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袁世凯已于11月2日被清廷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16日在北京正式组阁。在冯国璋看来,袁世凯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而此时武昌又是唾手可得,自己也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可袁世凯为什么要停战呢?他完全没有想到,袁世凯另有个人的“深谋远虑”。
就在冯国璋焦急和疑惑之际,他的前哨来报,说发现一名可疑的渡江者。
“这个时候渡江过来的,很有可能就是间谍,对他严加审问!”冯国璋断然下令。
时隔不久,这名前哨再次来报,呈上了在“间谍”身上发现的“钦差大臣袁”的护照。冯国璋接过“护照”看了一下,更是疑窦丛生:袁世凯可以公开与他联络,完全没必要派“间谍”偷偷摸摸行事!
“把他带过来,我要亲自审讯!”
岂料,这名“间谍”见到冯国璋,不仅大大地松了口气,而且语气中带着指责与不满:
“冯大人,我是袁公子派来与湖北都督黎元洪接洽和谈的,你的人却把我当成间谍抓起来,真是岂有此理!”
“这里是前线,一切形迹可疑的人都要抓起来盘查,这有什么错?”冯国璋很生气,回敬道,“如果真如你所说,袁大人为什么不通知我?”
“我叫朱芾煌,你可以向袁公子求证。”
袁公子就是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若果真如来人所言,袁克定此举必是受袁世凯指使。于是,冯国璋直接与袁世凯联系,袁世凯在电话里说:“这个事情我不是很清楚,云台这会儿不在,等他回来后再说吧。”
隔天,冯国璋就收到袁克定的回电:“朱即是我,我即是朱,若对朱加以危害,愿来汉与之拼命。”口气之狂妄,不可一世,令冯国璋火冒三丈。
“老子在前方洒血玩命,却成了他们父子要挟朝廷的一颗棋子,真是岂有此理!”冯国璋气得破口大骂。他其实并不在乎被当成一颗棋子,他在乎的是被人当傻瓜耍弄!他已明白袁世凯停战的目的,那便是借革命军逼迫清廷退位,当共和总统。
对袁世凯取清廷而代之的目的,冯国璋说不清是反对还是拥护,但对袁氏父子的做法产生了强烈不满,尤其老子装傻,儿子目中无人,使他对袁氏父子的看法有了很大改变。加上他对清廷原本是有些感情的,脑子里依旧存在对皇帝的愚忠,眼下又身处前线手握重兵,只需一鼓作气,拿下武昌便指日可待,那时将成为朝廷的大功臣,威名盖世,功成名就!
于是,冯国璋向隆裕太后秘密启奏,表示自己能够独自承担讨伐革命军这一任务,无需依靠袁世凯,但需要朝廷拨付饷银四百万两。隆裕太后看过冯国璋的奏折后表示,短时间内难以筹齐这么多饷银,但可以立刻拨给三个月的饷银。三个月的饷银也足够了,冯国璋闻讯欣喜若狂,立刻摩拳擦掌,准备进攻武昌。
然而,冯国璋背后的小动作岂能逃得过袁世凯的耳目!袁世凯立刻面见隆裕太后。隆裕太后本无主见,被袁世凯一要挟,便又收回了成命。三个月饷银泡汤了,冯国璋气急败坏,但仍不肯放弃攻打武昌的计划。
此时袁世凯最担心的便是握有重兵的冯国璋作难,在连发七道急令后,又接二连三地派出心腹“使者”,赴前线探摸冯国璋的底细。
冯国璋经历了这一系列变故,本来心中十分恼火,袁世凯又派“使者”来探底,心里更加窝火,第一次来的“使者”问:“革命党一旦反攻过来,你打算怎么办?”冯国璋说:“我只有尽忠报国,绝不轻言退却。”
第二次来的“使者”好言相劝:“天下纷扰,世事多变,你不要固执己见,如时机到来,最好酌情行事。”冯国璋说:“我自有主张。”
冯国璋的表示令袁世凯极为不满,他第三次派出“使者”,直接命令冯国璋“立即班师回京”!“使者”趾高气扬,口气狂傲,令冯国璋怒不可遏,与“使者”针锋相对:
“既如此,请呈交上谕!”
“没上谕!”来人也不甘示弱,理直气壮地说,“这是袁大人的口谕!”
“啪!”冯国璋拍案而起,怒斥道,“袁大人口谕,何以证明?其中恐怕有诈!来人,将此人抓起来,押回朝廷审问!”
然而,在押送北京途中,路过彰德时,袁克定派人将“使者”大摇大摆地接走了。
袁世凯三次摸底试探,发现冯国璋尚有对清廷的愚忠,留在前线唯恐对自己不利,于是,一道命令,将冯国璋调回北京,由第二军军统段祺瑞接替冯国璋第一军军统之职。
冯国璋到底圆滑世故,一到北京便率先拜见袁世凯,装作对袁世凯的野心一无所知的样子,诚惶诚恐地解释:“华甫太愚钝,竟没能明白袁大人的意思,差点坏了大事,真是罪该万死,罪该万死!”
袁世凯也装作毫无嫌隙的样子,对冯国璋说:“华甫啊,调你回来,是因为禁卫军军统出缺,除了你,没有更合适的人选。”
当时,清廷很清楚袁世凯“养兵自重”的企图,而冯国璋以行动证明了他反对袁世凯与革命军和谈。冯国璋从前线撤下来,清廷以为他已与袁世凯决裂,摄政王载沣非常高兴,特地设宴为冯国璋接风洗尘,同意冯国璋出掌禁卫军,统筹京畿防务。
表面上,冯国璋对袁世凯唯唯诺诺,但是心里已经暗暗酝酿不满了。
“你要吃肉也就算了,可不能连汤都不让我喝吧?”
没多久,冯国璋的牢骚就传到了袁克定的耳朵里,袁克定又添油加醋地在袁世凯面前说了一大通冯国璋的坏话。
袁世凯心生疑窦,遂下令冯国璋率领第二十镇潘榘楹和驻守廊坊的第三镇曹锟、以及入关归顺的“义军”冯麟阁三部分人马一起北上山海关。
“你不是想打仗吗?你不是想吃肉嘛?”袁世凯摸了摸自己的下巴,“华甫啊~~我不在的这几年,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翅膀已经硬了?”
198硬茬子
话说冯国璋是北洋军的一员悍将,北洋武备学堂学习,由于刻苦好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1890年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被留校充当教习,颇受学生敬佩。1893年投聂士成军中当幕僚,忠于职守,甲午战争中,随聂转战东北前线,屡为聂出谋划策,所以聂军战绩较佳,颇得聂士成重用。1895年4月,以军事随员身份随驻日使臣裕庚出使日本,在日本结识了福岛安正、青木宣纯等,并留心考察军事,日积月累,编成兵书数册。初呈聂,未受重视,转呈袁世凯,被视为“鸿宝”,并谓“军界之学子无逾公者”。遂被委任为督操营务处总办,新军兵法操典多为他一手修定。
在冯国璋的眼里,是看不上已经被打算的陆军新编第二十镇的,他认为有曹锟的第三镇齐装满员,武器装备也是最新式的,只消这一个镇,就足够打出山海关,平定东北了。冯国璋的自信也不是完全没道理的,这一时期的北洋陆军,一个最大的特点是齐装满员,即理论编制与实际编制基本上完全相等,不差一兵一卒,一枪一炮。总计全镇应共有日式65毫米步、马枪8342支,最新式的法国克鲁苏七生半陆炮36门,克鲁苏七生半山炮18门,还有马克沁机枪8架,这样的配备比例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是任何一支正规的陆军师也达不到的。
张之江和他比起来无论是实战经验和资历都是小字辈的,而冯国璋还有另一员北洋大将曹锟做帮手,所以冯国璋压根没把张之江放在眼里。
所以,一到山海关前线,冯国璋调集第三镇和二十镇的所有火炮对着山海关前的东北军阵地就是一阵猛轰。所谓的法国克鲁苏七生半陆炮就是法国产75mm加农炮,这种火炮射速高,对集群目标的杀伤力也很大。但是缺点在于射角太小,只有-11°~18°,对集团冲锋的步兵杀伤力很大,可对躲在战壕里的步兵作用就小得多了。当然,冯国璋虽然是北洋武备学堂的科班出身,但是受制于当时中国军事教育整体水平的限制,对此中区别却依旧不甚了了。
在炮侦气球的指引下,北洋军对东北军的阵地进行了十五分钟的炮击,炮火停止之后,冯国璋认为东北军肯定已经被大炮轰得七倒八歪了,便下令潘榘楹的二十镇出击。
潘榘楹作为新上任的统制官,正打算表现一下自己,于是立刻命令二十镇的第三十九协伍祥祯部为先头部队,四十协范国章为后续,向东北军的阵地扑来。
东北军这边的阵地倒是死一般的寂静,潘榘楹胆子大了起来,叫喊道:“兄弟们听好了,第一个杀到关上的,重赏一百大洋。”
“杀呀!”北洋军们嘶吼着,开始撒开腿就往东北军的阵地上冲
在战壕的前部,原是徐天宝警卫员的沈校书如今是第一师第一旅第一团的团长,此时此刻,他正通过一个战壕用窥视镜观察敌情,只见北洋军发动了步兵冲锋,于是立刻向张之江汇报。
张之江随即拿起电话下达了命令:“炮兵团全力开火!”
炮兵阵地内,接到电话的炮兵团长一崩身子,大声答道:“是!”随即又乡下传达命令,“各炮装弹,准备射击。”
相似小说推荐
-
宋阀 (宋默然) 北宋末年,靖康之变,繁荣富庶的中原王朝在女真铁骑的践踏下支离破碎。两位皇帝被俘,受尽折磨。这个中国封建时代...
-
重生之我是刘邦 (长风一啸) 一次睡梦中,竟然回到了刘邦当年斩白蚁起义的时候。于是,已经变身为刘邦的主角,便开始了一 段从头再来的开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