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躬聆皇上圣训!”群臣忙道。
李隽深有感触地道:“历朝历代都在为军令与政令伤脑筋,军权过重,将领不好节制,可能会坐大,造成尾大不调之势,进而更可能谋逆。我朝承唐之制,充分吸取了唐朝节度使权力过重的弊端,对将领的权限重新进行分配,勿庸讳言,出发点是好的,就是操作上有些问题,把将领的权力赋予得太小了,反而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在战争中无法顺利地进行战争,更不能应付突发事件。”
宋朝在军政方面的弊端确是如此,这一弊端一直延续了两百多年,并非没有人指出过,文天祥就曾为此慷慨陈词,可惜没给采纳。
群臣中不乏明智之士,早就认识到这问题,只是这话从李隽嘴里说出来,仍是具有很强的震撼力,群臣张大了嘴巴都不知道说什么,吃惊地看着李隽。
李隽很是理解他们的震惊,冲他们善意地笑笑,道:“要想便于节制将领,又要赋予适当的权限,让他们能够灵活地处理战事,这是必须要达到的目标,经过考虑,我决定施行军政分离:将领不再过问行政事务,只管防务;地方官员无权过问军事,专心处理好地方事务。”
在古代,封疆大吏集军政事务于一身,时间长了难免不出问题。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封疆大吏手中既有军队,又有可以使用的钱粮,还可以征兵,那样的话他要扩张自己的势力是多么的方便。
实行军政分离实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种措施,将领不再干预地方事务,地方官员又控制不了军队,有军队的没有钱粮,无法征兵,有钱粮的又没有军队,他想谋反要是不是没有机会的话,也是很难的事情。
要是南宋实行好的话,既能保证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又能很好地节制军队,不再怕将领造反。
军政分离是后世采用的办法,宋代哪里有,群臣惊讶得张大了嘴巴,都不知道合拢。
李庭芝是一个拥有敏锐政治眼光的政治家,略一思索立即明白其中的好处,佩服之极,一下站起来道:“皇上圣明!开盘古开天地以来未有之先河,此举必将为后世所仿效。秦废分封而立郡县,千年以来未有能改者,皇上推行的军政分离措施也必然是无人能改的良法。”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很多人想着学周朝分封,秦始皇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察觉要是再分封的话他统一了中国和没有统一没多大区别,要不了多久又会陷入列国争霸的恶性循环中,并不想分封。后来,庭尉李斯给他建议,要他采取郡县制,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推行郡县制,两千多年了,都没有人能改。
秦始皇这个人,儒家对他的评价很低,李庭芝能如此说话,那是因为他有着敏锐的政治眼光,洞察郡县制的好处。
李庭芝这人在朝中的威望很高,群臣对他很是信服,他都这么说了,那自然是没有问题,也站起身来道:“皇上圣明!烛照万里!”
“还开先河,真是能说,我来那个时空早就采用这种办法了。这是千年之后的良法,后人自然是不用改了。”李隽在心里感觉好笑,道:“你们坐下,不要说好听的,朕可是受之有愧。节度使不再适应新制度,朕决定废除。”
节度使一职在唐朝盛行,宋承唐制,也保留下来了。宋太祖本人也是节度使出身,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也当过节度使。
由于宋太祖的关系,节度使这一职在宋代可是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性意义,李隽要废的话,群臣不免有物议,立即有大臣站起来道:“皇上,臣以为……”李隽知道他要引经据典发表一通传统观点支配的反驳之议,挥手打断道:“这一点,就不用再议,就这么执行了。”
李隽不是一个武断的人,他知道这人要是一开口的话,其他臣子自然是要附和,一通争论下来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了,不如快刀斩乱麻,直接下结论的好。如此一来,圣心已决,再也不敢有人再议,只好遵办。
“鉴于我朝目前各路军队过于分散,没有统一指挥,无法把军队集中起来统一调度,必须进行军制改革,成立华南防区,江南防区,四川防区,扬州防区,长沙防区。”李隽走到地图前,指着地图道:“华南防区主要管理岭南防务,包括福建、广东、广西这些地区;江南防区主管江南之地的防务,主要是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带的防务;四川防区主要任务是防守四川、云南、贵州三地的防务;扬州防区主管淮西淮东的防务,长沙防区主管湖南、湖北、江西一带的防务,具体情况将有更加详细的文书下达。”
李隽的话音一落,文天祥一下站起来,赞佩无已地道:“皇上圣明!”
他曾经力主把南宋现有的地方重新设置,再派都督主管,和李隽这一构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李隽这一构想仅仅是给予将领军事方面的权力,就是说他们只能处理军务,无法过问行政事务。而文天祥的办法是军政兼管,两相比较,自然是李隽的办法更好,既保证了军队之间的协调,又不致于让将领坐大,实是不二良策,要文天祥不佩服都不行。
李庭芝,廖胜功,柳河子,郑静和都是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人物,略一思索,也是明白其中的好处。李庭芝站起身来,道:“皇上此举,既避免了由于力量分散而为敌人各个击破,又可以防止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
他说得含蓄,他说的不该发生的事情自然是指有人谋逆了。
李隽之所以把南宋现有的领土分成五个防区,还考虑到了通讯的问题。在当时,没有快捷的通信设施,要是分得太大,不便于指挥与协调,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要不然的话,完全可以学现在一样,设立大的军区。
这都是后世采取的办法,李隽只不过是根据南宋实际情况进行一些修正而已,并不是他的发明,受之有愧,道:“你们不要尽拣好听的说。防区的事情,会尽快落实。另外,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我还决定成立大宋皇家政务部队,专门用来处理国内事务,维护社会治安。”
这一设想类似于现在的保安部队,职责是维护社会治安,这是给军队减轻负担,便于正规军队专心从事训练和对外进行战争。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要是没有维持治安的现代警察部队,动不动就把坦克开到大街上,威风倒是威风了,就是会受到指责。其实,也没必要动不动就出动正规军队,这会干扰正常的训练,有时可能还会影响到战争。
当然,如此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政务部队还可以做为预备队,一旦有必要,马上就可以升级为正规部队。
李隽看着群臣道:“兵部正式更名为大宋皇家武装部队参谋本部,由廖胜功将军出任参谋长。尽快打造出一支军事素质高的参谋队伍,也是这次军事改革的重要目标,军事学院可以再开设一个参谋学院,对优秀军官进行培训,要他们掌握良好的参谋技巧。”
这点对于廖胜功来说,根本就不是难事,他本人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参谋官,李隽是魂的话,他就是肉体,会很好地执行李隽的意图,由他来主持参谋本部的工作,不会有问题。李隽相信,在他的努力下,不久大宋皇家武装部队就会拥有一支业务素质高错的参谋队伍。
南宋有参议官一职,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参谋军官。
“遵旨。”廖胜功站起来领旨。
李隽招呼廖胜功坐下,道:“朝庭现在面临国库空虚的困境,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开支过大,有太多的不太必开支占用了国库有限的银子。冗官冗员多不胜数,这些人尸位素餐,拿银子却不办事,徒自消耗老百姓的血汗钱,必须把他们清理出去,朝庭的官史、吏员必须是一支精干、高效率的队伍。这事,就由李爱卿来处理,中书省的日常事务就由李爱卿来负责。”
李庭芝拥有杰出的军政才干,正是靠着他的努力,才保全了淮东地区。他到淮东之时,淮东地区境况之糟糕出乎人的想象,路有死人都是小事一桩,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就是死人都别想消停,因为饥饿的人们会割死人的肉来吃。经过李庭芝的努力,淮东地区稳定下来,生产恢复,李隽对他的措施很有研究,认为此人才堪经国,才决定由他来打理中书省。
李庭芝是南宋名臣,在朝中的威望很高,他入主中书省没有人会有异议。只是李庭芝这人德操不错,站起来推辞道:“皇上,为国出力,臣之职责,臣以为履善比臣更合适。”
文天祥忙站起来道:“皇上,祥甫所言,臣不敢苟同。若说到发宏议,监督百官,肃正纲纪,臣自认不输于人,若要论到处理政务,臣有自知之明,臣不如祥甫。”
文天祥也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的缺点,若论到军政才干,文天祥确实不如李庭芝。
“这事,李爱卿就不要推辞了,中书省的事务就有劳你了。”李隽笑言,道:“履善嘛,自有任命。”
李庭芝见推脱不得,只得道:“臣遵旨。”
“造成国库空虚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黑手太多,官员贪脏枉法,把本该属于国库的银子侵吞了。”李隽重重一下敲在桌子上,道:“这些蛀虫一定不能轻饶,履善就负责御史台日常事务,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百官、地方官员进行彻查,若有违法乱纪者根据律令依法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