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算了算,利用手里这些人口,训练出八百士兵是没问题的,而八百正规军已经是非常强大的力量了,完全不需要太过担心自己的实力问题。
“初九,你去山洞里,把大伙儿都叫到山顶的平台上来,我有话对大家说!”朱元璋吩咐道。
“好的!”李初九应声而去。
半个时辰之后,一千多乡亲,男女老幼,全都集中到了山顶的平台上面,大伙儿昨天在山洞里好好安顿下来,吃了饱饭,睡了好觉,今天精神都不错,对朱元璋的敬佩之情也更多了一分,听说他要说话,就全都第一时间赶了来。
这时候两百多名士兵,正在王二和拼命三郎的监督下操练呢,军阵就在百姓们的旁边嘿哈嘿哈地练习着变阵,刺枪等动作,倒是平添了一份气势。
“乡亲们!请认真地听我说。”朱元璋站到一块高高的石头上,提气道:“咱们现在暂时安全了,在这片山峰上,可以安稳地过一段时间的日子……”
说到这里,场中的百姓们一起笑了,脸上带起了那种死中求生的快意感。
“但是……”朱元璋话音一转:“这样能活得了一时,活不了一辈子!我们的存粮有限,顶多只能支撑半年……”其实存粮省着点吃可以用一年,但是朱元璋故意说成半年,以便留下一些缓冲的时间。
“什么?只能吃半年?”百姓们顿时慌乱了起来。
“这半年的钱粮,还是我绞尽脑汁,好不容易才弄来的,半年以后还能不能弄到这么多粮食,我可没把握。”朱元璋摊手道。
“哗!朱八哥,您可得想想办法啊,咱们可不想再挨饿了……”
朱元璋见乡亲们的情绪已经被调动,沉声道:“我想对大家说的是,咱们必须想办法,解决吃饭的问题……”
“抢啊,再去城里抢……”人群里有人大声叫嚷了起来:“或者再找乡绅们收税也行……”
“对啊,再攻*县城,打开仓库。朱八哥您说过,县城里没有,就去府城,府城里没有,就去京城,咱们总能抢到粮食的……”
“没错!”朱元璋道:“要去抢,可是……光靠我们的两百多名兄弟,能行吗?府城和京城里有许多官兵……光靠这两百多名兄弟,打不过官兵……”
“我也参军……”
“我也参!”
“朱八哥打仗厉害,我也去!”人群里的年轻人顿时嚷嚷起来。
朱元璋要的就是他们这样说,挥手道:“好,大伙儿都参军……但是,如果大伙儿参了军还是没打赢,抢不到粮食,咱们难道就饿死吗?这不行!”
他拼命地挥了挥手,指着山上那条小溪道:“这座山里有水,咱们可以开荒种地,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抢上……自己也要努力!”
一一一、我不收租
自古以来,中国的百姓就是最勤劳的百姓,不论在条件多么艰苦的环璄中,只要有泥土、有水源、有种子,他们就可以种出庄稼。
朱元璋一语话毕,百姓们随着他的手指方向左顾右看,看了看周围的环境,嘴角不自禁地咧开了,这座山受旱灾的影响比较山外要轻一些,树木和花草好歹都是绿色的,山间有小溪穿行,虽然山上的泥层比山下要薄,不算很肥沃的土地,但种点简单的庄稼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他们也有足够的农具可以用来开恳和耕种,因为大伙儿在跟着朱元璋进山的时候,把家里的东西都背上了,别说锄头犁头一类值钱的东西,就连不值钱的锅盖和绣花针都背着。
其实这也是中国几千年农民起义的一个特色,农民们参与农民起义的时候,往往携带着全部家当,拖儿带女,背锅带碗,例如后来李自成的大军,拉出来和官兵放对,两边军阵一摆开,官兵就看到李自成的军队里男女老幼,锅碗瓢盆啥东西都有……
朱元璋记算了一下时间,现在正是深冬,利用冬天的时间抓紧开荒整地,到明年开春就可以播种了,然后等到他带进山的粮食吃完,山寨正好可以收获第一批自已种出来的粮食。
上一世的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就是一个很自己搞建设存粮食,不用抢来发展的人。他奉行的是广积粮,高筑墙,埋头发展的战略方法。在陈友谅、张士诚等人打仗打得闹翻天的时候,他就躲在自己的老窝里拼命种地,后来果然取得了成功,这成功的经验当然要继续沿用。
这时,一名老农有点怯怯地发言道:“朱八哥……咱们开荒种出来的粮食……要给您交租么?如果要交租,交多少呢?”
这个问题十分尖锐,一问之下,所有人的身体都颤抖了一下,手也捏了一捏,心情之紧张,不问也可知。他们通过揭竿造反,好不容易从官府的剥削下挣脱,如果又落进同样的桎梏里,那还不如回家去等死呢。
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朱元璋好不容易获得的威望,顿时就会消失殆尽。
整个场面一下子就安静了,沉重的呼吸声此起彼伏,一种压抑的气氛开始传播,大伙儿都竖起了耳朵,等着朱元璋的答案。
“咱们是兄弟!乡亲!有向兄弟收租的么?”朱元璋微笑道:“当然不收!”
“哄!”众人一声哄笑,沉重的心情顿时一松,人人的脸上都露出狂喜的神色,果然,朱八哥就是朱八哥,他不是邪恶的官府,他是咱们的大哥啊,做事情就是地道。
百姓们的心再次被朱元璋抓住了。
不过谁也没注意到,朱元璋就在这时候,悄悄地对着人群中的李初九使了个眼色。李初九轻咳了一声,站了出来,大声道:“朱八哥,您真是好心,我又一次服了你了,但是我种的地会给您交一份租子,不管您收不收,我非交不可。”
朱元璋假意道:“初九兄弟,你这是什么话呢?我都说了,咱们是兄弟,哪有向兄弟收租的道理,我是绝对不会收的。”
李初九认真地道:“朱八哥,这次大旱,兄弟们都快饿死了,你在冯雷村施粥,花了不知道多少银钱,又想办法弄来了许多粮食存在黄龙山里,这得花您多少钱啊?”
马小天在旁边嘿嘿道:“我看,少说得一万两银子……”
“一万两?”农民们全都震惊了,许多人一辈子都没见过十两一锭的银子,一听说这些粮食用了一万两,嘴张得可以塞进一个煮鸡蛋。
李初九和马小天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继续道:“朱八哥,您花了这么多银子在我们身上,我可不能假装不知道,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李初九也没钱可以还您,只好向您交租,我欠您多少粮食,就交给您多少租来报答,一年交不完,我就交两年,两年交不完,我就交三年,总要把您的大恩大德报答了,才能罢休。”
“好,说得好!”人群里响起了一片应和声。
大明朝虽然穷,百姓们虽然民智未开,但这个时代总的来说,还是一个讲究仁义礼智信的时代,人们的心还很纯真,还讲究恩义,讲究信用,讲究举头三尺有神明,好人有好报。这个时代的人,不会在牛奶里加毒药,也不会做出苏丹红的蛋,更不会把一块粗麻布做的破衣服随便标个牌子就卖十倍价格骗女人的钱,他们的心里是有美丑善恶,是有为人准则的。李初收的话一出口,就得到了一大片乡亲们的应和。
最初问话那名老农居然道:“初九兄弟说得有理啊,当初我被顾华修那混蛋打了板子,连路都走不动,是朱八哥把我带到冯雷村治伤,捡回了一条命,又供我白吃白喝,现在又带我们来到了这片山里扎根,我欠朱八哥太多了,居然还问出交不交租这种鬼话……我真对不起朱八哥。”
“是啊!我要交租,至少要把欠朱八哥的都还上!”又有人叫道。
“都交,都交!”百姓们自动自觉地叫嚷起来。
这个问题总算是糊弄过去了,朱元璋松了口气,要知道交租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关系到国本,要是一开始就走了让治下的百姓不交租的路子,将来麻烦就多了。例如李自成,他在起义中后期的时候,喊出来的口号是“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结果百姓们是爽了,不纳粮了,但是……国家能搞得好么?等队伍声势壮大了,他想改这个口号也改不了,只能破罐子破摔,一路烂下去。
朱元璋在收租收税的问题上,打算沿用自己飘浮在天空当旁观者的年月里学来的一个手法,那就是划定一个收入线,在这个线以上的人,收税,收入达不到这个线的免税,而且收入越高的人税越高,以此实现贫富差距的控制,虽然这样控制也不算十分完美,随着时间推移仍然会发生贫富分化,但总比大明朝的富人不收税,穷人收重税来得强。
当然,这是今后得到了政权才要去做的事,现在说这个为时过早。
解决了这个主要问题之后,后面的问题就简单了,朱元璋先将乡民中的青壮年分出来,全部收纳进入军队,让老农和妇女来负责耕种,古代的妇女可不是只会绣花,有些现代人以为古代就是男耕女织,这个理解是有误的,古代的妇女种田也是一把好手,几乎人人会种田,所谓男耕女织,只是江南地方丝织业盛行造成的特色,但在丝织业不发达的地方,女人也是要下田的。别说古代了,就现代的农村,女人一样下田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