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属意的是吕蒙、吕范、吕岱、吕虔等吕姓高才
吕布事先就曾派人前去汝南调查过吕范的家谱,回来跟吕布的家谱一对,发现两家出自吕氏的不同分支,根本无法对应起来
吕布这一支的祖先追根溯源应该是伯夷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帝舜时,姜姓后裔伯夷为掌管礼仪的秩宗,帮助舜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伯夷就被舜分封到南阳附近,组成了一个彊域不过七十里地的候爵国,伯夷是吕国第一代吕候,在夏商周时,吕国都是诸候国这也就是为什么伯夷的后人姜尚又称为吕尚的原因chūn秋战国时代,古吕国和齐国并存了三百余年,到吕尚的第12世孙齐桓公时,楚文王发兵北上,借道南阳邓国,攻打南阳古申国,申国被楚国灭掉之后,位居申国以西的吕国人,惧怕楚国发兵来攻,一大部人东迁蔡,建立了的吕国,史称东吕国公元前553年东吕国被蔡景公灭国,公元前391年齐国被田氏所篡失国,齐宣公及一部分子孙流亡他国,就以祖上的封国名作氏,吕布祖上这一支便从此开始盛行
吕范这一支则是出自姬姓魏氏chūn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外逃,追随人员中有个叫魏犨的人,又称魏武子,重耳回晋国当上国君后,便封魏犨为大夫,魏犨的儿子魏锜在吕、厨两地有封地,大家就叫他为吕锜,吕锜的子孙就以封地为氏,称吕氏
追根溯源,这两个吕一个出自黄帝姬姓,一个出自炎帝姜姓,根本没办法凑在一起续家谱(未完待续)
第313章 吕范正军纪
等吕范到了邺城,感念吕布对他的重用,主动提出续家谱,吕布便把实情告诉了吕范
吕范胸襟坦荡,朗声笑道:“当年高祖自认为炎帝之后,未有信史可考,可现如今有谁敢说刘姓皇族非炎帝之后?主公若有意,亦可效仿高祖故事,认我为弟,你我兄弟同姓既为同宗,哪有外人敢说闲话?”
吕范在原来的历史上慧眼识英,押宝押中了孙氏兄弟,成为孙策孙权极其信任的重臣,在这个时空里,吕范慧眼识英,迅投奔吕布,也得到了吕布的信任
对于一个人才来说,眼光有时候比才能还重要
吕布见吕范如此通达,心里不再纠结,哈哈大笑道:“贤弟,你前来投奔愚兄,想要什么位置的官职,尽管开口”
吕布知道吕范是一个知道进退的人物,所以他才会这样说,若是遇到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没有自知之明的家伙,吕布是万万不会这样说辞的
吕范呵呵笑道:“大哥,眼下我们还是先去拜见太后、天子,由他们亲证我们结为同宗兄弟,天下人才认可我们的兄弟关系,然后我再去大哥军中观看一番,才能定下做做何种官职”
吕布见吕范行事周密严谨,心中大喜,便领着吕范前去皇宫
吕布领着吕范拜见了太后和天子,太后何莲知道吕布想要扩大家族势力的意图,脸上掠过一丝不满,不过她现在不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身体上都依赖吕布所以不能说任何反对的意见
吕布正想开口向太后、天子出面,亲来将军府内的吕家祠堂里为吕布吕范结为同宗兄弟的仪式见证
跟随吕布身后的中军师中郎将董昭连忙劝谏道:“主公您不是向吕岱、吕虔、吕蒙等吕氏俊杰们都发了认宗的书信吗?据说吕岱、吕蒙已经启程赶来邺城主公可等吕岱、吕蒙两人来到邺城,再一起举行仪式,不然三番两次地劳师动众举行仪式,恐让外人非议”
吕布想想也对,便克制住自己的急xìng子,向太后和天子告退,带着吕范来到zhōng yāng军驻地
吕范几天内走遍了zhōng yāng军各个军营一身盔甲,浑然是一个小卒,没人把这个小白脸放在眼里,他只是看,并不发表任何意见,也不干扰正常的军事训练
看了好几天以后吕范来到中军帐向吕布禀告他观察到的情况:“大哥,您现在的大业rì臻鼎盛,麾下将士数量与rì俱增,可您麾下这些将士来源很杂,有并州兵、何进何苗的部曲、北军五校、白波降兵、黑山降兵、匈奴降兵、世家私兵,这么多来自不同的地方的将士混杂在一起,军纪难以严整
大哥你对敌残狠却御下不严,纲纪不明,与此同时,大哥你有赏而无罚,下面的将士对大哥是怀德而不畏威尉缭子曾说过‘卒畏将甚于敌者胜,卒畏敌甚于将者败’这样的将士跟着大哥打顺风战是可以的,一旦战事不利,恐怕他们难以支撑下去因为zhōng yāng军中没有严明的军纪”
“卒畏将甚于敌者胜,卒畏敌甚于将者败”吕布反复默念了好几遍这句话心里豁然开朗,他原来一直觉得自己的zhōng yāng军欠缺一种东西原来就是严格的军纪
因为吕布出身于并州军,并州军在丁原的治理下军纪散漫,败坏的程度不亚于西凉军
zhōng yāng军之所以到现在还没闹出什么大事情,完全是靠吕布个人的魅力凝聚力在支撑,还有宣抚营的不断地宣传、各级参军对各级将士的不断洗脑,现在看起来似乎是一团和气,等到了战场,一旦战事不利,恐怕瞬间就会变成一团散沙
之前虽然在河东郡闻喜县搞了亲民四法,挽回了一些民心,但对整个军队的军纪并未有明显的提高
“大哥治下太宽,却不曾想过,真正赤胆忠心肯为大哥霸业着想的下属少之又少,大部分人是为了他们各自的利益,既然他们都各怀心思,大哥你又何必太过心慈手软呢,该杀就杀,该罚就罚,决不能姑息,该立威的时候就要立威,一团和气是没办法打造出一支无敌雄师的大哥,请让我暂代军正之职,以正全军的军纪”
吕布听罢,便说:“子衡啊,你是一名文士,我将来准备把你培养成总参军,现在岂可屈就于一个职位较低的身份,去管理军中的琐碎事务呢?”
吕范回道:“大哥,您这话,我不认同我之所以舍弃故乡,千里迢迢,跟随大哥,并不是为了养妻活儿而已,而是希望借此得以济世救民如今我们就像是坐在同一艘船上,正要渡过大海,如果有任何事情稍微失误,我们都会为此而失败因此我不只是为了大哥您而作出计划,我也在为自己打算”
吕布知道吕范的好意,但他心存顾虑,只是微笑,不发一言
吕范见吕布默许,便走出帐外,脱去自己的一身文官打扮,披上盔甲,手持吕布的七星宝刀,召集众将前来,宣布已领zhōng yāng军军正之职,要监督全军军法
吕范将要被吕布认为族弟的消息一经传遍整个zhōng yāng军,所以即便吕范现在没有什么资历威望,军中诸将领看在吕布面上,也对吕范敬畏三分
吕范准备沿用《尉缭子》上所记载的严苛军法来作为zhōng yāng军的军法
吕布之前没有看过《尉缭子》,从吕范那里接过《尉缭子》细细看了一遍,啪地一声把书简丢在地上:“子衡,这里面的军法也实在太过严苛了”
这《尉缭子》主张用重刑来维持战场以及军队纪律,甚至说:“善之用兵者,能杀士卒之半;其次杀其什三,其下杀其十一能杀其半者,威加海内;杀其什三者,力加诸侯;杀其十一者,令行士卒”
看到这一句,吕布都不想看下去了,至少要杀掉十分之一的士卒,才能使军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这不扯淡吗?再详细去看,几乎每条违背军法的都是杀,杀,杀
吕布十分不同意这样残暴地以杀立威
吕范见吕布把《尉缭子》丢在地上,皱起眉头,十分不满:“大哥,千载而下,孙武、吴起、司马穰笡、韩信、周亚夫、赵充国均是如此治兵,从严治军,有何不对?”
“我不是不同意从严治军,我只是觉得按照尉缭子这套搞,会不会太过于打压士气,太过于挫伤军心,其实很多罪行不必动不动就杀的”
吕布想起后世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他以训练jīng兵著称,但是他并不一味主张重刑他认为军队中要“严赏罚”,不过对于士兵平时一般过错,他都要求初犯、再犯予以jǐng告,三犯之徒才予以严惩责打军棍以五下为度,视情节增减主要贯彻责打的严肃xìng,必定要召集全队,说明理由,重重责打,而不必过多责打戚继光没有那么凡事都杀,也没有影响他的军队成为天下少有的jīng兵
再说后世的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里也没有动不动就杀人立威啊,但是它照样成为中国历史上军纪最好的一支军队啊
“那以大哥的意思呢?”吕范问道
“尉缭子里面有些是可以保留的”吕布重把书简捡起来,指着上面的法条说给吕范:“这个《勒卒令》篇可以保留,这几条禁止逃亡的法令可以保留,带领千人以上的军官弃城投降或临阵脱逃的,为国贼,本人处死,暴尸示众,其家属没入官府为奴隶,并发掘其祖坟;带领百人以上的军官有这样行为的,是军贼,同样要处死、抄家”
在给吕范讲述的时候,吕布算是又重回顾了一下尉缭子,突然发现这里面只是惩罚措施重了一点儿,具体的条令还是比较周全的,便吩咐道:“呃,这里面的法条其实大多都可以保留,只是要把动不动就斩杀的惩罚措施稍改一下,改为军棍惩罚,把这里面的罪责分成轻罪和重罪,若有触犯重罪的当即斩首,若有触犯轻罪的,第一次就杖责五十军棍,第二次就斩首示众”
相似小说推荐
-
窃隋 (天天肉夹馍) 起点VIP2013-07-15完结 身为大隋官三代。 爷爷是大隋第一守财奴!家财千万贯,还为了几亩地的田租灭掉自己妹夫...
-
辛亥军阀 (青史尽成灰) 一个现代人魂回清末,猛然发现自己居然与未来的黄花岗烈士在一起,是舍身赴死,还是冷眼旁观? 十万里锦绣江宏,五千...