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盛唐风流 [精校] (凤鸣岐山)



“父皇息怒,此事儿臣在京时已略有所察,久旱不雨,实天灾耳,非人祸也,但凡我朝能上下一心,弥消不难……”

高宗藏于深宫,自不可能清楚外头的情形,可李显却是知之甚详,这场旱灾早就在李显的预料之中,然则出于各种考虑,李显并没有揭示天机,而是静观事态发展,此际见高宗盛怒、群臣缄口不语,李显心中暗自叹了口气,从旁站了出来,温言细语地劝解道。

“不难,好个不难,你给朕说说,这不难究竟是怎个不难法,嗯?”

连着两桩噩耗的打击之下,高宗心头的火气实在是太旺了些,不单不给群臣们面子,甚至连李显的面子也不给了,压根儿不等李显说完话,便已气咻咻地呵斥了起来。

“父皇息怒,儿臣有数策或可解得此厄。”

李显敢在此时站将出来,自是有着相应的把握在,面对着高宗的怒火,李显不慌不忙地躬了下身子,语气平缓地回了一句道。

“嗯?”高宗火气虽大,可一听李显说能解决此事,脸色瞬间便缓和了不少,然则并没有立刻出言追问,而是狐疑地看了李显好一阵子之后,这才迟疑地挥了下手道:“显儿有甚良策且说来与朕听听。”

“父皇明鉴,今我大唐凡三百六十州,户五百一十一万,人口总数约三千七百余万,按州均而论,其值似并不大,然则实情并非如此,我朝户数大体集中于关内道、河南、河北三道,尤以关内诸州为多,时至今日,关中各州实有户数已超百万,人口已近八百万之多,几近三成人口尽在关中,土地不敷用已久,所幸历年来风调雨顺,不曾有大灾祸发生,再加上漕运之粮,关中勉强能得安稳,今旱情一起,则灾情深重矣,若欲永消后患,当从根本上改变此现状,儿臣以为移民之事已是刻不容缓,荆、襄等南方诸州地广人稀,而土地肥沃,经营得法,当可成我大唐之粮仓,若能准关中各州之灾民移至江淮、川中等地,当可从根本上解决关中各州之厄,此为其一;其二,关中各州乃我大唐最富庶之地,朝堂存粮虽不敷用,然民间大富者不少,当鼓励民间捐钱捐物以共济难关,其三,经数年之努力,如今漕运已畅,开仓放粮之余,可鼓励商贾运粮北上,以部分盐利为之诱,从者必如云也,有此三条在,何愁此厄不得解,此儿臣之愚见也,恳请父皇详查。”李显之所以不揭示旱灾的天机,最根本的核心便是要借此灾情来行移民之实,当然了,为了应对灾情,李显私下早已做了不少的相关部署,尤其是粮食储备更是充足,随时能投入赈济灾民之用,此时回答起高宗的问话来,自是有条不紊得很,信心可谓十足。

“尔等都说说罢,显儿这三条法子能行否?”

高宗听完了李显的长篇大论之后,并没有急着表态,而是皱着眉头思索了好一阵子之后,这才环视了一下诸人,语气略缓地问道。

“陛下,老臣有三疑问不解,想请教周王殿下,其一,移民之举所费极大,如何筹之?其二,民间募集虽是良方,然所得能有多少,不知殿下心中可有数否?其三,盐铁乃国之重利,轻易放之,收则难矣,殿下可有何对策否?”郝处俊身为宰相,所虑自是严谨,对于李显所言之三策很明显地持保留之意见,此时见高宗发问,立马站了出来,亢声提出了三条疑问。

“郝相所虑甚是,然此三疑问小王以为皆可解也,此番受灾之四十余州人口总数约莫七百余万,若能分流两百万,则灾情必可稍缓,所需财物看似极多,其实不然,今灾民频于绝境,但有生路,必从之,朝廷所需者,不外沿途粮秣之用也,按行程算,两月余之粮秣有八千石足矣,此数虽是不少,可却能从三部分解决之,其一,朝廷存粮可出其三成,民间募集三成,余者大可由商者以粮换盐引凑足,至于募集之数么,小王以为朝廷不妨以虚爵换募捐,明言此爵不可承袭,唯荣衔耳,今贾者地位低而富,但能借此变更身份,鲜少有不愿者,其三,盐铁之利乃国之重也,自不可轻放,然,以盐引勒之则可,即一引只能一用,过后作废,当无后患之说,此三策既可解民之厄,又能使国得利,胡不为之?”李显乃是有备而来,自不会被郝处俊的三问所难倒,这便不慌不忙地逐条剖析个分明。

“殿下高论,老臣受教了。”

郝处俊乃是正统的儒家子弟,为人耿直,对于李显这套明显带着商贾气息的做法依旧是持保留之意见,然则一来他自身对如何解决如此大规模之灾情尚无对策,二来也实是无法从李显所言中找出破绽,沉吟了片刻之后,不得不违心地表示认同,语气间不免有些子不情不愿之意味。

“尔等还有甚疑问么?”

这一见郝处俊已被李显说服,高宗的眼光便落到了跪在地上的李敬玄与沉默不语的姜恪身上。

“恭请陛下圣裁。”

李敬玄刚吃了个排头,这会儿还跪在地上呢,哪敢随便开口言事,而姜恪本是边疆重将,长于军事,虽对民政也颇为精通,可毕竟是刚入朝为相,对朝务尚在熟悉之中,一向慎言慎行,自是不愿在此事上多说些甚子,这一听高宗见问,二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将决定权交到了高宗手中。

“媚娘,你看此事可行否?”

到了这个份上,高宗心里头自是已有了决断,然则心中的底气依旧不是太足,这便侧脸看向了始终默默不语的武后,试探地问了一句道。

“陛下,显儿能心系社稷,时时关心朝务,实朝廷之福也,妾身当为陛下贺,此事若能成,显儿当得首功,今四十州百姓受难,妾身等尽绵薄之力,后宫所需一律减半,结余之钱物当可挪为赈济之用,也算是响应显儿之提议好了。”

武后倒是没反对李显的提议,然则话里却隐隐潜藏着别样的用心,挑拨的意味极浓,此言一出,郝处俊等重臣脸色都不禁为之一变,可却无人敢多说些甚子,只能是装聋作哑地扮着木雕泥塑。

“嗯,好,此事便这么定了,显儿回头上个详细的本章来,朕要好生再过一番。”

高宗此际正高兴着灾情之事能解决,倒是没注意到武后话里的潜台词,一捋胸前的长须,笑呵呵地准了李显的提议。

时时关心朝务?时时你个头啊,这贼婆娘还真是阴毒得很!李显多精明的个人,又怎会听不出武后那话里的含沙射影,心里头自是歪腻得够呛,可这当口上,却也没李显发作的余地,只能是在心里头暗骂了一声,可脸上却满是诚惶诚恐状地应答道:“父皇英明,儿臣自当竭力以为之,然则儿臣尚有一事要奏,即前头所言之战事刻不容缓,还请父皇圣断!”

一众人等显然没想到李显竟然又将话题绕回到了战事上头,一时间全都为之错愕不已,大殿里的气氛立马便有些子诡异了起来……

第一百七十六章谋夺帅印(一)

大灾之年确实不宜动刀兵,这个道理李显自不会不清楚,可李显更清楚的是倘若此时不给予吐蕃迎头痛击的话,将来收拾起残局来势必要花更多上数十倍的代价,再者,李显也有着自个儿的私心在,那便是趁此机会将触角伸进军伍之中,倒也不求能掌握多少的兵权,但求能捞些资本,以便在军中树立威信,为将来之大计埋下个伏笔,故此,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这一仗都必须打,不单要打,而且还得必胜!

“显儿啊,你能有这份为国之心,朕心甚慰矣,只是眼下这局面……,唉,父皇便是想出兵,怕也无力为之啊。”

众人虽皆缄默不语,可一个个脸上却都是不以为然之色,只是事关重大,面对着的又是以雄辩著称的李显,众人自不想在高宗开口前胡乱出言反对,沉默便成了一众大臣们不约而同的选择,到了末了,高宗实在是忍不住了,长叹了口气,满脸遗憾之色地说了一句道。

“父皇明鉴,孩儿以为我军处境是难了些,可贼军更难,若不然,吐蕃小儿也不会在大胜之际急于与我签订和约,由此可见,其损失定不在我军之下,况且此番大战乃在其境内发生,战火蔓延之下,其国力之损耗必巨,再者,战起时,恰值牛羊繁殖之时节,乏人照料之下,其牲畜损失非小,而此际又是牛羊准备过冬之时,须得精心照料方可,若战火再起,今冬贼子难熬矣,此为不得不战之理也!”尽管高宗已表明了无作战之心,可李显却不肯放弃,慷慨激昂地进谏道。

“这……”

高宗性子虽懦弱,可在对外用兵上却是从来不含糊的,这一点倒是学足了太宗的作风,前些年若非身子骨不行,他原本还打算亲征高句丽的,此时一听李显说得颇有道理,不禁便有些心动了,可再一想到眼前的灾情,刚燃起的热情很快便又萎靡了下去,皱着眉头,迟疑着不敢下定决心。

“父皇,时不我待啊,若是让吐蕃贼子熬过了今冬,我大唐再要想收回安西四镇怕是难了,一旦西域陷落,商路断矣,我大唐岁入锐减倒是其次,赫赫威名恐也将受累矣,此诚不可以漠视之,且孩儿以为此战勿须出动大军,偏师一旅足可败敌,儿臣虽不才,然习武多年,自问尚能战而胜之,愿为父皇效命沙场,恳请父皇恩准!”李显观言察色的本事过人,只一看高宗的脸色,便知其已是有所动心,这便狠狠地加上了一把火。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