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他是看上了春儿的姿色。春儿的容貌着实不差,要迷倒赵睿这个皇族子弟还不是小事一件。
想都不用想,李隽就知道已经涉及到了关键之事,冷冷地说了一个字,那就是“说”。
赵睿本来就是个没有胆色的人,给李隽一通折磨早就惊破胆了,应声虫似的道:“皇叔招呼臣和春儿姐姐过去一起坐。皇上,你是知道的,皇叔德高望重,是我皇室的长者,他相邀,臣不敢不去。”
他说的皇叔,就是赵孟,临安大战时李隽要求皇室捐出药材给将士们治伤其他宗亲如赵睿之流都是不捐,这个赵孟什么话都没有说,主动把家里收藏的药材捐了出来,李隽对他的印象不错,的的确确是个诚实长者。没想到居然是他策划了这起阴谋,李隽着实想不到,有点跌眼镜。
“皇叔向春儿姐姐打听寿和圣福她老人家的近况,春儿姐姐开始不说。后来,皇叔变了脸,说要是春儿姐姐不说的话,就把她送给臣,由臣发落。”赵睿磕头如捣蒜,道:“皇上,都是臣一时糊涂,居然答应了,说要是春儿姐姐不说的话,臣就要她做如夫人。春儿姐姐给逼得没有办法,只好说了。皇上,春儿姐姐也是知道得不多,只说皇后娘娘整天呆在小佛堂里,从不离开半步,其余的也没有说。”
原来他们是以春儿的清白要胁春儿,怪不得能够得逞。他们的胆子也够大的,居然敢对皇后身边的人下手,实在是让人想不到。不过,话又说回来,赵孟的野心不小,有了这机会不要说皇后身边的人,就是皇帝身边的人也敢动。
李隽看着赵睿,谅他也不敢说假话,招来侍卫,把他押了下去。
全皇后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向李隽盈盈一福,垂泪道:“皇上,都是臣妾的错,臣妾不该放春儿出宫。送了她一条性命不说,还给皇上添了这么多的麻烦。”
全皇后也是冒了天大的风险做这件事,她本人并没有什么过错,错只能是错在赵孟这个野心家,李隽哪会怪罪她,把她扶起道:“事情发展到现在这种地步,谁也想不到。按照赵睿的说法,春儿并没有说出我们给寿和圣福的尸身动过手脚一事,而赵睿他们又大叫大嚷亵渎了寿和圣福的尸身,这其中有什么奇特的事情没有?”
春儿再聪明,她也不可能想得到这种来自千年以后的办法,赵孟就算老谋深算也最多想到谢道清死了,全皇后秘不发丧而已,断不可能想得到常瑜给她的尸体动过手脚,这其中肯定还有问题。
全皇后想了好一阵子道:“皇上,臣妾想起来了,几天前,臣妾因要处理春儿的善后事宜离开过小佛堂,等臣妾回去后,好象,不,臣妾可以肯定有人来过。虽然这人很是小心,把东西都还原了,但臣妾感觉得到有人动过寿和圣福的尸身。”
没有证据,只是凭直觉,就有点不太可靠,李隽看着全皇后,只见她睁着一双美丽的凤目,信心十足,道:“要是这样的话,问题就清楚了。他们说的亵渎仅仅是指把寿和圣福的尸身冷藏起来一事,他们并不知道我们把甘油注入她体内。”
在宋代,把某油注入谢道清的体内,是杀头的死罪。把她冷冻起来,也是死罪。两条都是死罪,但是一条总比两条好,李隽的话音一落,全皇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看来她一直很担心此事。用现代方法处理谢道清的尸体,宋人哪里想得到,只要李隽,全皇后和常瑜不说,没有人知道。
李隽接着问道:“你知道这人是谁吗?”
全皇后想了一下,微摇螓首,道:“臣妾无能。”这样说是不知道了。
“这是内奸。他的手伸得真够长的,居然伸到皇宫里来了。”李隽微一凝思,马上得出了结论,道:“要捉这个内奸不难。”
正在这时,太监盛依慌慌张张地进来报告,道:“皇上,赵孟王爷带领宗亲叩阙。”他的话没有明说,自然是指赵孟亲自出马了,带领一干宗亲逼宫了。
“哼!”李隽重重哼了一声,道:“朕就去会会他。”
第140章 叩阙事件
李隽站在皇城上看着皇城外面的广场,广场上跪一地宗室子弟,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有,上至年纪大得走路都要人扶,小到才会吃奶,跪得整整齐齐,不失礼仪,显示了皇家的大气派。
仅仅是在一年前,当李隽来到这个世界后,他雷厉风行处死贾似道后老百姓也曾在这里叩阙叩谢皇恩浩荡,为民除害。时间才过去一年,这里又是跪了一地的人,他们不是来向李隽叩谢他拯救大宋朝的功德,而是来大兴问罪之师。
非常明显,发起这次叩阙的人非常阴狠,别的不说他把年纪大得走路都要人来扶的老人都唆使来了,可见他的用心有多么的毒。他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要这些老人倚老卖老,赖在当场不走,看李隽如何收拾。要是一个差错,死上几个那才叫好。
李隽是个明眼人,一眼就看穿了这人的歹毒用心,在心里暗笑,心想自己也曾经是个老人,对老人的需要非常了解,要是给这点小题目难住了,还如何打得败忽必烈百万大军。
跪在最前面一人正是赵孟,五十多岁年纪,三缕长髯垂于胸前,穿着一袭淡蓝衣衫,再加上颇为英俊的脸蛋,倒有几分英武之气,也有几分儒雅,是个让人一见就会起好感的那种人。要是个不了解他的人,绝对想不到他的城府很深,深得让人可怕,还会把他当作大好人。
李隽非常清楚地记得他和赵孟之间的一次谈话,那是在临安保卫战期间,赵孟捐出药材之后的事情。当时其他的宗室都是拒不捐药材,独有他二话没说就响应李隽的号召,捐出药材,着实显得很是不同,李隽得知这事后特地召见了他,两人之间的谈话李隽至今记忆犹新。
赵孟见到他先是行大礼,用古代的话来说就是趋循有礼,中规中矩,是李隽来到这个世界后见到行礼行得最为标准的一个人,可为表率,就是文天祥这些名臣和他比起来也是万万不及。并且,他的一举一动都是那样的优美,优美得好象是彩排过似的。
一开口说话就是满口的清词雅句,让人一听就知道是个学识渊博之人,见识不凡。
赵孟这个人在《宋史》中没有记载,李隽对他一点印象也没有,万未想到在南宋时期居然还有他这么一个人物,当时心里就在想为什么没有把他立为皇帝,而是理宋度宗这些无能之人当了皇帝。要是他当皇帝的话,南宋再差也比现在好。
据李隽事后了解,赵孟并非没有机会当皇帝,只是命运太也捉弄人,总是和他开玩笑,几番坎坷后他与皇位彻底无缘。他这人是个明白人,知道他这个曾经很有希望当上皇帝的人在皇帝眼里最是眼中钉,一个弄不好就有杀头大祸,因而他闭门谢客,除了非见不可以外是不见任何人,就是皇帝的召见都是能推就推,不能推才来相见。即使相见,他也是谨守臣子之礼,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让理宗度宗这些人对他很是放心。
他闭门谢客之后努力以修身,勤身以致养,又明于断事,宗室中有什么难事,他三言两语就能解决掉,久而久之他在族中就成了德高望重的长者,很得族人的推崇与爱戴。就是谢道清也对他刮目相看,格外地好。
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在北伐的关键时刻策划了这起事件,败坏北伐大业,要不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李隽还真想不到这居然是他干的。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赵孟一见李隽现身,带领族人向李隽行大礼。他的礼与往昔一样,依然是中规中矩,一点毛病也挑不出来,就是最优秀的礼仪大师也别想找到一点毛病,由不得李隽不服。
李隽知道他这是先礼后兵,不想落个败坏北伐,强夺皇位的骂名,是想把李隽逼得退位,然后利用他在皇族中的威望顺理成章地接任皇位,这套把戏和王莽如出一辙。王莽要是看中了某一个官职,就会授意他的爪牙上书给皇帝说这一职业最好的人选就是王莽。当皇帝真的要任命他时,他又故意找些借口不当,直到皇帝再三相强他才“不得已”而就任。
就是王莽即位当皇帝也是再三推脱,实在是推不掉了才“不得已”而即位,顺天应人,以救天下。当时的天下人都给王莽这套把戏给忽悠了,认为他当皇帝是大化将至,事实证明他是沽名钓钓誉之辈。赵孟也是玩的这套把戏,表面上表现得很好,暗地里在干些什么只有天才知道。
演戏嘛,李隽也不比他差,满脸堆笑地道:“起来吧,起来吧,都快起来吧。”几句礼节性的话一说,李隽马上把脸一板,数落起赵孟来:“赵爱卿,你也真是,居然劳动这么多人。你看看,年纪大的连走路都要人扶着,年纪小的才刚出生,刚刚才会吃奶,要是有一个三长两短,你对得起太祖在天之灵吗?”
“你要知道,你们每一个人都是太祖的血脉,都是大宋朝的支柱,要是没有了你们,谁支撑大宋朝?来人啊,快快扶他们去养心殿休息。去御膳房说一下,要御膳房熬点热汤,活络活络一下筋脉,在外面跪了大半天,身子骨肯定受不了,喝点热汤会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