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有点类似汉武大帝时代的西汉军事变革,汉武大帝凭借自己过人的军事才干,一手推动了西汉的军事变革。然而,他手下的那些将军们却不能掌握住新的指挥艺术,让他非常苦恼,李广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汉武大帝推动之下,西汉已经组建起了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已经具备了进攻的实力,军事战略已经由本土防御转变为境外进攻,而李广却没有掌握住统帅骑兵部队进行大规模、大迂回、大纵深穿插的长途奔袭作战的指挥艺术,还是他那套防御战术,致使他没有封侯。
对于李广没有封侯一事,历代多有人感叹,不明事理者说他运气不好,其实是他的才干不够好,他不能带领军队在广漠的大草原上进行长途奔袭作战才是他不能封侯的真正原因。事实上,李广守城确为一流,每次要他守住城池,吸引匈奴的注意力,他都干得有声有色,可圈可点,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防御大师。一旦要他带兵进攻就不理想了,老是“失道”,也就是谜路之类,不能与主力会合。就是“漠北决战”这样的关键战役,他都没有赶到战场,还好卫青把单于给打败了,才没有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只要宋军拥有大量火炮,他们不需要打得很好,不要打得太差劲就行,也可以打败蒙古军队。李隽不是不知道这点,实在是他有一种危机感,就是宋军这种技术优势还能保持多久,他真说不准。李隽这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人物,自然是知道雄材大略的忽必烈有多厉害,更不用说原本该死了的郭侃这个神人还在,谁也说不准他们会不会获得启发,而有所改变,要是蒙古军队也掌握了新的技术新的装备的话,这问题就严重了。
历史已经无数次靠诫人们:无论多么先进的敌人,只要长期打下去,落后的一方都会从先进敌人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不断提高自己,迅速缩短差距。汉武大帝正是从匈奴人那里获得启发,推动了军事变革,最终打垮了匈奴。
李隽对这个道理是很清楚的,他不能不做前瞩性的准备。事实上,李隽的判断无比正确。
“我们要采取措施,训练培养一大批能够跟上变化的军官和将领,只有打造出一支优秀将领和优秀军官队伍,我们的军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军队。”李隽看着众将,告诫说:“有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正视问题,努力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不仅不是问题,还会促进我们的提高,是我们的福音。我送给诸位一句话:要敢于直面现实,正视问题!”
“嗯,钱将军说得有道理。”李隽很是赞同钱良能的看法,问道:“钱将军此去有多少把握?你要知道,郭侃也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你与令兄之间会面的次数多了,就很可能给他发现。依我说,这次就不要去了。”
钱良能是策反队一员干将,他上次跟随伯颜大军参加了围攻临安的战斗,在临安解围战中给宋军活捉。经过李隽的洗脑,已经决心回归朝庭,甘愿进策反队与郭侃大军中的汉军取得联系。
他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钱仁通是他兄长,经过他的努力,钱仁通已经答应只要形势允可,他就率兵投降,归附朝庭。
李隽得到这个消息,自然是很高兴。对于汉军,有人肯定会骂他们是汉奸,其实他们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一百年前北方沦为异族之手,一直倍受异族欺凌,对异族的仇恨从不间断。宋高宗不仅不支持他们的抗金事业,还亲手扑灭了反抗的火焰。只要他们不与朝庭对抗,李隽也不会为难他们,没想到钱仁通居然要投降,这样的大好事要李隽不高兴都不行。
“皇上请放心,臣自会小心。”钱良能信心十足地道:“南营被歼,大哥也该下定决心了。臣以为,臣此去必成大功。”
宋军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拉开围歼南营的序幕,那种铺天盖地的火力准备,实是蒙古人想所想,见所未见,造成的震撼效果很大,要是钱良能此时去说服钱仁通投降的话,时机应该说选得很好。
“既然你这么有信心,我也就不阻拦你了。”李隽不无高兴,叮嘱道:“你要见机行事,要是有变化,先回来商量。”
“臣明白。”钱良通恭敬地道。
第134章 逼降汉军
“臣参见皇上。”廖胜功急急忙忙地跨进屋,向李隽施礼道:“请问皇上召臣有何要事?”廖胜功在指挥军队进行部署,为第二阶段作战做准备,突然接到李隽十万火急的口谕,要他马上赶来。廖胜功知道李隽是个谨言慎行的人,思虑严谨,处处为臣下考虑,要不是有非常紧急的事情,他是不会在如此紧急时刻召见他,接到口谕后马上赶来。
李隽把手里的情报递给他,道:“廖将军,你看看。钱仁通已经给郭侃关起来了,钱良能也给抓起来了,郭侃真是神通广大,居然给他先下手了。如此一来,汉军就落入了郭侃的掌控中,在以后的作战中必然会参与到与朝庭对抗的行列中来,我们一定要想个良策。”
按照先前的部署,只要打掉郭侃三个主要大营就可以收到敲山震虎之效,再辅以策反工作,可以兵不血刃就能收降汉军,现在的汉军落入了郭侃的掌握中,问题就变得复杂了,围歼战的阻力会增大许多。
“原来是这样的大事情。”明白了原委的廖胜功在心里如是想,沉思了一会,道:“皇上,臣以为郭侃既然已经先下手了,我们要是再按既定策略打下去的话,伤亡会大许多。兵法之要在于因势利导,敌变则变,我们也该调整部署,臣的意思集中兵力,先把汉军吃掉,再来端郭侃大营,问题就轻松多了。”
李隽点头赞同道:“我也是这么想。只是,我们的第二阶段的部署正在进行,临时变更的话,时间上要拖上几天。”第一阶段作战结束之后,宋军并没有马上发起第二阶段作战,原因非常简单,就是火炮的重新部署需要时间。除了原来的两百门外,其余近两千门火炮都没有炮架,要靠将士们去抬去扛,部署起来花费的时间自然是长了许多。
李隽是个绝不浪费时间的人,他趁进行重新部署的时间要求军队认真总结,把第一阶段作战的得与失,好与不好,都重新审视一遍,再进行针对性突击训练,以期在第二阶段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皇上,臣认为时间不是问题。部队早就处于临战状态,随时可以投入战斗。问题是我们的火炮要重新部署的话,要花点时间,臣预计三天时间足够了。”廖胜功略一估算,信心满满地道。
李隽赞同他的看法,道:“对于汉军,我相信他们还记得他们是汉人,他们的祖宗曾经饱受异族的铁蹄蹂躏,只要我们发起进攻,再辅以分化瓦解之策,相信他们不会象蒙古人、色目人一样死战到底。所以,我认为,我们投入的火炮不需要太多,只要能够阻住郭侃的援军就行了。”
廖胜功点头道:“臣也是这个意思,估计有五到六百门火炮就位足以解决问题。”
其实,李隽还有一句话没有说,那就是都是汉人,要是把所有的火炮集中起来犁上几遍,死伤太惨重,成了同室操戈,于情于理都不太过得去。
李隽想了一下,道:“我们得把天气变化预估进去,就算是天气突然变化的话,估计有四天时间火炮也能就位了。要是四天后的天气允可,我们就如期发起进攻。”
战争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天时要是不考虑进去在战争中往往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拿破仑遭遇滑铁卢之败就是因为一场突然其来的晨雨造成地面潮混,不利于骑兵攻击,拿破仑权衡之后不得不推迟发起进攻,才使得布留歇尔在他即将取得胜的关键时刻赶到战场,最终结果自然是拿破仑饮恨终生。
李隽的思虑严谨,算计不会有遗漏,于天气自然是要计算进去。现在的宋军与以往的宋军已经大不相同了,除了军纪更严明、赏罚分明这些软环境。
廖胜功不得不佩服李隽思虑周详,道:“皇上圣明!”
李隽接着道:“我的意思是我们这次行动以攻击东营为主,对于北营就摆出歼灭姿态,再派人去策反,我相信东营被歼,北营也该破胆了,不得不降,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汉军就可发完全解决。当然,我们也要做好劝降不成的准备,到那时,我们就毫不留情,进行剿灭。”
“皇上圣明!烛照万里!”廖胜功打从心里赞同李隽的看法,道:“要是皇上没有其他的事,臣就去部署。”
李隽点头道:“你去吧。记住,这一战除了武力外,还要给他们点新鲜感。”
“何静,你这次的任务很重大,你一定要多加小心。”李隽亲自送何静出门,叮嘱道。
何静也是跟随伯颜大军到达临安,在临安保卫战中给宋军俘虏,经过洗脑之后归顺朝庭,他和郭侃北营主将孙初是旧识,两人曾经是私塾好友。做好孙初的工作,要他投降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他肩上了。
何静忙道:“请皇上放心,臣明白。臣一定小心,把孙初劝降。”
“我相信你,也相信孙将军还记得自己是汉人。”李隽停步,道:“我就送到这里了。你见到孙将军时,请转告我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