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唐朝当皇帝 [精校] (七月初三)



其实,女人就是这样,只要她真心喜欢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做的事情,她都会觉得是正确的,都认为是最好的。但相反的是,只要她对一个男人产生了反感,那么这个男人不管做出多么正确的事情,她都认为这只是他虚伪的表现,只是为了掩饰他本身的不足。

若依就是这样,她喜欢李恪。所以,在李恪说前人圣贤对孔子《论语》的注解是错的,她就没有怀疑李恪说的是不是就一定是对的。

“其实,我对《论语》不甚了解,前段时间才细细研读而已。”

若依说到这里时脸有些红,因为她看《论语》其实就是为了李恪,“不知道殿下可否给若依推荐一本注解不错的书呢。”

李恪听若依让他推荐书,开始犯难起来。毕竟,对于女孩子读《论语》他还是第一次听闻,还有一点就是在他看来现存的《论语》注解中都有不少的错误,符合自己的标准的没有,怎么给她推荐呢?

若依见李恪不说话,还以为是他对自己跟他提这样的要求不满意,忙改口道,“其实我今天来主要是想让你在我画的画上题字的。”

她说完这句话,见李恪没有任何反应,又继续道,“还有就是你那天跟我说的泼墨山水画我也很感兴趣,想多知道一些关于它的技巧和画法。”

李恪见若依说完,就明白她刚才误解了自己的意思,笑道,“《论语》注解现存的本王看的上的没有一本,所以让本王给你推荐,这件事很有难度。至于在你的画上题字,这倒是没问题,如果你乐意,你所有的画我都可以题,反正本王最近也比较清闲。”

李恪说到这里,突然发现自己很喜欢和若依说话,很喜欢跟她交流。因为,她懂的多,还有就是她比较乖巧听话。

“泼墨山水画的技巧和画法本王也不甚精通,但是你想知道,我也只能将自己所知道告诉你,至于你能否画的出来,那就要看你的领悟能力了。”

李恪继续说道。

“那若依就谢过殿下了。”

若依浅浅一笑,柔声说道。

李恪也不客气,将自己知道关于张大千泼墨山水画的理解告诉了若依,而若依听的也很认真。两个时辰过去,李恪的话说完了,若依也基本上对泼墨山水画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若依又李恪给她的画题字,李恪照做,在她画的一幅垂柳画上写下了《咏柳》一诗,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若依看着李恪的诗句,半晌才回过神来。她觉得李恪的才华已经超出了她自己的想象,如此能信手沾来,并且对她画上的情景描述的很贴切的诗句真是世间少有啊。这可能就是自己和他心有灵犀吧!想到这里,她不由得浅浅一笑。

而在她身边的李恪,看到若依那浅浅的一笑,不由的痴了。若依的笑就像春天里的风一样的温柔;像冬天里的阳光一样温暖。他觉得跟她在一起,自己不管做什么都很开心。

如此两人心里都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做什么都没有拘束,不知不觉间时间已经到了中午时分。若依看了一眼窗外,知道自己也该离开啦,可是她心里确实不舍这样的美好时光,两个人在书房中谈论书画,那种心有灵犀的感觉。

此时,李恪的心里也是一样,他觉得自己已经开始喜欢若依了。因为,他在看到若依有离开的意思之后,心里有点不舍。

“殿下,时刻不早啦,若依也该回去啦,等有时间若依再来拜会。”

若依有点不舍的说道。

“好吧,要不我派人送你回去。”

李恪问道。

“不用麻烦殿下,香儿和车夫就在门外。”

若依知道香儿在元宵灯会上触怒过李恪,所以没有带她进来。而香儿本身也觉得自己得罪了李恪,不好意思跟她来汉王府,只在门外候着呢。

李恪便不再多言,将若依送出了书房。

若依出了书房,便有王府的下人将她送出府外。而此时她心里突然一疼,她多么想李恪能够送他。但是,终究还是失望了,她觉得自己奢望的还是太多了。

她出了王府,香儿就迎了上来,“小姐你怎么才出来啊?你看都什么时辰啦,太晚了回去会被夫人责备的。”

“是你怕被娘亲责备吧?”

若依揭穿了香儿话里的意思,香儿小脸一红,不再言语,将若依扶上了车架。

车子缓缓开始移动,而就在此时,她突然看到李恪从王府中走了出来,手里好像还拿着什么东西,她连忙叫住车夫停车,然后自己将要下车的时候就见李恪已经到了她的车前。

“若依,这本《论语》的注解本王这段时间内已经对它做了修改,你拿回去看看吧。虽然不是印刷体,但总比看那些错误注解的要好上很多。”

说完,将书递到了若依手中,然后给了她一个微笑,径自回了王府。

而若依看到李恪消失的背影,半晌才回过神来,呐呐道,“原来你都是为了我好,是我错怪你啦!”

可是,她坐在车里,当翻看到最后几页还没有干透的墨迹的时候,她的眼圈一红,终于知道李恪为什么没有送她。

她心里感动,她心里激动,她很开心。因为,这个男人如此的呵护自己,自己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第一百零五章 御赐真迹

李恪回到府中,还没有坐稳就见王德走了进来,还不及李恪说话,就听他说道,“皇上宣汉王御书房觐见。”

李恪有点惊讶,李世民这个时候找自己是为何事呢?“不知道父皇找儿臣所谓何事?请王公公告知?”

李恪问王德。

“殿下赶快随老奴进宫吧,老奴也不知道皇上为什么会召见你。”

王德拱手说道。

“请王公公稍等片刻,本王去去就来。”

李恪说完,就闪身入了后殿,然后他找兰儿服侍自己将衣冠整了一整,方才出来,跟王德道,“王公公请。”

王德微一侧身,躬身让李恪前行。

两人来到甘泉宫,王德禀报完毕之后李恪方才进入御书房。李世民看到李恪,在还没有行礼之际对他说道,“不用行礼,你先给朕说说你最近都在做什么。”

李世民的声音淡淡的没有任何的表情。

李恪很奇怪李世民会如此问自己,直言说道,“禀父皇,儿臣在府中攻读《论语》除此之外就是习武练枪,甚少出府。”

“《论语》”

李世民重复道,“那你且说说自己看到哪里了?有何见解?”

“儿臣看到《为政》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李恪答道,“对于孝道一说儿臣又明白了很多道理。”

“说说你的理解吧!”

李世民此时才抬起头看李恪一眼继续批改奏章。

李恪心里嘀咕,你在看奏章,我说什么你能听的进去吗?但是他不敢明目张胆的这么说,只能微微吸了一口气说道,“其实孔子想告诉孟懿子的答案并不是‘无违’这两个字。因为,孔子跟其弟子的对话中有这样一段,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和上面的那段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孔子就是想通过自己弟子的口告诉孟懿子何为孝道。因为,孟懿子当时是鲁国的大夫,孔子对他的问孝不能直言,只能通过这种形势向他传达自己的意思。”

“当时情景应该是这样的,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他问我什么叫孝,我就告诉他五违不要违背。樊迟曰,何谓也?从这一句话就能看出当时的那个画面,学生在前面驾车,静静的,没有开腔,而老师好像在自言自语的告诉他,刚才答复孟懿子问孝的经过,樊迟一听,回过头来说,老师,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于是孔子说,没有什么,很简单的。当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孝敬他——‘事之以礼’。儿臣认为此处的这个‘礼’应该理解为对父母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照应和爱戴。而当他们入土为安的时候,我们还要做到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然后,孔子说到了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他跟孔子问孝,孔子的回答又是另一种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说当一个孩子生病之后父母的心情非常的忧愁和担心,而你应该像他们担心你那样去担心他们,孝敬他们。”

“所以,儿臣觉得每一个人有不同的身份,但对于仁孝都是一样的,不论是世家子弟,还是一国大夫,都应该做到孔子的孝道之说。”

李恪说到这里,李世民突然抬头若有所思道,“恩,你的解释倒也新颖,如此一说你确实将孔子在这里的问孝解释的很清楚也很透彻。”

李世民附和道,“但是,‘为政篇’中你对其它地方又何理解?”

这时的李世民已经不是在问李恪,而是抱着考教他的心态,他想看看自己这个平时不学文的儿子,认真读起书来,对《论语》究竟有多深的理解。

李恪看到李世民赞同自己的观点,继续说道,“其实,为政篇中有一段孔子自己的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放在为政篇是太重要了,他通过对自己的剖解告诉我们,为政之道在于合乎常理,要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所见所闻都要放到政务中来,通过自己切身的实际来处事。他的意思说一个从政之人最起码的先是自己有修养,只有自己了解百姓的生活,了解国家的处境,了解生活百态,才能更好的处理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