涂,能把学问做到这种程度的人又可甬傻子吗?一鸡死一鸡鸣,他是怕儒学的地位不保啊。儒学能有今rì之地位,并不是平白得来的。(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阅读。
〖∷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 .〗
第523章大明军校
皇上这番事实确凿的说辞,让刘宗周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了这些知识,皇上赚不到什么钱,也就没有了什么免农税,更不可能有全民教育的事情了。再在这种知识已经在充斥着大明,使全国的百姓受益,深入人心了,不是任何人改变、阻止了的。听皇上的言外之意,并不是抛弃儒学,这与他在经筵大比之时,所看到的与孔子十比的皇上,还是有区别的。若按那时皇上对孔子的驳斥,批孔运动又要开始了。而现在则不一样,皇上并没有排斥,只是把这些亲课程增加进去与儒学齐头并进,自己如此坚持不渝,全盘否定了皇上的,的确有些过激了。
“兼容并包这四字,朕却想改成兼容并举,儒家学说,是汉人上千年留下的智慧结晶,在教化民心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要发扬广大下去,不是将其最初的小国寡民状态,直接套用在以后的大明身上,毕竟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此一时、彼一时也,即便孔孟亲至大明,亦会有日新月异恍如隔世之感。儒学不是要单纯的守旧而是要发展,于时代的脉博相适应与时俱进,如此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一直源远流长下去。”
朱由校接着说,表明了对儒学不离的态度,不仅不排斥,反而是寄以厚望。但今非昔比,儒学的确是需要发展了。
“皇上,草民着相了,罔测圣意,擅自作主更改皇上旨意。请皇上降罪。”虽然皇上一口一口的爱卿叫着,但金口玉言‘准’字一出,已经将自己‘罢官去职’了,所以自称只能用草民了,磕头请罪。听了皇上的话,自己真是后悔莫及了,为了反对而反对,的确是无理的表示了。
“爱卿平身吧,朕知爱卿品行,也着实看中爱卿。全民教育只是低端的。还有更高的。比如求极宫,就是以后吸收大量的优秀人才接着深造的场所。爱卿一直寄托希望的蕺山书院,也可以成为这样的基地,朕可以出资。让其成为全国最大的儒学学院。爱卿为大明培育出一位位大儒。让他们分赴全国去教导儒学,如此岂不更好?”这算是文理科分学校了,象着高端出发。刘宗周这样的人。的确不适合搞行政,太迂腐了,其眼界就是局限在了儒家学说之上,是个搞研究的人物,把他弄到了朝堂,其实是对他的迫害。相反,建个正式的学院,让他去教他所喜欢的东西,写写书,这样的生活才是适应他的。
“臣多谢皇上,务必为大明培养人才。”听了这话,刘宗周动容动心了,求极宫,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标杆一样的存在,所受皇上的青睐、重视那可不是别的部门所能比的。如今皇上出资,更让蕺山有了皇家的身影,怎能不喜。
刘宗周走了,虽然没有恢复了职务,但‘院长’的职务算是有了,也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朱由校终于把这个大麻烦给送走了,这寻死觅活的大老爷们,还真让人受不了,偏偏这样的人还是倍受他们爱戴,人品又如此的完美,要真有个三长两短的,还真让人可怕。走了就好啊,
十一月十四日,西山原京营,现在是大明北京陆军学校,今天是开学仪式,做为校长的朱由校当然是需要参加的。
朱由校给北京陆军军官学校的校训是“责任、荣誉、人民、国家”。
军校的训条是“准时、守纪、严格、正直、刚毅、勇敢”。
学员荣誉准则:不得撒谎、欺骗、行窃,也不得容忍他人有这样行为,不推卸责任、无私奉献。
这些都是归抄人家西点军校的自己又加了一点点,本来想抄黄埔军校的,那句怕死之类的名言,那是本土的,读起来也大气,但抓破了脑袋也想不起来原话了,只能作罢,没办法只能来一点西点军校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