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宋阀 (宋默然)



点上三柱清香,恭恭敬敬地插入香炉,一身素服的徐卫端端正正站在香案前,轻声道:“爹,朝廷连下了三道诏书,儿都没奉诏。估摸着,下个。月应该会回陕西了。咱们历来讲究个落叶归根,只是大名府现在不太平,官家又有明诏,儿打算等朝廷诏书再来,就亲自护送爹去东京。请爹放心,早早晚晚,我一定让您归葬故里。我若做不到,就不配当你徐彰的儿子!”

语毕,又规矩规矩三叩首,这才起身折返房中用晚饭。这里是佛寺。他又在守孝期,自然饭菜皆素。不见荤腥。可徐卫发现,这样的日子倒也过得,每日早晚三柱香。吃素读书,闭门谢客,反而觉得充实。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自己的前景。

筷子刚提起来,一片黄瓜还没入嘴。就听到外头人声嘈杂,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在这里聒噪?片刻之后,一片脚步声急促而来,徐卫放下筷子,还没起身,就听到一个尖锐的声音喝道:“天子明诏!徐卫听宣!”

站起身来,徐卫迟疑了片剪。

这声音怎么听着像是内侍?心里一动。赶紧出了房门,只见外头院中。一行人已经站定。七八个打灯笼,穿绯衣的内侍,簇拥着一人。这人双手捧着诏书,正要宣读。

“制曰:孝悦为纲常,本人伦之大事,故少保徐彰之逝,联亦惜之。然父子之情纵深,却是私恩。军国之政虽琐,乃为公义,今陕西疲敝,河东大震,李逆以残暴不仁之师,戮我之民,掠我之地,此值家国多事之秋,凡持忠义者,无不疾首。权知定成军徐卫,数有大功于朝廷,联亦深明,然用人之际,三诏不起,何也?今擢徐卫为“武乡县开国伯侍卫亲军马军司副都指挥使”充慈、修、泽、平阳、隆德招讨使,兼同节陕华兵马,诏书到日,盼卿幡然而起,总成就道,建不世之勋,助中兴之业,如此,则联心甚慰。隆兴元年七月十七。”

那内侍也算是徐卫的老熟人了。就是钱成,宣读完天子诏书后,递于徐卫,没等他说话,先赔笑道:“知军大人,切莫再说出一个不字来。否则,非但小人无法交差,于知军也无益处。”看来,徐卫三诏不起。还真就让某些人有点头疼了。

徐卫接过诏书握在手里,看了钱成一眼,向西南方向遥拜道:“臣,徐卫,受诏!谢恩!”

钱成一抚胸口,长长地舒出一口气,直叹道:“哎哟,可算是请动紫金虎了小人离京之时,官家再三嘱咐,此去若徐卫再不奉诏,你也不用回来。”

徐卫还不至于笨到那个地步。从前三次传诏,都是有司官员前来。而这一次,皇帝派了内侍,也就是太监。太监跟官员比起来,好像不算个什么东西,但如果用内侍传诏。那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因为内侍是随时伺候在皇帝身边的亲近之人。这道诏书你再敢不奉,对不起,很可能就顺着你的意思,你也不用作官了。守你的孝去吧。

“莫非是说国家大义,即便为了故人,徐九安敢不奉诏?”徐卫笑道。

钱成听了这句话很是受用,叹道:“招讨相公是厚道人呐。”

徐卫听得一怔,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被人尊称为“相公”在宋代。只有高级官员才配“相公”二字。这道诏书一下,钱成马上改了口。虽然徐卫还没有时间去细细体会自己新职务的权限,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此次晋升不同凡响。旁的不说,只说那“招讨使”三字。徐卫就不陌生。他太怀念这个三个字了,有了这三个字,他可以带兵进河中府,缴械抓人,谁也奈何他不得。而且那时候,招讨使前面,还有一个“副”字。(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八章 河东危急

;下。徐卫邀请钱成入内稍坐,后者倒也没推托,遣散惮。随徐九进入禅房之中。见了屋内陈设简单,桌上饭菜也都是极普通的斋宴,钱成又叹一声,拱手道:“少保之逝,官家也是极为心痛,还望招讨相公节哀

徐卫神色为之一暗,但随即淡然笑道:“多承官家挂怀,钱都知有心。谢了。想都知一路劳顿,怕是没用晚饭,若不嫌弃,将就吃些如何?”

钱成一听,连连摇头道:小人何等身份?怎敢与招讨相公平坐?”他现在虽然是内侍省的都知。可赵桓这一朝,宦官的地位远不如太上皇赵估时期。跟徐卫比起来。的确差着好大一截。

“这就见外了,我不喜客套,坐坐坐。”徐卫先坐了下来,钱成听他这么说,也就不再坚持,两人相对而坐,聊了起来。起先无非是说些朝野传闻,人事变动云云。后来徐卫有意将话题往陕西方面引,钱成便谈起了李纲与何灌。

先是说到李纲上表自贬,朝廷并没有追究他战败之责,反而勉励了一番。至于何灌,也自请免职,并推荐了种师中,可官家对此议根本没有理会。这就是结交宦官的好处。他们地位不高,对于军国大事,一无发言权,二没决策权,但好就好在,这些人时常陪同在皇帝身边,听得多,见得多。

“前线战事失利,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是陕西两位长官争相担责,这胸襟,这气魄,委实让人钦佩啊徐卫听罢说道。

钱成见他这么说,虽然没反驳,脸上却露出不以为然的神情。徐卫看在眼里,也不去追问,提起茶壶替他倒了一杯,抱歉道:“这佛门清净地,喝不得酒,一杯清茶,权当替都知洗去一路风尘

钱成半起相谢,见徐卫好像对这话题不感兴趣,端了茶杯之后主动问道:“招讨相公就不想问问小人因何发笑?”

“能说的,都知与徐卫相识多年,自然会提点。不能说的。徐某也断断不会叫都知为难,因此不问。”徐卫喝了口茶道。

“其实,也算不得甚么秘闻。朝中执宰心里都有数,就是小人今天不说,过些日子待招讨相公到了京城。两位枢密相公自然也会提起钱成笑道。顿了顿,像是在思考着如何说,片刻之后,打开了话匣子。

说的是李纲何灌两人奏本送抵禁中之后,官家专门就此事召枢密使徐绍来询问意见。

虽然不知道两人的奏本里除了自请处分还说了什么,但皇帝对徐绍说了这么一句,“宣制不和,总归有碍兵务。”钱成据此判断,李柜何灌两人中,必有一人在奏章里指责了对方,否则皇帝不会说那么一句。

徐卫听完,诧异道:“不至于吧?李宣抚与何少保可都是官家极数信任的文武大臣,他二人在陕西共事,应该是如鱼得水才对,怎会

“这个。就不好说了,反正枢密相公当时回答说,何少保久经沙场,出掌六路兵权是合适的。可后来官家又问耿相,得到的回答却是,李何二人,必舍其一。官家听后,默然不语。最近一直在为此事烦心。”钱成说道。

徐卫好一阵没说话,良久方道:“唉。这些朝堂上的事情,左右也弄不明白,也懒得去费那心思。”

“是极小人也只是随口说说。相公呢,姑且听听,哪说哪了,哈哈,吃饭吃饭钱成端起碗来。筷子伸出去,见一桌子的素菜,愣就不知道挑哪一盘好。最后估计是怕拂了徐卫面子,夹了两片黄瓜。还笑道“这个好,这个好,吃黄瓜肤色水灵。”听得徐卫大热天一身的鸡皮疙瘩。

正吃着,忽然听到外头一个声音说道:“隼职李贯请大人示下,已寻得故人,是否相见?”

徐卫放下碗筷,神色不变,对外头道:“有贵客在此,今日就不见了。”

钱成一听,赶紧起身道:“哎。怎敢误相公之事?左右天色已暗,小人自去馆驿,就不叨扰了,改日再叙。改日再叙,告辞,留步

徐卫假意挽留一番,然后才送出。李贯就站在院里,等徐卫回来之后,立即上前报道:“幸不辱命。大人交待之事,已经办妥

“是死是活?”徐卫轻声问道。

“卑职带回的是人头李贯小声回答道。说罢,对外唤了一声。便有一个精细的汉子快步入内,手里提着个包袱,交到李贯手上后。那包袱裹得极严实,李贯里三层外三层打开,没来愕及看,已经闻到一股臭味。李贯走到窗下,徐卫借着屋里的光亮,果见一颗人头,双目紧闭,嘴唇微张,面皮已经泛出紫色。在徐洪提起“徐和”这个名字时,徐卫印象还很模糊。但现在一见,正是当初贼寇勒索徐家庄时,那个胆小如鼠的保正。

徐卫一挥手,李贯赶紧裹好,又交给部下带出,这才详细禀报过程。原来。…着十几个刻悍精明的细作,路往北刺探消息。根据擦士讽法的情况,他判断徐和不过是个小人物,打听他无异于大海捞针。因这徐和是跟高孝恭的部将李成走的,他便专一打听李成所部。若遇有人盘问。便以投靠为名搪塞。

一直追到翼州衡水县,才打听到李成的部队撤退此处驻扎。因李成在河北高军中名气很大,绰号“李天王。”他大败而回,翼州之民多暗喜。李贯在翼州有个江湖上的朋友,当时已经投靠高世由,接受了伪职。李贯仍旧去拜会他,从他口中得知,此次南下大名,所带回的人中,但凡稍有名头的,都被高孝恭带往真定了。其余的。都下放在地方任职,那徐和因干过多年保正,指认徐家祖坟有功,因此在衡水县作了个押司。李贯探到这个消息。也没有急于动手,遣人监视县衙,摸清徐和动向,后将其暗杀于归家途中。李贯亲自动的手,割下人头后。连夜潜往大名。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