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乱世小民 (样样稀松)



一家纱厂,一家纺织厂,一家服装厂。一家玩具厂。一家建筑公司。统归于长城实业公司旗下,孟有田刚刚三十多岁,便成为了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可谓是年轻得过分。

但这位年轻的董事长却表现出了与其年龄不相当的成熟和老练,以及超越常人的眼光和胆识。朝鲜战争刚刚结束,长城实业承建的楼盘便全部开始销售,手法和招数令人耳目一新。

当时香港的地产商,像利希慎家族、何东、广生行、陆海通等,一般是以建楼收租为主。通常建筑期是一至两年,租给别人,起码七至十年才能翻本。而那些小的地产商,则是小本经营,通常盖两层至四层的房子出售。总之,这种经营方法,既不能加速资金的周转,赚不到大钱,亦无法解决香港的住宅紧张问题。

分层出售是一个办法,能使光顾楼宇的市民多起来。但顾主还是局限于一些富裕人家。长城实业所盖的楼宇,每层约一千英尺,每英尺约二十多元,总价即为两万多港元。但那时普通的打工仔,每月的工资约为二百元,一下子拿出两万多元来的人毕竟不算很多。

既能分层出售,那分户出售也就不是什么问题。孟有田知道要使房地产市场红火起来,就必须增加顾客群,就是买楼的人要多起来,物业市场才能旺起来。所以,盖楼的时候他便授意建筑公司有的楼是一层独立,有的楼则要一层双户或三户,让更多的人能够拥有自己的物业。

为了促销,孟有田还编印了楼盘说明书,上面有详尽的楼盘情况、价格、交楼日期等数据。因为,不同的楼宇,有不同的高低、结构、面积和材料,有了这样一本说明书,能让买家更清楚地了解楼宇的情况。

至于卖“楼花”,也就是预收要动工兴建楼房的钱款,并且可以分期支付,孟有田并没有马上推出。如果销售看好的话,他准备在以后再实施。一来他的资金不算紧张,完全不必用订金起楼;二来他不想给别人太早提醒如此筹资的办法,使买地皮的竞争者一下子多起来。

楼宇开盘后,销售情况还算不错,说不上门庭若市吧,可也络绎不绝。毕竟孟有田照顾到了富裕家庭,也照顾到了中等收入阶层。

在第一处楼盘竣工后,建筑公司便已经开始了第二处楼盘的建设;而卖楼资金的回笼,使得建筑公司可以扩大规模,稍后又开始了第三处楼盘的动工。

买比租好,这是当时香港房地产市场所处的情况。租房呢要交一笔顶手费,通常叫做“七千顶手,月租两百”,即顶手费一般要七千元,每月还要交两百多元的租金。但相同面积的一层楼,售价一般在一万四千至二万元之间。也就是说,一个出得起顶手费的租客,再支付与顶手费差不多的钱,就能买到一层属于自己的楼房。而要买一户,则只需要付出顶手费的价钱。两者比较,自然买楼比租房合算得多。

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香港似乎又成了一个安稳的地方。而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局势却日益动荡。一批华侨迁居香港,成了首批购房的大头。他们置业一来是为了安居,日后也能传给子孙,二来收租也算是一项比较稳定的收入。

孟有田进军房地产的头一炮算是打响了,他有土地储备,又有银行支持,还适应了当时香港政府的政策。

当时的香港政府为了缓解市民住房紧张的困局,鼓励地产商兴建楼宇,为此拍卖了不少官地,供地产商竞投。而长城实业则成为了地盘拍卖场上的活跃分子,经常是一家独力竞投,大肆增加土地的储备。

第三十一章发财而不独

有一利则有一弊,长城实业在拥有了大量的土地储备后,流动资金便显得日益短缺。到了一九五四年的三月份,孟有田不得不使出了酝酿已久的杀手锏。

“卖楼花”在今天当然已不算是什么新鲜事,但在四十多年前,当我们第一次提出这个新方法时,地产界和社会的反响可以用“石破天惊”四个字来形容。香港是全世界最先推行“卖楼花”方法的地方,这一方法现在也早已在世界各地推行使用,成为地产商推销新楼盘的必然方法

要是形象地加以比喻的话,“卖楼花”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办工厂的,不可能自己做好许多现货放在那里等买家来买,一般都是接到订单后才生产。有了订单和订金,厂方就可以启动,销路也有保障。而搞地产也是一样,说得好听一些,就是将地产工业化。

当然,楼还没建,就要买家先付订金,难免有人心中没底。但这也不是问题,长城实业通过律师或银行方面来保障买家利益,从而给他们信心。

土瓜湾的楼盘刚刚打下地基,长城实业便散发了售楼说明书,在售楼说明书上向市民推介分期付款的买楼新方法:第一期先交订金百分之三十,第二期落妥二楼楼面交10%……第八期余款10%于领到入户书时缴清。

这是分期付款方式第一次推出,更开了在大厦未落成前预先订购的先河,香港市民在短暂的质疑和惊愕过后。在楼宇开售的第一天,便蜂拥而至,交订金买楼的市民在卖楼接洽处外排起了长龙。

在长城实业大肆买地的时候,银行对这样疯狂的扩张表示过担忧,管理层对是否继续发放贷款进行过讨论;社会上也有恶意和嫉妒的猜测,等着长城实业因为缺乏资金而陷入困境,或者至少要把吃进去的地皮再吐出来,以此来弥补流动资金的不足。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长城实业再出新招,促销了楼宇。加速了资金的周转。在众人的怀疑和猜测中。长城实业不仅毫发无损,而且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和扩张势头。

“鬼才”,“超人”,“神脑”......随着长城实业的香港房地产市场上的异军突起。长城实业的领头人孟有田被业内业外冠以多种称号。或贬或褒。但没人能否认在他的领导下,长城实业已经奇迹般地成为香港房地产业崛起的龙头之一。

十年,嗯。还不到十年,孟有田已经达成了既定的目标,或者比预想中的还要好很多。随着房地产业的兴旺,之后的十年便是他身家暴涨的时期,然后又是一个低谷,又是一个逢低吸纳的好时机,还能在股市发大财……

机遇总是有的,别人是依靠着运气和胆魄,孟有田却是投机取巧。但这也没什么丢脸的,他做事又不独,虽然抢了很多人的财路,可也没有全部堵死。嗯,自己还是很仁义的。

比如说现在,在长城实业红火发展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商开始效仿。反正本钱需要的少,登报纸卖楼花,就收买家的钱用于买地建楼。利园山、九龙仓、尖沙嘴、西环等地的地皮纷纷被人抢购,掀起了发展地产的**。

这样一来,地皮的价格一路直上,而拍卖会更是频繁举行当然,场上的竞价也变得激烈起来。本来,长城实业先行一步,在资金和名气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却并没有表现出财大气粗,横行霸道的模样。

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怨家少堵墙。反正已经有了之前大量的廉价土地储备,还有在暗中进行的收旧楼的布置,犯不着跟别人脸红脖子粗地去抢高价地皮。当然,长城实业也参加拍卖会,如果竞争者少,价格合适,也会出手购买。而更多的则是依靠自己的实力参与“食饼”,也就是二次投标的一种投机活动。

所谓“食饼”,其实就是地盘拍卖过程中的一种投机行为。比如港府要拍卖一幅地,a可能是独力竞投,b可能也是独力竞投,c可能是几个人合作竞投,有实力的就独资,没实力的就几个公司合伙叫价,d根本无心买地,却也来凑热闹参与竞投。

这幅地本来一千万才可以投得,没有这一千万的人,一般不敢叫价,因为若真的投到,拿不出钱来怎么办?于是,有人就找后援,姨妈、姑姐也叫出来。

好啦,开投了,假如a、b、c、d四方竞投,从五百万开始叫价,六百万、七百万,叫到差不多的时候,当中就会有人开始商量﹕“不如我们投回来再投过啦!”于是大家来了妥协,某方叫到七百五十万时,另外三方就不叫价了,七百五十万成交。

之后,a、b、c、d四方随即找个地方坐下来,重新把这幅地拿出来竞投。好了,再次叫价,叫到九百万时,c、d不叫价了,只剩下a和b。九百万和七百五十万之间的差价一百五十万,四方平分,每方分得三十多万;接着,a和b再竞投,a叫价九百五十万,b可能就放手了,这幅地最终由a以九百五十万投得,而九百五十万与九百万之间的差价五十万,再由a和b平分,每方分得二十五万。

整个过程,就是大饼分小饼,你吃一块,我吃一块,大家都有好处。a以较便宜的价钱投得地盘,其余三方也得到利益,吃亏的则是港府。对此,孟有田倒是不在乎,参与有奖,何乐而不为呢?能拍得便拍得,拍不着就分些利益,凭长城实业的实力,谁敢不给面子?

而长城实业放缓步伐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香港还没有取消楼高限制。五六层的楼宇,不仅占地皮,而且获利不高。再挺些时日,等到港府取消限制,孟有田才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为此,他已经派人去欧美学习高层建筑的技术和经验,就等着限高令解除,第一座摩天大厦,或者说是香港第一高楼便要从自己手中建起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