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圣明!”欧军行很是赞同,道:“要是旭烈兀没有了军队,他在中东的地位就很危险,尤其是他知道拜巴尔在中原之后,他就更加小心了,更不能把他的军队损失掉。到时,要是拜巴尔在朝廷的支持下复国,他没有了军队,可应付不来。皇上要拜巴尔去迎战旭烈兀,原来是为了让旭烈兀不能尽全力来给忽必烈解围。”
李隽笑道:“我是有这种想法。拜巴尔虽是亡国之君,处在流亡之际,但他毕竟是苏丹,在伊斯兰世界还有很强的号召力,要是他在朝廷技持下回到中东,登高一呼的话,伊斯兰信徒会趋之若骛,他的实力就会大增。对于这点,旭烈兀比谁都明白,他是不敢不存私心。”
“所以,旭烈兀本该全力投入东线,却因为拜巴尔的出现不得不改变决定。等他赶到南线时,察觉朝廷做好口袋在等着他,他又不敢钻了,趁我们的军队没有会合之前,从缝隙中溜走了。”欧军行很是兴奋地把李隽没有说出来的话说出来,道:“他如此不断地机动,看上去很是合理,其实一点也不合理,他错失了救出鞑子军队的良机。臣想,他现在是后悔得要命了,早知道一处围也没有解,还不如专心打一仗的好。”
李隽很是体谅旭烈兀的苦处,道:“他也有苦衷,不得不为嘛。”
“皇上,你还真好心。”欧军行忍住笑,道:“臣以为,旭烈兀现在最紧要的事情就是把他的军队收拢,与他汇合在一起。皇上,让臣去追击他,不能让他把军队收拢。”
力分则弱,兵合则强,这是军事上的常识,只要稍有军事知识的人都想得到。旭烈兀现在只能是把他的军队集中起来,那样的话,他的实力才会更强大,不会轻易给南宋击破,欧军行的想法绝对正确。
可是,李隽却否决了他的想法,道:“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是去追击他,而是放手让他去把他的军队收集起来,才是上上之策。”
“皇上,这是为什么?”欧军行可有点想不通道理了。李隽的决策与兵法正好相反,不要说欧军行想不通道理,就是换个人可能也是想不通其中的道理。
李隽好整以暇地道:“一句话:毕其功于一役!”
欧军行猛敲额头,道:“对呀。要是我们去追的话,旭烈兀的军队会给我们追得七零八落,到处都是,击破倒是容易,要全歼可就难了,要费很大一番手脚。让旭烈兀去集中起来,问题就不一样了,朝廷现在是三个方向大胜,可以调动大军把他包围起来,再聚而歼之就是了。再说了,即使旭烈兀的军队再厉害,还能厉害得过我们的火炮?到时,我们架起火炮猛轰就是了,包准他是一个也跑不了。”感叹道:“皇上用兵,真是出人意表,策出无方,臣是佩服万分!”
顿了顿,问道:“皇上,我们在哪里去收拾旭烈兀?”
这是个关键问题。旭烈兀要是把军队收集起来,他的实力就会变强,危害的能力也就越强,找到一个很好的战场收拾他就成了最重要的问题了。
“中原虽大,也无他藏身之处。”李隽看着地图道:“他现在只能去一个地方:汴京!”右手按在地图上的汴京。
欧军行是一员良将,一点就透,很是欣喜地道:“对,旭烈兀这鞑子必然是去汴京,他是想和忽必烈合兵一处,以汴京为依托,和朝廷决战。”马上建议,道:“皇上,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派兵去拦截,不能让他们会合。”
“这是必然。”李隽点头赞成道:“我已命令赵良淳部向这里运动,在这里拦截旭烈兀。”
“朱仙镇!”欧军行很是振奋地道:“武穆当年在这里大破兀术,朝廷也要在这里大败旭烈兀,重演百年前那轰轰烈烈的一幕。”
岳飞当年在朱仙镇大败金兀术,造就了大好的抗金形势,金兀术吓得撤出汴京,只要岳飞一进军,马上就开逃。
众所周知,岳飞班师是因为十二道金牌,要是以此推论认为,金兀术没有逃走是因为岳飞班师的缘故,要是这样认为,就大错特别了。阻止金兀术北逃的并不是赵构的十二道金牌,也不是岳飞班师的原因,而是一个书生。
这个书生见到金兀术,他说你不用逃,岳飞马上就要完蛋了。金兀术非常奇怪,说岳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马上就要光复汴京了,风头正劲,怎么能完蛋?书生给他解释说正是因为岳飞打了这大胜仗,创造了出的大好形势,他就会完蛋。原因不是别的,是因为赵构不允许他的功劳太大。再说,岳飞太过正直,在军事上是天才,在政治上是庸才,朝中的权臣们和他合不来,不会支持他。
金兀术听了这话,半信半疑,决定停下来看看风声再说。果如这个书生所料,没多久岳飞就给逼迫班师。
岳飞班师之事成了华夏千年之痛,从理论上说,人们已有定论。从实务上说,还是岳飞本身的原因,他忘了一句话“朝中有人好办事”,他要是处事稍为圆滑点,争取几个权臣支持他,悲剧也许就不会上演了。
“朱仙镇地处汴京以南五十里,是汴京的咽喉,是南大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只要控制住这里,忽必烈的军队就不能南下,而旭烈兀的军队也不可能北上,蒙古军队就给我们一刀截为两段。”李隽指着地图分析说。
欧军行表现了良好的军事素养,分析道:“朝廷可以撒下一张大网,从西南两个方向进行合围。西边,可以命张珏改变方向,从西边挤压,让旭烈兀无法西蹿。南边,就要张世杰跟进,逼迫旭烈兀北上。东面嘛,有臣和赵佥将军,谅他旭烈兀也不敢过来。只要朝廷在朱仙镇合拢,旭烈兀就是无处可逃!”
“为了把旭烈兀向北吸引,我们还得做一个饵。”李隽补充。
欧军行问道:“皇上,用什么做饵最好?”
李隽没有说话,在地图上敲敲,道:“就它。”
欧军行几乎是尖叫出来,道:“太好了,这个饵实在是太棒了。就算旭烈兀明知这是计,也不得不上当。”赞叹无已地道:“皇上用计,不怕给敌人识破,因为那是敌人的要害,就算识破了,也是不得不上当!用计若此,已是天人之境了!”
“少拍马屁。”李隽笑言,道:“欧将军,你说,忽必烈现在在做什么?”
猜测别人的心思这事本身就很难,更不用说还是忽必烈这样的人物,要猜中他的心思就更难了,欧军行摇头,道:“皇上,臣不知。”
“他嘛,肯定是在做我们最想做的事情。”李隽笑着说出一句颇奈人寻味的道:“有些事情,你不好做,可以让对手帮你去做嘛!”
第285章 合围汴京
“启奏皇上,南朝的军队正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压过来。以臣推断,合围汴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巴布尔向忽必烈汇报情况。
此时的忽必烈比起先前,已经明显苍老了许多,以前的忽必烈意气风发,在什么情况下都是意气自若,即使面对赵佥的大军也是冷静从容,活力四射。现在,这种活力与冷静依然还在,但是一连串的败仗对他的打击已经很明显,他的容颜显得有些苍老。
这也难怪,换作任何一人个,处在他的地位,在遭到一连串沉重的打击之后,都会和他一样的表现,这点已为历史所证明,可以举出一打例子。二战时,那位元首在战争一开始的表现让德军将领们倾倒,可是当德国军队遭到惨败后,他了变了,不再喜欢倾听将领们的意见,只喜欢独断专行,变得歇斯底里,让德军将领们感到失望。
忽必烈并没有问战争的情况,而是关切地问道:“巴布尔,你的伤势怎么样?好些了吗?”
巴布尔也真够倒霉的,也许这是上天对他这种人的惩罚,砀山大火他虽然是逃出来了,可是他也给烧伤多处,他能够死里逃生真的是称得上很侥幸了。对于忽必烈来说,今年是很不利,对巴布尔来说也是流年不利,东线决战时,炮弹好象长了眼睛,一发炮弹正正对着他打来,要不是他的亲兵见机得快,把他倒在地上的话,他肯定给炸成了碎块。
饶是如此,他的左边身子也是给炸得血肉模糊,左臂齐肩给炸断,不得不送到汴京养伤。忽必烈身边正缺少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助手,巴布尔虽是重伤在身,也不得不打点起精神,当好这一助手角色。
“回皇上,臣好多了。”巴布尔如实回答。他的伤势在太医的调治下,明显好转。
忽必烈稍为放心,问道:“有没有忠和的消息?”忽必烈对郭侃这位最得力的谋士是情有独钟,无时无刻不在关心他的下落。
“到现在还没有收到郭大人的消息。”巴布尔回答,道:“臣已派出探子,一有郭大人的消息,马上报来。”
对于巴布尔的处置,忽必烈还是满意,问道:“你说,三弟这是怎么了?他明明有机会在东线解围,他为什么会放弃呢?即使他不想解救残军,那么在南线,他也同样有机会救出忠和大军,可他为什么不动手?老是机动。”
“皇上,伊儿汗的事,臣无话可说。”巴布尔深知“疏不间亲”的道理,他虽得到忽必烈的信任,但他毕竟是外人,不好参与忽必烈兄弟之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