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狄烈的印象中,这场大战应当是在明年开春时才开始的。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的出现,扇动了蝴蝶的翅膀,很多历史事件发生变动,狄烈此前根本不敢预料,黄天荡之战,是否还会发生,以及是否会如期发生……他唯一能确定的是:当兀术在长江遭遇韩世忠,就代表黄天荡大战,拉开了序幕。
黄天荡之战,的确发生了,但是,却比历史上提前了两个月。
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南宋前期,唯一有可能干掉兀术这个超级**oss,并一举围歼金东路军主力的天赐良机!可惜的是,由于建炎朝廷没有任何支援、由于韩世忠孤军奋战甚至是分兵作战、由于韩部大意轻敌、由于韩部接二连三错失捕杀兀术的良机,由于……太多太多因素,使得这场原本可以取得辉煌战果的胜利,最终黯然收场。
这个巨大战果,建炎朝抓不住,韩世忠抓不住,天诛军一定要抓住!
自金西路军覆灭之后,金东路军,就成为了金国最后一支南略力量。在整个河南及淮南战场,金国共有三支大军:分别是河南战区的宗辅、赛里、斡鲁、拔离速等等,兵马遍及河南各军州县,合计三万军;淮南战区的完颜昌五万大军;江南战区的兀术五万大军。
这三大战区中,河南金军多为二线部队、守城专用的新附军与签军;完颜昌大军多为各族混杂的二流军队,兵多但真正的精锐十不足一;而兀术军,才是整个金东路军的精锐,其中光是女真兵,就占了近半。
这支精锐之军,如果不能在它最虚弱的水上收拾掉,那就得随时面临它在陆上驰骋的强大威胁。任何一个有预见的军事领导者,都知道该如何选择——不管这选择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牺牲。
打垮兀术军,就等于打断了金东路军的脊梁!歼灭兀术军,就等于埋葬了金国的国运。
倘若兀术五万大军覆灭,金国的举动,就连一个普通战士都能推导出来:河南、淮南金军立刻连滚带爬退出占领区、退过黄河,退出河朔,一直退到长城以外。此后,金国与天枢城、宋国的攻守之势互易,再不能踏入中原一步。并且,角色也要来个大转变,从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变成悲苦的保家卫国者了。
一战定乾坤!这一战,狄烈打定了!
韩世忠是要把黄天荡变成兀术的滑铁卢,而狄烈,则要把黄天荡,变成兀术的埋骨处。
历史上,兀术数万大军,在这场险死还生的水上大战中,实力损失其实不大,真正受损的,是士气与征服决心。换句话说,金军软实力损害很大,但硬实力却没折损多少。而狄烈此去,就是要把这个局扭转,说一千,道一万,打掉硬实力,才是硬道理!
狄烈几乎是在短短一刻时内,就做出这个惊人决定。他激动得难以安坐,环抱双臂,来回踱步,那种亢奋之状,看得凌远及一群闻召而来的参谋们惊疑不定,面面相觑。
做决定容易,但却有两大难题:首先,没有兵。狄烈的四万大军,大部分散到整个永兴军路,长安驻军不过五千,就这五千兵,还不能动,这是长安稳定之本。其次,没时间。黄天荡之战,史载只有四十八天,现在历史改变了,战斗提前,韩世忠军是否准备充分?还能不能困住兀术四十八天?现在赶过去还来不来得及?
幸好,长安虽没有兵,但淮南却有一支潜伏大军。而且,还是此战最得力的水军,还有此战最需要的战船,此五千水军,可抵长安上万陆军。五千对五万,是不是太少了呢?想想韩世忠以八千围五万,完全颠覆“十则围之”的古兵法,就可知天时地利兵种相克的特殊性。论综合战力,张荣的五千天波师,绝不在韩世忠的八千宋军之下。所以,韩世忠能打得动、围得住兀术,天波师也同样可以。
作战部队的问题解决了,至于时间,完全不可控,只能尽快赶到,其它的就看天意了。
其实除此之外,狄烈还有一个说不出的难题:没有将!
这是一场穿越者的预知之战,无人可分享,也无人可替代。具体怎么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时机,切入开打,天知、地知、只有狄烈一人知。
如果这是一个通讯时代,可以用电话、电报指挥,狄烈决不会亲临战场,只需遥控指挥,相信张荣就能做得很好。遗憾的是,这是古代,长安至建康,两地相隔数千里。狄烈发出第一个指令时,黄天荡之战或许刚开打;等他发出第二个指令时,韩世忠与兀术早就收工走人了,留下一地果皮屑等你来打扫……
那么是不是弄一个锦囊给张荣,打一阵再拆开看看下一步指示?拜托,那是演义,谁敢在实战玩这个,就等着被鞭尸吧。
是夜,长安府衙,一场紧急会议连夜召开中。会议决定,成立长安警备师,天诛军第一野战军副参谋长凌远,出任长安警备师师长,统领全长安马步军,负责整个长安城的警备工作。政务方面,由张角抓总,近来表现不错的虞允文辅之。
与此同时,在五百警卫与八百猎兵当中,挑选精通水性者百人,组成近卫都,随他们的王出战——不是不可以挑选更多的军兵,只是此去三千里,沿途几乎全是敌占区,人数一多,想不引人注意都难。
狄烈此行就是与时间赛跑,绝不能在沿途被拖住。
百人,七舟,走水路,不多不少,刚刚好。
十二月初二,凌晨,安排好一切。狄烈率百骑快马奔赴商州,在商洛,已经有七条经过改装的客、货船(即渡黄河时那七条中型渡船),静静停泊在丹水上,等待着他们……
黄天荡,是只属于狄烈与韩世忠的盛宴。韩世忠已早早到场,现在,狄烈来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一章 作死的节奏
丹水,发源于关陇秦岭(商洛西北部)凤冠山南麓,流经商州的上洛、商洛,出陕之后,奔流直下河南的荆紫关,最后,在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与汉水交汇。
汉水,为长江最大的支流,出陕西,入荆湖,至鄂州(今武汉)汉口汇入长江。汉江河道曲折,自古有“曲莫如汉”之说,最曲折处,就在武当山北麓,均州这一段。
狄烈眼下就乘着客船,行驶在这最曲折的一段河道上。
从商洛出发,迄今已有五日,行程四百里,总算走完丹水全程,进入汉水,算是正式驶入长江流域了。
七条船,共一百三十二人:一百近卫,三十船夫,狄烈,还有他的勤务兵,岳云。时年十三的岳云,已经长成一个虎虎生威的威武少年,虽然水性一般,但还是坚决要求参与这场大战。狄烈也想好好打磨这块璞玉,便应允了。
七条渡船,早在两个月前,就经过改装,停泊在商洛——倒不是狄烈有什么先见之明,而是下一步的战场,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必是江淮无疑,船只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改装渡船,停泊于丹水,只是一种正常的预备措施而已,不想今日竟提前用上了。
改装后的船只,面积没增大多少,但载重能力增加了。狄烈此行一百三十二人,主要集中分布在四条客船上,余下三条货船,则装满了火枪、火药、霹雳弹、炸药包……整个一军火船——这是为未来的大战准备的。
为了尽可能减少注意。七条船并不是头尾相连行驶,而是间隔二、三里,前四后三,这样看起来不至于太引人注目。
一路顺流而下,波澜不惊,路上偶尔也见到有行商客船,见他们船多人众,便请求结伴同行。近卫都都头郭大石本不允,但那个叫岳云的亲兵却出来传达军主的意思:可以。
郭大石虽不解,但还是毫不迟疑。遵命而行。事后没敢问军主。私下找了个机会问岳云。岳云回答“军主说这些行商经商多年,往返长江,对沿江情况比较了解。他们跟着我们,图安全;我们捎带他们。图方便。各取所需。”
郭大石好象懂了。又好象没懂,也没再问下去,反正这些人不上船来呱噪就好。
一路南行。倒没碰到商贾们最怕的水寇。这年月,水寇多聚集在江河支流或湖泽草荡中,大江大河中倒不多见,大概因为这些重要水域时常会有官兵巡检的缘故吧。
船队驶出商州后,便进入邓州(今属河南),这里本是斡鲁的最后二千西路军残部驻扎地。天诛近卫在驶入这片区域时,表面上一个个青衣布帽的随从模样,在船头来回走动好象忙着什么,暗地里却是荷枪实弹、高度戒备。一埃有变,船舱底板下的近卫兵立即会流水价地传送火枪、弹药、刀斧、盔甲、旁牌……瞬间就能让一船看似无害的仆役,变成一支装备精良、杀气腾腾的悍军。
不过,令近卫都战士感到惊讶的是,邓州驻军,只派出一条小舟,向他们收取河捐。
与天诛船队结伴同行的商船中,一位被众商贾尊称为王大官人的商贾,在收集了众商船(包括天诛船队)的河捐费用之后,亲自出面,送到那条小舟上。然后,你走你的道,我上我的岸。
如此轻易就解决了?郭大石慢慢松开扣鹰嘴铳板机上的食指,还有点不敢相信。直到此时,他才明白军主所说那番各有所图的话,其意所指。咳,军主就是军主啊!要不,怎么能当王呢。
相似小说推荐
-
枭风 (海风儿) 纵横中文网 2014-01-30 VIP 完结他是一匹狼,贪婪,野望,忍隐,残狠。他是一良人,孝义,知恩,多情,心悯。自安史之乱后,盛...
-
特战 (血友人生) 17k2013-12-31 VIP作品天资卓绝,实力强悍,却难逃嫉妒。叛徒,自然要将他钉在耻辱柱上,受万人唾骂,奸细,定然要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