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写出这等文字,又是何等刚直暴烈的秉性。
这种人是发自骨子里的骄傲,想要令他臣服,绝非一桩易事。
如果没有唐猊玉带这桩子事情的话,言庆写出这等词句,郑大士会毫不犹豫的拍案叫绝,更高看他一等。可是现在,士甘焚死不公侯,却让郑大士的心里很不舒服。
郑言庆跪坐在郑世安的身后,低着头不说话。
但郑大士却从他身上,隐约看到了一种不羁,一种令他难以控制的不羁。
“世安啊,仁基已知道错了,你也莫要再怪他。”
郑大士决定,还是从郑世安下手,放下手中的诗篇,轻声道:“你随我出生入死,是什么样的人,我心里清楚。仁基受那泼妇的挑唆,以至于委屈了你,我这里向你赔礼。”
说着话,郑大士向郑世安拱手一揖。
哪怕郑世安的心已经凉了,可这尊卑观念,却是刻在骨子里。
他哪敢受郑大士的礼,连忙侧身,惶恐道:“老爷,老奴生是郑家的人,死是郑家的鬼,受这点委屈又算什么?您可千万别这样,您这样……老奴非得羞愧死。”
“世安,告诉过你,别再老奴老奴。
你祖上几代人都是在郑家,你爹、你爷爷的尸骨,也葬在我父亲、我祖父的坟旁,我可从来没有把你当成外人……说起来,你母亲还是我姑母,咱们应该以兄弟相称才是。
你若再老奴老奴的说话,那可就是不把我当成一家人了。”
郑世安的母亲,是郑氏族人不假。
不过论血缘关系,不晓得和郑大士隔了多少弯儿,八竿子都未必能打得到。而且地位也不会特别高,否则也不可能嫁给郑世安的父亲。可不管怎么说,终究还是亲戚。
郑大士既然把这层关系挑开,郑世安也不能再说什么。
不过称呼可以改变,尊卑之礼却不能少。
郑大士说:“我已向县府呈现文书,将你祖孙定为四品出身。
你这次回来也好,过两天清明,我和各房说好了,趁着祭祖,你也该归宗认祖了。”
郑世安闻听,喜出望外。
回来时,他还想着怎么赚钱,给郑言庆买个好出身。现在好了,出身解决了,还能加入郑家。有了郑家在后面支持,言庆日后也好过许多。郑世安连忙拉着言庆,上前拜谢郑大士。
多年愿望得以实现,之前虽有怨恨,却已烟消云散。
只是郑言庆表面上去,非常高兴。
可心里面却把郑大士操翻了天:本来想着趁此机会,让爷爷和郑家划清楚界限。
没想到郑大士翻手为云,轻松的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虽然还不能猜出郑大士的真实用意,但言庆隐隐约约的觉察到:自己祖孙被郑大士利用了。
想到这里,郑言庆就恨得牙关紧咬。
“言庆啊,你老叔这次做的有些不对,你也别往心里去。
也是那崔家妇人在一旁挑唆,我回头派人去洛阳,让你老叔将那妇人休了。内宅不靖,终究是个麻烦。”
郑言庆连忙道:“大老爷万万不可,也是言庆不对,不该说那些大逆不道的言语。
老爷对我祖孙恩重如山,我祖孙万死不能报答。夫人的事情,还是别再计较了,小小姐不能没有娘亲,大公子若因为此事而怪罪我祖孙,我祖孙日后又如何立足?”
见好就收吧!
即便郑大士真的想这么做,郑言庆也要阻止一下。
毕竟,郑仁基夫妇的感情不差,若因为这件事情而休了崔夫人,郑仁基嘴上不说,心里不晓得会多么的怨恨。既然无法摆脱郑家,那平白再竖立一个敌人,得不偿失。
郑大士果然大士,怪不得能执掌安远堂。
“既然言庆这么说,那就这样吧。”
郑大士心里也在暗自感叹:这小子年纪不大,却是个知道轻重,识得利害的家伙。
如果郑言庆不阻止,那崔夫人被休回家中,得罪的可就不止是郑仁基。
毕竟崔夫人身后,还有一股势力……
这小子若是能真心帮助宏毅,日后连山一房把持安远堂,当不在话下。说不定,还能问鼎著经堂?只是如何能让这小子收心,还是一个问题。先前的考虑似乎有些不足,应该再好生拉拢一下。小小年纪就有此风骨和胸怀,日后必能成大器。
郑大士想到这里,笑道:“世安,这一路劳顿,你先带着言庆下去休息吧。等祭祖结束,你和言庆还是回洛阳。仁基虽说能当事,但我还是不太放心。我已命他在田庄给你祖孙划拨了百亩良田,权作你归宗认祖的贺礼,还望你万莫推辞。
洛阳繁华,言庆在那里也能开阔眼界,结交名士,对他做学问,大有好处。”
郑世安感激万分,又连连向郑大士道谢,带着郑言庆下去了。
走出后堂时,郑言庆忍不住扭头向后看了一眼,只看见郑大士一脸温和的笑意。
心中不由得暗骂一句:这老家伙,老谋深算,才是真正的老狐狸啊!
第三六章 风暴之回归
在郑言庆看来,出身的确重要,但还没有重要到能让他上郑家这条贼船的份上。
至于族谱……
他清楚自己并非郑家人,就算进了族谱又能如何?
不是郑家嫡支,甚至连旁支都不是。八竿子打不到的远支,能给他带来多大好处?
反观郑家,或者说安远堂,却可以凭借他的声名,在士林中重整旗鼓,得到更多利益。与其付出相比,郑家得到的好处远远超过了郑言庆,日后郑言庆即便能独立出去,依旧要生存于荥阳郑氏的光环之下,甚至永远也无法和郑家割舍干净。
可即便如此,郑言庆也无法拒绝。
且不说纳入郑家族谱,是郑世安梦寐以求的事情,断然不会反对。哪怕郑世安对郑仁基,乃至于郑大士有芥蒂,有心结。但对于整个郑家来说,依旧有着强烈的归属感。
这就是宗族的力量!
绝不是郑言庆三言两语,就能化解开去。
至于言庆自己,也不敢开口拒绝。
别看郑大士笑呵呵的模样,看上去慈祥可亲。但如果他祖孙拒绝了这好处,郑大士绝对会翻脸无情,甚至让他祖孙从人间蒸发。毕竟,他们现在还只是家奴啊!
以前是蝼蚁,现在好一点,有了名声,也不过是强壮的蝼蚁。
言庆知道,他的名号还不够响亮,更别说和郑家这种庞然大物去抗衡。鹅公子之名,最多能让郑大士顾忌一下。但也仅止是顾忌,若说‘恐惧’,却断然不可能。
低头吧……
言庆别无选择。
不过这种事本来就是相互利用,郑家利用他来夺回士林中的地位,他何尝不需要郑家这样的家族,来为他赚取更大的名声?当他的名声大到让郑家不得不顾忌他的意愿时,他才能随心所欲的生活。但这个过程,想必也不会太过于轻松吧。
……
把郑世安祖孙从家奴变成四品出身不难,可是进入族谱,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郑大士能看到的好处,未必其他人也能够看到。
比如郑家如今的当家人,执掌著经堂的郑善愿,就不太同意。而其他各房中,也有反对的声音。同意郑世安列入族谱的声音并不太大,郑氏七房当中,除了郑大士之外,也只有二房郑茂这一支,立场鲜明的表示赞成,其他大都是模棱两可。
二房之所以能同意,源于郑为善在安远堂效力。
别看郑为善只是庶出,可由于他的武艺,由于他在安远堂日渐高涨的地位,已渐渐的得到二房关注。在询问过郑言庆的状况之后,二房家主便表示同意郑世安归宗。
这也使得郑大士的底气更充足了一些,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郑世安祖孙归宗之事,终于落下了帷幕。毕竟,郑世安的母亲是郑氏族人,这一点不可改变。郑世安的身体中流淌着郑家的血,哪怕稀薄,哪怕卑微,但终究是郑家子弟。
等到尘埃落地,郑世安祖孙在祖庙行祭祖大礼,正式成为郑家一员的时候,已经是三月中旬。
郑言庆在荥阳过的倒还算顺心,洛阳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百年大族,又出神童。
鹅公子之名本就响亮,待完整的八法论和那一首《清明》出现,再加上郑大士暗地里推波助澜,使得郑言庆在一夜之间,享誉士林……八法论是永字八法出现以来,第一次系统的评点,自然格外引人关注。书法大家如欧阳询,智永,纷纷著说,对言庆这篇八法论做出详尽的点评。这两位是书界翘楚,做出点评自然非同凡响。
与之前言庆的咏鹅相比,八法论的影响力,显然更加激烈。
智永,是魏晋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后人,八法论中将王羲之誉为八法之祖,与钟繇齐名,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赞誉。所以对言庆的称赞,也就最为热烈,称其开创书法之未有先河,可为当世大家;而欧阳询虽略为含蓄,言辞之间,也推崇不已。
这两位一开口,其效用可想而知。
以前不管是杨素称赞也好,亦或者隋文帝关注也罢,但清流高傲,多不愿意接受。
欧阳询和智永不一样,那是宗师级的人物。
相似小说推荐
-
明血 [精校] (老茅) 当王福发现自己成为弘光这个短命皇帝后,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撬动历史,改变本民族既将沉沦数百年黑暗的命运,而是一...
-
三国游侠传 (三国阿飞) 起点13.11.12完结这么久之后,历史终于进入到错误的轨道上……恢弘大历史,不一样的三国,刘备已死,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