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三千人,实在是太少了点,让人玩得不尽兴,前面还有十万人可以玩,那真是一个天大的乐子,士卒们无不是兴高采烈,振奋之极地道:“把南朝人变成人頾!”
这一声喊直上云霄,震动九天,又充满着无尽的血腥气。
于是乎,旭烈兀率领他正为兽性所激发的军团浩浩荡荡杀向了朱仙镇。
对于这事,李隽如是评价“无疑,赵将军的出招非常高明,然而旭烈兀接得也不赖,他能‘变废为宝’,牺牲这些倒霉的色目军卒达到激励他的军队的虎狼之气。趁虎狼之气正盛之时来决战,战机选得非常好,只有旭烈兀这样拥有杰出军事才干的统帅才做得到。当然,也只有如他这样没有人性的畜牲才做得出来。”
“好了,可以出击了。”李隽看着给炮火炸成一片焦土的蒙古阵地,下令进攻。
将士们呐喊着,在廖胜功的指挥下,好象下山的猛虎一样,直向蒙古阵地冲去。要是从天空望去的话,此时的汴京城下正涌动着一片海潮,当然这不是真正的大海之水,而是南宋军队的人流。
郑静和大手一挥,一下跳进河里,向岸边游去。在他的身后,不计其数的陆战队员和他一样,奋身跳进河里,游对岸边。此时的河岸,早已为无敌战舰猛烈的炮火夷为平地,蒙古人的抵抗已经不复存在。
当郑静和的郑字大旗与李隽的黄罗伞盖汇合时,汴京外围的蒙古军队已经全部清除,南宋的大军已经抵达城下,高厚的汴京城墙清晰地出现在眼里。
自从二圣被俘,宋室南迁之后,再也没有南宋军队出现在这里,就是岳飞统率下的功勋卓著的岳家军也没有做到,他们之所以没有做到不是因为他们无能,而是因为赵构的无能所致。一百年后,南宋的军队终于第一次出现在汴京城下,这事本身就具有无法言说的历史意义,将士们心神激荡,激动难以自已。
更让将士们激动的是李隽的黄罗伞盖出现在视线里。自从宋室南迁之后,就没有一位皇帝到过这里,李隽车驾的出现对于将士们来说,比神明还要让人敬仰。
“皇上万岁!”一阵惊天动地的喊声道出了将士们的心声。
他们无数次喊过这句话,可是这次的情感比任何一次都要饱满。因为光复汴京是无数志士的心愿,这一心愿存在了一百多年,却无人能够实现。而现在,在李隽的策划下,南宋大军已经把汴京团团包围了,光复已是指顾间事。
李隽想也没有想,脱口而出道:“当皇上的感觉真是太好了!”虎目中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宋室南迁之后,并非没有机会光复中原,撇开岳飞开创的大好形势不说,只要有一个明君,改革内政,革除弊端,做到内修政务,外务攻战,南宋虽是拥有半壁江山,很快就会恢复过来,就可以起兵北伐。对于这点,我相信熟悉宋朝历史的朋友们一定会赞同。李隽是万万想不到光复汴京这一历史重任居然由自己实现,心中的激动非笔墨所能形容。
廖胜功,郑静和齐皆点头,他们激动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了。一百多年来,不要说光复汴京,连看一眼汴京城墙都不可得,比登天还要难,现在汴京的城墙是那么的真实,真真切切地就在眼前,任谁都会激动,都会落泪。
听着惊天动地的万岁声,巴布尔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喊道:“完了,完了,我们外围的军队全完了。”
要是换个人,当此之情不是伤心绝望的话,也是感到难以处置,而忽必烈的表现却是让任何人意外,他蹭的一下站起来,浓眉一轩,虎目中精光暴射,道:“南朝的皇帝到了,朕这就去会会他!”大步而出。
第288章 光复汴京(下1)
“皇上,下令进攻吧!”廖胜功很是振奋地提醒李隽道:“现在,朝廷大军云集,将士们士气高涨,只要皇上一声令下,汴京朝夕可破。”
他的话立即得郑静和的赞同,道:“是啊,皇上!下令吧!”
李隽摇头道:“你们说得有道理,要是进攻的话,汴京很快就会给攻破。可是,你们想过没有,汴京是我们大宋朝的首都,要是一阵炮火打过去,会给打得破败不堪,最后还是我们大宋朝的损失。”
汴京在南北朝时期就曾经成为都城,有不少历史建筑,要是一鼓作气打进去,无论如何尽力何护,也会有所损失。相对来说,收复汴京和保护这些文物来说,当然是收复汴京更形重要,不过,要是能够保全而又没有保全,对于李隽这个学者来说那是人生的遗憾。
再者蒙古人在历史上以善长破坏闻名,虽然忽必烈比起他的祖辈更善于建设,破坏性要少许多。但是,无法排除他在恼羞成怒之下仿效他的先辈进行大破坏的可能,要是这样的话,汴京必将遭到一场浩劫,要是给忽必烈“破坏到不能再破坏”,光复之后其意义已经大为下降,不仅是李隽个人的遗憾,也不仅是宋人的遗憾,还是华夏民族的遗憾。
长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都知道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强盛的王朝,按理接下来的王朝定都长安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宋朝却定都汴京,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五代十国时期长安遭到过毁灭性的破坏。
历史上的侵略者们,当他们侵略胜利时,偶尔会发一点好心保护一些东西。一旦他们失败时,往往会有组织地破坏,二战时的纳粹和小鬼子都曾这样干过,不知道多少本该保存下来的东西却因为他们的暴行而给破坏掉了。
因而,李隽的担心并非多余,也是不得不做的一道题目。
“皇上所言不无道理,不过,臣以为保全汴京固然重要,收复汴京更加重要。”廖胜功委婉地告诉李隽还是先拿回汴京再说。
李隽哪有不明白他的意思,笑道:“早点光复汴京是我们的心愿,是华夏付出一百年努力的梦想,朕也想早点进城去看看大宋朝的首都。可是,我们不能不谨重行事。我们得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要把汴京光复,还要完城归宋!”
“办法倒是有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郑静和沉思着道:“要忽必烈不抵抗,乖乖地交出城市。不过,这也太难了,臣以为忽必烈无论如何,肯定会抵抗到底。”
廖胜功很是赞同郑静和的看法,道:“忽必烈要是不抵抗到底,他就不是忽必烈了。皇上,臣以为可以命令特种部队进城去,侍机抓住忽必烈。只要抓住忽必烈,汴京将不攻自破。”
“不仅是汴京不攻自破,整个华北也会不攻自破。”李隽把廖胜功没有发表的看法说出来,道:“在这之外,还有一种办法可以保全汴京。”
李隽如此说,证明他已经有相当的把握。对于这事,廖胜功和郑静和可没辄,马上问道:“皇上,计将安出?”
“我们得想办法要忽必烈不敢放手一搏,不敢玉石俱焚,这点,朕倒是有几分把握。”李隽缓缓言道。就在这时,城头上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来人可是南朝赵祺赵先生?”
李隽抬头一望,城头上站着一群人,为首之人身高七尺,面容俊朗,龙袍加身,一股帝王之气浑然天成,忍不住在心里赞好。不用想都知道必然是忽必烈到了,李隽朗声道:“正是。来人可是鞑子忽必烈?”
忽必烈问得彬彬有礼,他满以为李隽也会如他一般问他是不是大元朝的忽必烈,没想到李隽居然用上了“鞑子”这两个对于蒙古人来说极不敬的字眼。廖胜功和郑静和听在耳里,是喜在心头,忍不住大声叫好。李隽如此回答,具有折辱之功效,比起运用全军万马还要让人解恨。
说实在的,李隽把忽必烈打量一番,从心里对这个给历史学家评为“一个旧世界的破坏者,一个新世界的创造者”,对中国历史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代雄材大略的帝王是很有好感。就是在另一时空,李隽对忽必烈的评价也是很高。
不过,好感归好感,国事、民族尊严仍得维护,李隽是个能够很好控制自己感情的人,并没有因为对忽必烈大有好感而不讨其便宜。
忽必烈把李隽打量一番,也是赞叹不已,他终于见到李隽这个令他功败垂成的传奇人物,心里那个激动真不是笔墨所能形容。激动有两种,一种是好的,一种是坏的,此时的忽必烈是这两种感觉兼而有之。
好感是缘自李隽的英风豪气,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尤其是李隽一身戎装,威风凛凛,大有马鞭一指,必是金戈铁马的气势。用一词来概括,那就是真英雄。忽必烈是一个喜欢英雄豪杰的人,心想要是没和李隽处在敌对场合,他们完全可以做朋友,成为知己。
愤恨之情当然是李隽这几年的所作所为,破坏了忽必烈破灭南宋的计划,粉碎了他一统华夏的美梦,消灭了忽必烈不计其数的军队。现在,李隽又兵临汴京,把他团团围住,他们又是生死大敌,有道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忽必烈要是不恨李隽入骨就不对了。
忽必烈毕竟与众不同,具有很高的才慧,他从李隽的话里马上判断出李隽不仅是一位雄材大略的明君圣主,还是一位能言善辩的辩士,辩才无碍,比起古之辩士有过之而不及,不然李隽断不会用鞑子二字奉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